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子健(解放日報記者)
編輯/易可

東山雕花樓坐落于蘇州洞庭東山鎮,是吳中勝跡之一,也是我故鄉最有名的一個景點。兒時參觀雕花樓,父親還請了在莫厘中學教書的一位長輩親戚,專門為我解說、講故事。其良苦用心,天地可鑒。記得那次父親還帶我到老街最好的洞庭飯店,4角錢買了一大海碗的塘鱧魚燉蛋,味道非常鮮美。在那個7分錢一塊大排的年代,4角錢應該是兩天的飯錢了,所以記得很清楚。2018年故地重游,對雕花樓又有了更深的認知。
家中藏有一本已被燒了半個封面的《吳中勝跡》,書中介紹說,雕花樓原是金錫之、金植之兄弟的宅院,前者在上海做棉紗生意和買辦,后者于東山經營花果,發跡后為孝順母親,于1922年興工建造此樓,用二百五十余名工匠晝夜施工,歷時三年,花去黃金三千七百四十一兩。整個建筑群是磚雕、木雕、石雕、鐵雕等的有機結合,壯觀精致,每一塊雕刻都有文化沉淀,寓意深刻。
雕花樓,原名春在樓,典出蘇州清代詩人俞樾名句“花落春仍在”。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雕花樓旁狀元府是明代開科以來蘇州府第一位狀元施槃的故居,他是明英宗正統四年科舉狀元,也是東山歷史上兩狀元一探花的第一個狀元。如今仍保存著過去的狀元府,作為雕花樓的附屬建筑,至今已近六百年歷史。

雕花樓坐西朝東,占地2畝(約1333.3平方米),外面被一道20多米高的黑色風火墻護住,兩側夾以徽派的馬頭墻,使東山雕花樓遠遠看去,像一座神秘的城堡。
雕花樓的大門朝向,與傳統的中式建筑坐北朝南不同,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雕花樓是臨街而建的,為了使大門正對古街而不得不建成坐西朝東,恰好這個方位也暗喻了“紫氣東來”;二是金家的老宅就坐落于雕花樓一墻之隔的地方,雕花樓這一選址也是為了靠近金家老宅。
大門對面是一堵曲尺照墻,上有磚雕“鴻禧”二字,比喻出門見喜。兩扇漆黑大門上的青銅雕飾拉手稱為金雕,由菊花瓣、如意和六枚古錢幣形組成,喻意伸(拉)手有錢。

正面門樓的磚雕分三層,中坊“天錫純嘏”四個大字,喻意天賜洪福,左右兜肚雕的是《三國演義》中古城相會和古城釋疑的故事,喻意忠孝仁義;上坊雕靈芝、牡丹、菊花、蘭花、佛手、祥云等圖案;下坊是梅蘭竹菊四君子,均是吉祥之意。
進了大門,回頭繼續看門樓上的磚雕,比正面更繁復更精彩。與“天錫純嘏”相對應,這邊中坊寫的是“聿修厥德”四字,為清代書法家尹立勛所題,意為修行積德;左右兜肚雕的是堯舜禪讓和文王訪賢的故事,喻意德與賢;上坊是王母娘娘做蟠桃盛會,八仙慶壽的場面,取“壽”的意思;接下來一欄雕了10只梅花鹿,既有“十全十美”又有“祿”的意思;下坊是唐朝大將郭子儀做壽時他的七個兒子八個女婿前來賀壽的場面,多子多福,取“福”的意思。再加上頂脊正中的聚寶盆、門楣上方的雙喜字,合在一起,就占全了“福、祿、壽、喜、財”五個字。單是這一座磚雕門樓,就花了3 500塊銀元,據說當時金錫之一聽報價也急了,說:“太不像話了!”其實,一切才剛剛開始,后續的花費如流水。

雕花樓整個院子,從照壁、門樓、回廊、花園,到全樓的梁、桁、柱、檐乃至門窗圍欄,通飾石刻、磚木雕和鑄鐵裝飾,其中的磚、木浮雕內容多取材于《三國演義》《二十四孝》《西廂記》等故事片斷和“福祿壽禧”“獨占鰲頭”“招財利市”等傳統寓意圖案。而且這些石磚木雕,無論人物造型還是龍鹿花鳥,其雕刻之精美、結構之奇妙,實乃巧奪天工,嘆為觀止。據說在江南近代建筑中,僅此一例,故東山雕花樓又有“江南第一樓”之美譽。
雕花樓的建筑特色之一,是運用三樓宿進兩檁的辦法,既解決了樓宇的通風采光問題,也使造型結構達到完美統一。參觀完二樓的后樓,其實還沒有參觀完,旁邊有一窄窄的樓梯通往三樓。這是雕花樓的一個結構特色,叫明二樓暗三樓,因為三樓比二樓縮進二檁,加上兩側山墻和風火墻的遮掩,人站在樓外或者天井中,根本看不到三樓。那時候太湖流域湖匪強盜橫行,雕花樓的主人因此三次躲過強盜的洗劫。雕花樓“樓無處不雕、雕無處不精”,是當年江蘇吳縣(現蘇州吳中)“香山幫”工匠建筑雕刻的代表作。



從雕花樓的房子結構來看,并不是傳統的蘇派建筑。雕花樓造于民國時期,這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刻,而雕花樓出資建造者之一的金錫之,又是在上海發家,不免接受了很多當時新興事物的影響。當時的上海,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城市,中西方文明互匯交融,雕花樓也由此誕生了諸多中西合璧的形式。
另外,從建筑材料上看,雕花樓除了采用傳統的石、木、磚材料以外,還運用了大量鑄鐵欄桿和彩色玻璃。彩色玻璃都是從西方國家進口,通過日光作用能反映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據統計,雕花樓共有各類雕刻3854幅,其中木雕2708幅,磚雕289幅,石雕86幅,金雕611幅,泥雕(塑)160幅,雕刻精致,精美絕倫,構思奇巧,巧奪天工。
只不過如今到此一游,因用手機拍攝,只選取些小景,可謂掛一漏萬,無法概觀全貌。但無論如何,洞庭東山雕花樓乃吳中瑰寶,我也為自己老家有此傳世杰作而深感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