荊鑫
摘? 要:在我國,體育觀眾的觀賽行為研究相比其他發達國家還處在起步階段,存在的問題日漸突顯。治理球迷攻擊性行為是全球各國非常關注的問題,對觀眾行為的倫理研究必須從人性的角度、道德層面分析與探討。倫理學是一門道德科學。倫理學作為一種工具,檢查什么是在現實生活中至關重要的道德探索。體育觀眾攻擊性行為作為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現象是構建平衡健康和諧體育文化的問題所在,本文以體育賽事中觀眾的道德行為作為研究對象,試圖從倫理學的視角論證體育道德問題,為體育觀眾道德行為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體育觀眾? 觀賽行為? FANS? 體育暴力? 倫理學
中圖分類號:G80-05?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1(b)-0224-02
1? 相關概念闡釋
1.1 體育賽事中觀眾的界定及分類
國外對體育觀眾的定義中,布魯克斯認為體育運動的意義既有有形的,也有無形的。體育的4個有形要素是體育項目(如足球、籃球)、參賽者(如: 運動員、教練員)、球隊以及比賽。無形的因素包括:參與者、觀眾和志愿者的關系、由人和對體育消費者體育影響不大的組織(例如,公司贊助商、廣告市場)。參與者是運動的實際生產者,沒有他們就不會有體育運動。觀眾是這項運動的實際消費者,包括電視觀眾、體育場與會者、廣播聽眾和新聞媒體。在大學的調查研究發現了對觀眾很重要的3組不同的消費項目。第一組群體的人希望看到高水平技能的運動員和激動人心的比賽。注重比賽的質量、參賽者的技能和團隊的成績。第二組群體的人與團隊的關系有關。第三組群體與環境因素有關,他們對體育比賽中令人興奮的氣氛感興趣[1]。現有體育觀眾的分類方法主要有3種:一是按觀眾的觀賽動機或心理特征,將體育觀眾分為支持型、消遣型、興趣型、學習型、偶像型、感受型、參與型、宣泄型、破壞型和從眾型觀眾,其中興趣型、支持型和感受型觀眾人數較多;二是從美學的角度,把現場觀眾分為非成熟型觀眾與成熟型觀眾;三是從獲取觀看資格的性質,可將體育觀眾分為購買門票、電視付費、免費門票、出賣主辦權、受主辦人邀請、持有贈票被強迫來看等6種觀眾[2]。
國內學者王雪峰認為體育觀眾是指以體育競賽表演為欣賞對象,享受和消費體育競賽表演這一精神文化產品的個體或人群聚合體。并認為體育觀眾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體育觀眾是指以體育競賽表演為對象,享受和消費體育競賽表演這一精神文化產品的個體或人群聚合體。狹義的體育觀眾是指親臨現場觀賽的人群聚合體。
1.2 體育賽事中FANS的定義
FANS是一個對某一事件狂熱的愛好者或奉獻者。它可能是一項體育運動、一個團隊、一名運動員或一名教練的粉絲,是一種極端的帶有不理智的熱情的心理動機的行為。FANS也可以稱之為“愛好者”,是對某事有濃厚興趣的人,通常是指一種愛好。
1.3 體育觀眾與體育FANS的區別與轉化
體育觀眾FANS之間存在著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對體育感興趣并不意味著一個人就是一個忠誠的體育FANS。
美國對FANS定義的模式是根據對團隊的忠誠度來定義粉絲關系的。美國參賽者他們相信忠實的FANS可以影響團隊績效。對FANS關系的其他定義還包括FANS對這項運動的了解程度和觀看比賽時的體育精神。中國粉絲定義的模式則是認為球迷們通過打籃球和看籃球來與這項運動建立聯系。下面列舉兩位中國球迷的想法。球迷有2種類型:一種只關注籃球,不打籃球。他們的身體狀況可能不適合打籃球,所以他們會跟著一個球員,想象自己就是那個打籃球的球員。另一種類型的球迷則是喜歡籃球,首先要會打籃球,然后開始關注NBA,成為了一名粉絲。如果用刻薄的語言攻擊對方,這是不成熟和不理性的表現。當看籃球比賽時,主觀偏好不能占據太多,在觀看比賽時保持客觀和理性,會妨礙欣賞體育運動的客觀性[3]。
2? 影響體育觀眾觀賽行為的心理分析
