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曉菊 編輯/青鳥
女性的妊娠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因各種因素產生一些疾病,如發熱、感染、出血等;本身所患疾病復發或加重,如哮喘、甲亢、糖尿病等;或為治療疾病,必然會用到一定的藥物,部分藥物可通過胎盤的屏障,進入胎盤,而胎兒是通過胎盤來吸收營養的,這些藥物可能會對胎兒造成影響,甚至有些影響還十分嚴重。如果因此造成胎兒流產、畸形等,不僅會造成家庭的痛苦,同時也會增加社會的負擔。此外,還有些患者因意外懷孕不慎用藥,在是否引產中糾結,造成精神痛苦。
妊娠期婦女用藥需十分謹慎,要做到這一點,應了解藥物對妊娠各期的影響,從而做到合理選擇用藥。
妊娠期女性濫用藥物比較危險。首先,藥物可能會損害孕婦自身的健康,影響繼續妊娠。其次,有些藥物直接損害胎兒的發育。幾乎所有違禁藥物,如海洛因、可卡因,均對孕婦構成危險。酒精、煙草,甚至處方藥和非處方藥,也可能是有害的。
孕期患病必須用藥時,應根據孕婦病情需要,選用有效且對胎兒比較安全的藥物,并咨詢醫師或藥師。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按照藥物對胎兒的危險性,把藥物分為A、B、C、D、X 五個危害等級。
A類:在有對照組的研究中,在妊娠3個月的婦女中未見到對胎兒危害的跡象(并且也沒有后6個月的對其危害性的證據),可能對胎兒的影響甚微。此類藥物對胎兒的不良反應小,是最安全的一類。
B類:在并未進行孕婦的對照研究的動物繁殖性研究中,表現有不良反應,有些不良反應并未在妊娠3個月的婦女中得到證實(也沒有后6個月的對其危害性的證據)。

C類:對動物的研究證明它對胎兒有不良反應,致畸或殺死胚胎,但并未在對照組的婦女中進行研究,或沒有在婦女和動物中并行地進行研究。本類藥物只有在權衡了對孕婦的好處大于對胎兒的危害之后,方可應用。
D類:有對胎兒的危害性的明確證據。盡管有危害,但孕婦用藥后有絕對的好處。例如孕婦受到死亡的威脅或患有嚴重的疾病,需求性超過危害性。
X類:對動物或人的研究表明它可使胎兒異常。或根據經驗認為對人或對動物是有危害性的。對孕婦應用這類藥物顯然是無益的。本類藥物禁用于妊娠或將妊娠的患者。

發熱是臨床最常見的癥狀之一,若妊娠期長期高熱,可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有時需用到解熱鎮痛藥。
阿司匹林過去認為可引起腭裂和心臟畸形,但大樣本研究證實早孕期應用不增加致畸率,但孕晚期應用影響孕婦血凝并可致羊水過少、胎兒動脈導管過早關閉,故妊娠最后3個月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對乙酰氨基酚為B類藥,不增加胎兒畸形的發生率,也無阿司匹林的不良反應,相對安全。也有觀點認為對乙酰氨基酚可致胎兒腎損傷、腎功能衰竭、先天性白內障以及孕婦羊水過多癥等。孕婦及哺乳期婦女仍應慎用。
消炎痛、布洛芬:孕早期B級,孕晚期D級。
吲哚美辛可致新生兒肺高壓癥、心肺適應性障礙、唇裂、腭裂、胎兒死亡,應禁用。
感染也是臨床常見的癥狀,有時需行抗病毒、抗細菌、抗真菌等治療。
抗病毒藥利巴韋林唑為x類藥,動物實驗發現,有致畸和殺死胚胎的作用,孕期禁用。
無環鳥苷(阿昔洛韋)為B類藥,用于皰疹病毒感染,孕早期慎用。
干擾素孕期應慎用。
金剛烷胺致單心室、肺閉鎖、骨骼畸形,禁用。
抗細菌藥。如青霉素類,為B類藥,毒性小,是對孕婦最安全的抗感染藥物。
