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周刊》2020年1月5日(提前出版)文章,原題:戳破香港黃色經濟圈泡影香港“黃色經濟圈”用經濟包裝政治,看似激進,但身體誠實,自欺欺人,它所仰賴的自來水、電力、食材都與中國(內地)有關。攻擊不同政見企業,不僅違法也違反文明底線,成為一戳就破的政治泡影。
擾攘逾半年的香港動亂,陷入了漫長內耗的階段。但事情逐漸起了變化,主要是反對派的大金庫“星火同盟”違法事件日前被揭發,由于牽涉洗錢和不法經濟犯罪,在匯豐銀行賬戶的7000萬港元巨款已經被凍結,共有4人被捕。這是警方止暴制亂的一大突破,顯示反對派的重要“金脈”被截斷,過去那些被捕的暴亂分子會經由“星火同盟”資助,從聘請律師打官司,或是負責照顧家屬,更不要說每次暴亂所需要的巨大物資,都有一條供應鏈,而這些都是由“星火同盟”提供,如今“金脈”斷裂,肯定嚴重打擊暴亂背后的生命線。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一些“黃絲帶”提出的“黃色經濟圈”計劃,強調要支持“黃絲帶”價值觀的企業連成一體,拒絕向“藍絲帶”的商鋪消費,呼吁“黃絲帶”聯合起來,建立自己的經濟圈,只向自己陣營認證的商鋪消費,杯葛與排擠“藍絲帶”的商鋪與企業。同時,“黃絲帶”的“勇武派”還進一步破壞“藍絲帶”的商鋪,并警告在內消費的顧客。
其實過去幾個月,這些“黃色經濟圈”支持者已經破壞了很多餐廳商鋪,包括美心餐廳、星巴克、麥當勞、富臨皇宮、香港優品360、太興、翠華、大家樂、元氣壽司、茶木、吉野家……這都是普遍受港人歡迎的品牌。中資銀行被攻擊,只要有“中”字,就是原罪。
這些攻擊與破壞是嚴重的刑事罪行,也違反了文明的底線。但“黃絲帶”卻理直氣壯,認為這些激烈的手段可以迫使香港政府讓步,答應他們的“五大訴求”。
但恰恰是他們這樣的暴力與違法行為,導致他們的“五大訴求”失去了正當性。用任何文明社會的標準,這樣的攻擊與毀壞企業都不可能姑息,也不可能以此成為與政府談判的籌碼。
但更深入地看“黃色經濟圈”的提議,更顯示它的虛妄。這些抗議者的抵制行動其實是自欺欺人,因為無論他們的政治如何激進,但身體卻很誠實。絕大部分“黃絲帶”不可能不去光顧星巴克、麥當勞、太興、翠華、元氣壽司、大家樂等餐館,因為它們是香港的主流。
“黃色經濟圈”的底色其實就是“反中”,要在經濟上“去中國化”,要不斷妖魔化中國,但香港人的生活都與中國(內地)的供應鏈息息相關。那些自稱是“黃色經濟圈”的餐館與企業,每天仰賴的自來水、電力、食材都與中國(內地)有關。如果要政治正確,“黃色經濟圈”的企業應該先自動斷水斷電、宣布絕對不買內地運來的蔬菜、肉類,才是誠實的、決斷的行動。但這可能嗎?
更可笑的,是一些學術界人士還為“黃色經濟圈”敲鑼打鼓,認為這是可行的。但這只是一把自殘的利刃,不但切向自己的身體,也切向整個“反修例”運動的國際形象,讓它苦心孤詣所建立的“自由斗士”形象毀于一旦,因為從國際標準來看,去攻打、搗毀任何與自己政見不同的商業機構,都是低級、惡質的行徑,不容于任何的現代文明社會。
香港這些所謂“黃色經濟”的倡導者都是不學無術之徒,活在自己的同溫層里,不斷自嗨,高估自己、低估了群眾的智慧,也錯估國際社會的反應,注定成為笑柄,成為一戳就破的政治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