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軍 王佳璇(青島黃海學院)
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之后,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愈發鞏固。從2012 年開始,伴隨著新常態社會轉型發展,國家經濟的發展重心也適時偏移,即不再單純追求量的積累,更多是注重質的提升。故此,縱觀十二五、十三五近八九年的發展改革歷程,國內制造業、傳統工業正處于關鍵的轉型升級階段,盡管國際制造大國、生產大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但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對中國制造企業的知識與技術封鎖變得更加嚴峻。換言之,自立自強,不斷創新,科技興國,產業優化重組,是各地區各行業企業共同的責任。山東省“厚道魯商”企業,近兩三年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緊抓山東省委以及本地產業改革方針。
經濟的高速發展,并非取決于單一的社會經濟體制,更多是受到市場經濟內外多層因素的共同促力。其中,包括資本、技術、人才、先進的運營管理理念等。總之,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十三五發展規劃中,山東細化實施舉措,制定一攬子政策,形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和實施體系,以前瞻性的科學發展理念提前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強力保障。十二五期間倡議的“厚道魯商”,于2017 年1 月正式啟動。初期上榜企業共有110 家,覆蓋省市縣三級。其中,青島海爾集團作為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的龍頭企業之一,更是成為了典型榜樣代表。與此同時,縱觀近三年海爾集團的戰略規劃發展以及實際運營改效來看,也的確確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切實展示出了厚道魯商品牌企業精神,對青島乃至整個山東省境內新舊產業企業提到了正向引導轉型作用。
所謂新舊動能轉換,嚴格意義上講,是指將工業發展過程中所使用到的舊動能的比例減少,嘗試著不斷增加新動能。其一,可以提升生產效率。其二,貫徹可持續發展與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基本國策。其三,協同企業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更重要的是,可持續增強本土行業企業在國際市場格局中的競爭地位。
在過去的很多年間,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舊動能主要表現為以工業、房產建筑行業為代表。然而,新常態以來,近七八年間領域內發展建設中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即舊動能產能過剩,并且很多傳統工業、制造業等產業出現持續虧損的局面。總之,無論是基礎生活、出行、教育、醫療等,舊動能已經成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諧穩定發展的障礙因素之一,并且還導致了我國自然資源環境狀態變差。故此,從2014 年到2019 年,無論是中央辦公廳還是國務院,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各行業企業,均持續明確改革發展方向,即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已是迫在眉睫。
眾所周知,海爾集團是一家成立于20 世紀改革開放初期的大型企業。最初的經營業務中,主打家電產品,即國內早期的幾大龍頭制造企業之一。譬如像冰箱、洗衣機、電視等各類家電,從20世紀90 年代開始一直到2010 年之前,均占據著較大比重的市場份額。目前,集體公司歷經35 年發展,始終堅持以用戶需求為中心,不斷加大產品技術研發投入。在此期間,公司已經經歷了5 次戰略轉型。2012 年,國際范圍內評選的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榜單中,海爾集團高居全球第八位,也是中國全境唯一進入前十的中國企業。2016 年,海爾集團凈利潤突破200 億大關,全球營業收入總額2020 億元。其中,線上交易額突破2700 億元。截止到2018 年末,海爾旗下的產品品牌價值高達1800 億元,已經連續16 年蟬聯中國品牌價值榜首。