頭孢菌素類為B類藥,此類藥可通過胎盤,但無致畸的報道,孕期可用。第一代有頭孢氨芐、頭孢拉定、頭孢唑林、頭孢替唑等;第二代有頭孢呋辛、頭孢克洛、頭孢孟多、頭孢替安等;第三代有頭孢噻肟、頭孢哌酮、頭孢他定、頭孢唑肟、頭孢地嗪、頭孢匹胺、頭孢曲松等。
大環內酯類,多為B類,如紅霉素、羅紅霉素、阿奇霉素。但克拉霉素、螺旋霉素則屬C類,孕期慎用。
氨基糖甙類,屬C類或D類藥,此類藥物易通過胎盤,對胎兒有危害,腎、耳毒性較常見,可致耳聾、前庭損害等,孕期慎用或禁用。其中丁胺卡那霉素、慶大霉素,屬C類;鏈霉素、妥布霉素屬D類。壯觀霉素屬B類孕期可用。
潔霉素類中潔霉素、克林霉素屬B類,無對胚胎不良影響的記錄,在孕期可以使用。
硝基咪唑類中甲硝唑過去分為C類,近來FDA將其列為B類,孕晚期可用。替硝唑屬C類孕期不可用。磺胺類多為C類,可致出血、貧血、黃疸,分娩前禁用。呋喃類多為C類,呋喃坦啶、呋喃唑酮可引起新生兒溶血及黃疸、變性血紅蛋白血癥,孕期避免使用,孕晚期慎用。喹諾酮類多為C類,如諾氟沙星、氧氟沙星、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此類藥物可影響胎兒的軟骨發育,孕期禁用。氯霉素大劑量時可致造血功能障礙,孕晚期使用可引起“灰嬰綜合征”,以呼吸功能不全、發紺、腹脹為特征。四環素引起牙齒染黃,釉質發育不全,骨生長遲緩,以及前囪隆起或死胎。新生霉素抑制肝酶活性,致高膽紅素血癥。這些藥物均應禁用。
抗真菌類藥。克霉唑、制霉菌素屬B類,孕期可用。咪康唑(達克寧栓)則屬C類,孕早期以后謹慎使用。口服的伊曲康唑、氟康唑也屬C類,在孕期和哺乳期一般不用。灰黃霉素致骨骼畸形、眼缺陷、中樞功能障礙,禁用。
妊娠高血壓在臨床常見,有時需降壓處理。
硫酸鎂相對安全,,不會使胎兒致畸,分娩前大量應用可致新生兒肌張力低下、嗜睡及呼吸抑制,應慎用。甲基多巴為B類藥,廣泛用于妊娠期高血壓的治療,尤其妊娠合并原發性高血壓,未發現對胎兒有嚴重不良影響。
普萘洛爾致低血糖、心動過緩、呼吸暫停,產程延長、低鈣血癥、宮內生長延緩、分娩期窒息,慎用。硝普鈉對胎兒有不良反應,不宜在孕期使用。硝苯地平動物實驗有致畸作用,孕早期慎用。酚妥拉明適用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合并左心衰竭者,孕期可用。拉貝洛爾在人類中無致畸報道,但靜脈注射,可致胎盤血流量減少,孕期不宜靜脈注射。
ACEI 類可導致胎兒生長受限、胎兒畸形、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孕期禁用。利血平致鼻充血及流涕、嗜眠、體溫降低、心動過緩,使新生兒出生后近日內嗜睡、鼻塞、呼吸梗阻、厭食、脈緩等,孕晚期禁用。
水腫在孕期也比較常見,利尿藥有消腫、減輕心臟負荷作用。
噻嗪類利尿劑氫氯噻嗪為C類藥,可致低鎂血癥、血小板減少癥、低血糖、電解質紊亂。
乙酰唑胺可致電解質紊亂、血象變化、胎兒上肢缺陷。
呋塞米為C類藥,無致畸報道,可使孕婦血流量減少,影響胎盤灌注,長期應用可致胎兒發育遲緩或電解質紊亂,故應慎用。
治療糖尿病時使用降糖藥。部分口服降糖藥可致死胎、流產、多發性畸形、新生兒低血糖,故孕期不應口服降糖藥。但因糖尿病本身也可致胎兒畸形,所以尚無一致定論。
胰島素分子量大,不易通過胎盤,對胎兒影響小,為孕期首選。
甲巰咪唑(他巴唑)為D類藥,很少與血漿蛋白結合,易通過胎盤,可致胎兒畸形。
丙基硫氧嘧啶(PUT)為D類藥,抑制甲狀腺素合成,致胎兒甲狀腺代償性腫大,但出生后多自行消失。人類應用有致胎兒畸形的個案報道。它在乳汁內密度低,哺乳期可用。
碘制劑可通過胎盤,長期應用含碘藥物或同位素碘檢測甲狀腺功能,可使胎兒甲狀腺功能低下或出生后智力低下。
甲狀腺素及左甲狀腺素為A類藥,不通過胎盤,對胎兒無影響。