近年來許多關于球迷攻擊性的研究都集中在對球隊認知上。球隊認知即球迷與球隊的心理聯系的程度,即球隊對球迷的延伸性影響。許多研究表明球隊認知和球迷的攻擊行為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對球隊具有高認同的球迷最有可能具有攻擊性行為。身份高的球迷比身份低的球迷更有可能在體育賽事中表現出敵意和工具性的言語攻擊。研究還包括指出身份識別水平是預測球迷匿名攻擊行為的關鍵變量。再次對攻擊性行為者及特殊現象提出了一個功能失調性狂熱量表,球迷功能障礙是指球迷抱怨觀看比賽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如體育場設施)的程度,以及他們對抗性的程度(如喜歡與對手球迷爭吵)。阿拉巴馬大學的蒂芙尼·多納休最近對功能失調的球迷的研究表明,運動隊認同感這個變量可能是一個重要的預測因素。參加者(N型=158名大學生)完成了一份關于團隊認同、球迷功能障礙和球迷攻擊性適宜性認知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球迷功能障礙與球迷對言語攻擊性適宜性和身體攻擊性適宜性的認知呈正相關,團隊認同與球迷對言語攻擊性適宜性的認知無關,與球迷對身體攻擊性適宜性的認知呈負相關。
3? 觀眾行為規范及倫理學問題研究
對體育觀眾的差異、動機和顯著性以及如何看待和表達他們的熱情的研究中可以發現,觀眾行為與個人道德水平與情緒狀態密切相關,攻擊性行為的背后亦或是個人心理狀態的體現。從體育價值的層面分析,體育是一種真善美的表達,攻擊性行為與體育的價值追求背道而馳。《歐洲體育憲章》的制定中重要部分是體育道德守則,它涉及通過道德和倫理原則實現體育的健康發展。捷克共和國通過了《憲章》,本憲章規定,凡有機會幫助推廣體育和運動,特別是實施道德守則的地方,每一個人,包括兒童、學生和運動員,都必須采取行動,負起責任。體育暴力是一種社會現象,關于用古怪的行為和防御策略的病態的觀眾,在社會心理學調查中也很普遍。對體育觀眾一直有2種基本的態度。觀眾將遵守競技場工作人員關于競技場運營和應急程序的要求。阿爾都塞認為觀眾行為是一種意識形態。亦如“歡呼”是一種稱呼形式,當對歡呼作出回應時,表示承認并同意。
4? 結論
(1)體育觀眾和FANS之間存在著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他與參與度與忠誠度有一定的相關性。
(2)體育觀眾的道德行為具有雙重性。一方面,不良的道德行為會對社會產生不良的影響,甚至會嚴重損害社會公德利益;另一方面,規范、完善的道德行為會對社會道德體系起到積極的維系作用。
(3)心理學角度對體育觀眾攻擊性行為的分析得出,此類球迷具有認知功能障礙。球迷自身身份認知與對球隊的認知是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影響變量。
(4)從倫理學角度看,體育觀眾的不良道德行為有悖于體育價值,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對此行為進行約束。
(5)針對以上對體育觀眾行為的倫理研究:提升觀眾自身素養,注重國家個人和社會道德文化建設。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宣傳功能,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加大對當今體育價值取向的宣傳教育,領悟體育真諦。加強立法,對違背體育觀眾守則的行為進行法律規范。
參考文獻
[1] 鄭海豹.杭州綠城足球俱樂部主場球迷觀賽行為及特征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
[2] 謝勁,孫南,金曉芳.體育觀眾觀賽動機問卷的編制與檢驗[J].浙江體育科學,2018,40(1):65-70.
[3] 王雪峰,宋金美,肖鋒.體育觀眾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體育文化導刊,2008(8):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