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其茂 編輯/蘇二

心臟早搏是指在心臟有規律的跳動過程中,出現一個或多個較正常節律時間提早的心臟搏動。大部分健康人有時也會發生早搏,多為功能性早搏。部分早搏發生于心臟本身的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高血壓、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等,多為病理性早搏。部分早搏患者毫無感覺和癥狀,但是早搏較多時,患者常有心悸、心慌、心臟蕩、心跳停頓、心跳很重、心臟欲從喉嚨里跳出來、胸悶、胸痛、乏力、頭昏等不適感,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
功能性早搏大多預后良好,通過作息、生活、情緒等調整而改善消失;而病理性早搏的心肌缺血與損傷有關,需要高度重視、積極治療。目前,現代醫學對于心臟早搏的治療包括:射頻消融術和藥物治療。盡管醫療技術獲得較大進步,但仍然存在一定問題,部分患者西藥治療無效、不能停藥以及產生用藥的不良反應等問題。
面對心臟早搏帶來的困擾,患者該怎么辦?如何進一步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中醫藥對心臟早搏的治療有較好療效,具有獨特優勢。
心臟早搏歸屬于中醫“心悸”“胸痹”疾病。《黃帝內經》中就記載了心悸的主要原因、癥狀,歷代醫家不斷完善補充。歸納病機特點屬于人體本虛標實所致,但是每個患者由于生活環境、工作條件、性格及飲食習慣等不同,病機表現也不一樣。心悸的主要證候類型有:心氣虧虛、心血虧虛、心陰虧虛、心陽不振、心膽氣虛、心脈瘀阻、痰濕內阻、肝氣郁結等,常多種證候類型相互夾雜。
1.心氣虧虛。癥見心悸、氣短、疲倦乏力,或伴頭暈,動則加重或自汗,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結代。中醫治療以益氣養心為主,方用四君子湯加黃芪,或補中益氣湯加減。
2.心血虧虛。癥見心悸不寧、頭暈健忘、面色萎黃、舌淡嫩、脈弱而結代。中醫治療以補益心脾為主,方用歸脾湯加減。
3.心陰虧虛。癥見心悸氣短,伴有心煩失眠、口干微熱、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結代。方用炙甘草湯合生脈飲、大補陰丸加減。
4.心陽不振。癥見心悸,動則氣急,甚者形寒肢冷,面色白,或有水腫,口唇紫暗,舌淡暗,苔白滑,脈促或結代。中醫治療以溫補心陽為主,方用真武湯合桂甘龍牡湯加減。
5.心膽氣虛。癥見心悸、善驚易恐,遇驚則心悸,伴有坐臥不安、少寐多夢,食少,惡聞聲響,苔薄,脈細帶數或虛弦、結代。中醫治療以補氣養心、安神定志為主,方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
6.心脈瘀阻。癥見心悸不寧,胸悶心痛,室性早搏隨疾病進展而增多,舌紫暗,脈結代而澀。中醫治療以活血化瘀、寧心安神為主,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
7.痰濕內阻。癥見心悸氣短,伴有胸脘痞悶,痰多,食少,眩暈,惡心,渴不欲飲,苔白膩,脈弦滑結代。方用溫膽湯或導痰湯加減。
8.肝氣郁結。癥見心悸,伴有情志不暢,胸脅苦滿。女子月經失調,經行腹痛;經前乳房結塊脹痛,煩躁;月經前后心悸加重,苔薄,舌淡紅,脈弦。中醫治療以疏肝理氣為主,方用逍遙散加減。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治療早搏常用的中藥如丹參、甘松、景天三七、桑寄生、苦參、炙甘草、黃芪、桂枝等具有抑制心肌細胞異位興奮、減慢心肌細胞的傳導速率、延長有效不應期的功效,從而達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總之,每個患者體質、癥狀、證候表現各不相同。中醫從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出發,能給患者進行個體化處方治療,使患者人體臟腑、陰陽、氣血重新恢復到平和狀態。故許多患者在中醫調理后,早搏明顯減少,癥狀及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組成:黃芪20g、麥冬12g、五味子9g、丹參18g、酸棗仁15g。
制作方法:熱水適量,泡茶飲,每日一劑。
主要作用:丹參有活血祛瘀、涼血除煩、安神定志的作用;黃芪有補氣升陽的作用;麥冬、五味子有養陰生津的作用;酸棗仁有寧心安神的作用。本方具有益氣活血、養陰生津、寧心安神之功效。
生活調理:作息規律、良好睡眠、切忌熬夜,適當鍛煉、勞逸結合,心態平和,不喝濃茶咖啡,不吸煙飲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