苯妥英鈉可引起唇裂、腭裂、骨畸形、先天性心臟病,孕婦禁用。撲米酮(撲癇酮)除致畸形外還可引起凝血障礙。丙戊酸鈉(抗癲靈)也應慎用。
利福平,動物試驗可致畸,雷米封的代謝產物可引起胎兒肝中毒,均屬孕期慎用藥。
茶堿可引起心動過速、嘔吐、畸胎形成。氨茶堿致心動過速、嘔吐、神經質、角弓反張、肢端缺陷。

非諾特羅、特布他林、沙丁胺醇、異克舒令引起胎兒心率增速、心律失常、高血糖、低血壓。
右旋美沙芬則有呼吸抑制、戒斷癥狀。
可待因致唇裂,腭裂,戒斷癥狀,骨化遲緩。
抗組胺藥物,苯海拉明、撲爾敏有潛在的致畸影響,抑制中樞神經系統。
苯巴比妥、水合氯醛、速可眠、溴化物、眠爾通、利眠寧可使新生兒抑制,有些可致凝血障礙、發育遲緩及畸形,孕期慎用。
安定可引起唇、腭裂,產前應用使新生兒最初體溫降低、低血壓、呼吸抑制,但近年來臨床廣泛用于促宮頸成熟,未發現對胎兒及新生兒有不良影響。
氯丙嗪、奮乃靜可使胎兒視網膜發生病變,腦發育不全。
反應停致四肢短缺畸形、海豹兒。
抗抑郁藥在早孕期用藥可致畸,可引起體位性低血壓、減少子宮的血流灌注。
抗精神病藥,如氯丙嗪并不增加先天畸形的發生率,但分娩中應注意對新生兒呼吸產生抑制作用及對肌張力的影響。
大量普魯卡因可使新生兒神經抑制及引致變性血紅蛋白血癥。
利多卡因使心動過速。
嗎啡及杜冷丁,FDA分為C級,但長期大量使用為D級。雖然不增加致畸率,但能通過胎盤使胎兒成癮,可致新生兒呼吸抑制,長期使用會出現戒斷現象。杜冷丁于胎兒娩出前1小時以上可使用。
華法令,過量易致出血。妊娠后期3個月應用可引起母體及胎兒出血及死胎,因此妊娠期禁用本品。使用肝素的圍產期胎兒及新生兒死亡率高于華法令。
維生素A過多可致自然流產、腦積水、心臟畸形、行為及學習能力低下,出生后生長遲緩。
維生素D引起瓣上性主動脈狹窄,鬼樣面容,智力低下,胎兒死亡率增加,骨骼畸形。
維生素B6致驚厥。
可的松可致死產、早產、無腦畸形、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等。
雄激素及孕激素可使女胎男性化、陰蒂增大、假性半陰陽人。
雌激素可使女胎生殖器官發育異常或青春期患陰道、宮頸腺癌的比率增大。
孕期禁用性激素。
口服避孕藥可使胚胎染色體畸變,故避孕失敗時應人工終止妊娠。
此類藥對生長旺盛的胚胎組織有毒性作用,可致死胎與畸形。如環磷酰胺、甲氨喋呤、苯丁酸氮芥、氮芥、氨基嘌呤、白消安、巰嘌呤、硫唑嘌呤、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羥基脲、絲裂霉素、丙卡巴肼、長春新堿等可抑制細胞分裂,致胎兒發育異常、腭裂,四肢、外耳、腎、輸尿管等多發畸形。
1.患者應注意自己的月經情況,避免因意外懷孕而導致不慎用藥的發生。
2.育齡期婦女要向醫師說明末次月經的情況。
3.孕早期應盡量少用藥,尤其是在妊娠的前3個月。必須用藥時,應選用有效且對胎兒比較安全的藥物。
4.因疾病有用藥指征時,也應打消顧慮及時用藥,以免延誤病情。產生先天性畸形不僅有藥物的影響,同時與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病毒感染、理化因素、母親疾病、高齡初產等密切相關。及時合理用藥可減少母親疾病及并發癥給胎兒帶來的潛在威脅,保障母嬰安全。
5.能用單藥,就避免聯合用藥。盡量選用已有結論、對胎兒安全的藥物,避免使用無法確定對胎兒有無影響的新藥。
6.慢性病患者應待疾病治愈后,再考慮妊娠。
7.口服避孕藥,應停藥半年后再受孕。
綜上所述,妊娠期沒有絕對安全的藥,孕早期應盡量避免用藥,而因疾病必須用藥時則應盡早用藥,并嚴格控制藥物的劑量及用藥療程,使治療效果與胎兒安全效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