如上所述,青島海爾集團的成功之處恰恰源于不斷的發展和創新,尤其是不斷的追求與突破的運營理念。其中,戰略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非技術要素的協同創新,全部依附于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海爾品牌早期形成的品牌效應,品牌價值本身就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充分體現。與此同時,品牌價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基于發展的視角予以延續,故此,海爾集團關于品牌產品的創新設計、業務流程優化層面,一直加大投資力度,旨在鞏固行業領先水準。
首先,運營模式的適時調整。眾所周知,品牌戰略是海爾企業戰略重要內容,尤其是在當前競爭空前激烈的新時代新市場環境下,只有持續突出產品本身的價值,才能贏得長局效益,即確保產品的質量,才能積極開拓市場。故此,創新運營理念,整合業內資源。公司高層以及各項目的主要負責人,通過“資源論”“整合力”“吃休克魚”等觀點的應用,實現了公司內部管理思想的整體提升。如此一來,關于組織流程的優化可以更好的掃清障礙。對此,現階段海爾集團內部基本實現了組織的扁平化管理。
其次,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注重新技術、新型人才的挖掘。對此,從2011 年開始,近八年間,海爾基于業內外的發展驅動、行業壓力,積極尋求與國內外資本力量確立合作伙伴關系,旨在提升企業文化,打造新一代的海爾品牌。通過加速研發,實現產品換代升級。如此一來,所謂的品牌效應、企業影響力,才得以真正施展,繼而擴充光環效應、區域經濟與品牌產品帶動效應。
傳統商業經濟時代,企業與行業間的競爭很直觀,即名牌與名牌的競爭。通俗講,就是指企業形象與企業形象的競爭、企業產品品牌彼此間的競爭。如今不同,進入到十二五期間之后,國民經濟發展放緩,更多追求質的提升。這一時期,互聯網全面普及,各類網絡產業如泉涌噴發。嚴格意義上講,互聯網經濟的迅猛崛起,本質依然是科學技術的全面競爭。總之,當前互聯網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與企業單向的競爭早已變成平臺與平臺的競爭,更直接理解,即新型產業生態圈的競爭。與傳統工業商業時代不同,新時期新環境下,青島海爾集團更注重產品的核心技術,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借助此,持續鞏固產業鏈條及生態圈,讓用戶和利益方都參與其中,即共創共贏的互聯網知識經濟產業鏈。如下述圖1 所示

圖1 青島海爾集團產品研發設計與生存“新舊動能轉換”方略
總的來評價,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全面布局下,集中呈現為空間聚焦,借此尋求產業創新與產業空間、資源環境協同保障的預期。對此,現階段包括青島地區在內的山東省全境,特別是山東省中東部地區,盡管三大產業發展整體水平位居全國前列,但暴露的問題依然偏多。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恰恰就是體現在發展速度與產業規模空間的協同矛盾,即規模與質量效益無從兼顧。盡管各類新資本、高素質人力以及大量的新資源技術不斷投入,但在實際生產與經濟發展中,依然過多依賴于傳統生產要素,即產業專業化配套不完善,產業協作與產業鏈條環節銜接不夠緊密。最終,導致企業規模效益難以實現。
首先,創新驅動發展。正如開篇所言,目前最主要的一大要素就是人力資本,即新型人力資源。創新手段的推動,創新理念的貫徹,要想切實達成新舊動能的轉化,現階段最有力的手段就是企業自身完善經營模式,引入必要的產業經濟人才。正因如此,近兩三年,無論是南京、杭州、深圳、珠海等大城市,還是天津、武漢、重慶、太原等二三線城市,當地政府部門、大型集團企業無一例外,推出了各類住房、醫療、教育等優惠補貼政策,旨在吸引真正有助于本地區經濟變革發展的新型人才,最終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對此,青島海爾集團進一步完善了其內部用人機制,并增強了人才引進與聘用的整體監控質量。特別是在價值創造層面,更為顯現。因為只有讓整個產業鏈條內的小微企業、合作伙伴、社會機構、教育部門、高校以及社會人才,真正感受到價值的吸引,才能真正保證高質量人才、先進技術等資源的不斷挖掘,增強科技與新能源新能量的自下而上整合。
其次,產業結構重組與升級改造。如前文所述,近七八年間,互聯網產業經濟、高新技術產業等,之所以能夠迅猛崛起并快速發展,恰恰是源于產業結構的內質革新。換言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各行業企業,必須緊隨時代腳步,加快傳統產業創新升級改造。在此之前,海爾集團與2010 年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在家電領域,被國內外同行競爭對手不斷擠壓。對此,海爾集團加快產業的升級改造。與此同時,緊隨時代腳步、立足國情實際,圍繞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既定事實,發展具有潛力的新興產業。以海爾品牌旗下的冰箱、電視、空調等產品為例,目前環保、低碳成為了主流。與此同時,消費者最關注的越來越傾向于使用性能、電量耗費等。由此再次凸顯出海爾集團連續十多年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的前瞻性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