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浩明 編輯/易可
可轉債,是“可轉換債券”的簡稱,這是一種很有特點的金融衍生品。首先,它作為一個固定收益產品,為購買者提供還本付息的權益。但與此同時,在一定條件下,它也可以轉換為股票,其購買者因此也就成了股東。在理論上,可轉債兼具了債券和股票的某些屬性,因此是一種混合型的投資產品,而作為債券與股票的衍生,它具有特定的交易規則和特定的投資群體,在資本市場上具有頗為重要的地位。這里,我們就來具體地談一談可轉債的特點與投資問題。

可轉債的出現是基于企業融資上的某種需要。一般來說,當某個企業需要資金時,它通常會有這樣兩個選擇:或者是發行債券,或者是發行股票。如果發債券,那么就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成本,并且在到期時會有相應的還本壓力。而如果發股票,雖然不需要還本付息,但公司股本擴大了,老股東的權益也就被稀釋了。而對于一些特定的企業來說,一方面它不太愿意通過支付較高的市場利息來發行債券,但同時也不想過早地擴張股本,以確保在某個階段股權的集中,于是就有投行人士為它們設計了第三種融資模式:發行可轉換債券。前面已經提到了,可轉債首先是一種債券,需要還本付息但作為債券不會稀釋股本,這滿足了在特定階段發行人對于控制股權上的要求。而與此同時,由于可轉債存在將來轉換為股票的機會,在某種角度來說它含有作為認購期權的價值,因此通常來說其利息就會比較低,在一些較為極端的案例中,可轉債的利率甚至被設計為不到一個百分點。這樣一來,對于發行人來說,其利息壓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并且只要能夠到時候完成轉股,屆時也就不需要還本。而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債券轉為股票的時間是在發行證券以后的兩三年,這樣在待轉股期,發行人的股本沒有變化,這就保證了股權的集中,而這又特別適合在一定時期還不具備發行股票條件的企業進行股權融資的需要,可以說對其而言是兩全其美的。
而可轉債的這些屬性,對于投資者又有什么意義呢?在通常意義上,人們總是追求收益高、風險低的投資品種。但是在實踐中,能夠同時兼備這兩個特征的產品恐怕是不多的。買了股票的投資者,總是擔心風險大,而買了債券的投資者,又是會嫌收益低。而可轉債的出現,則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投資者買到的是債券,因此所需要承擔的風險是相對較低的,而一旦債券轉為股票,則可能為他帶來較高的收益。在這里投資者付出的是時間成本,也就是他買到的是一種未來的股票,而如果屆時這個股票出現了風險,他可以選擇兌付本金而不是轉股,這樣實際支付的成本則是只拿到較低的利息,而這應該是這類投資者能夠承受的。

在我國,現在通常只有上市公司才能夠發行可轉債,發行方式則是投資者可以在不支付保證金的情況下提出申購,如果總申購量超過總發行量,則采取抽簽及比例配售的方式進行發行(上市公司的老股東則有權獲得一定數量的優先配售)。獲得認購資格的投資者,只要按時出資購買即可。在正常情況下,可轉債會在發行后的三周內上市流通,流通價格由市場決定,在市場上出現過100元面值的可轉載賣出120多元甚至更高的情況,當然也有成交價只有90多元的情況發生。而最近由于股市活躍,可轉債在二級市場的行情普遍是比較好的。如果投資者選擇不賣出,或者是在二級市場繼續買入,那么除了每年能夠獲得不多的可轉債利息(通常在2%左右),在可轉債到期后就可以按約定的價格轉為股票,從而獲得這方面可能的收益。當然,轉股后股價低于約定的轉股價,或者轉股前就因為股價較低而導致轉股失敗,從而只能兌付本金的狀況也是有可能出現的,這就需要投資者注意防范。畢竟,可轉債雖然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投資品種,但并非包賺不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