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穎,吳劭逸,馬鑫瑩
自1994年出臺《汽車工業產業政策》以來,我國一直有整車制造合資企業“外資持股比例不得超過50%”的規定,該規定本是為了保護保證中方的話語權,但卻一直讓外資車企頗為不滿。這幾年來,外資公司經常以中國違反WTO關于自由貿易的規定為由,希望國家放開限制,為此政府也正面臨巨大壓力。
有觀點稱“即使是兩方合資對等控股的企業,由于外方技術、管理上的優勢,話語權原本就大于中方。更何況,不少合資企業的中方由幾家聯合組成,統一意志勢必受到削弱。因此,如果在股比上再退讓,中方就可能完全失去話語權。”
但在實際的運營業務中,這一比例卻引發了諸多問題。例如,由于企業文化沖突產生的缺乏高效的機制、因依托合資而造成的創新力逐漸喪失等。有業內人士質疑,正是因為合資股比,使相當一部分國有車企患上了合資“依賴癥”,反觀日本豐田、德國奔馳、美國福特等外企,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加強創新,日益提高品牌知名度。由此看來,合資股比的放開,對民族品牌的發展并不一定是一件壞事。
本文將通過從車企股比權對創新能力的影響出發,探討是否應該放開合資車企股比。并結合當前國內外形勢,從創新角度為開放股比提出具體建議。
在參考了《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后,本文主要采用兩個指標來衡量合資車企創新能力: 1.專利申請數 2.外方車型銷售量(額)占比。
車企的專利申請數代表的是知識產權創造的結果,即創新的產出能力或績效。其中專利類型包含中國發明申請、中國外觀設計、中國實用新型等三種。由于專利數指標地通用性、可獲得性、一致性等特點,現有的企業創新能力實證研究中大多采用專利數來衡量企業的創新績效。企業的專利申請數越多,說明企業擁有的知識產權越多,創造能力越強。
外方車型銷售量(額)占比衡量的是中方車企對外資的依賴程度。外方車型銷售量(額)占比指的是在某一段時期某企業的汽車總銷量中,外方車型銷售量所占的比重。許多人詬病的是合資車企一味地依賴外方車型盈利,沒有進行自身地創新研發。因此,外方車型銷售量(額)占比越高,說明合資車企對外資的依賴程度越大,創新驅動力越小。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取消了對一些外商投資的限制,投資環境更加開放。此時,合資車企加快了在中國的投資步伐,外資與中國不僅就汽車生產和銷售展開合作,還在品牌打造和技術研發上進行了全方位的合作。合資車企帶來了中國汽車的加速生產和銷量的突飛猛進,并且通過的合資的形式,外加上龐大的營業額,我國本土車企獲得了巨大的利潤。以上汽集團為例,2018年實現全年整車銷售705.17萬輛,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360億元,而自主品牌的銷量約為70.19萬量,對凈利潤指標的貢獻微乎其微。
2018年,市場上近60%的車輛由合資車企產生,合資車企無疑為中國汽車制造業的革新與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現如今,基本上全球各大汽車品牌都已或多或少地通過合資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據乘聯會公布的2018年車企銷量統計,2018年國產乘用車全年達2323.7萬輛,其中上汽大眾、一汽大眾、上汽通用等合資企業銷量排名前三,自主車企吉利汽車銷量漲幅較大,躍居第四。總體來說,合資車企仍然占據中國汽車行業的主導,中國自主車企在市場份額和影響力方面仍有很大差距

表1:國內外車企專利申請數

資料來源:DI Public中國知識產權大數據與智慧服務系統
首先從專利數來看,由于合資車企規模較小,與國外車企無可比性,故在此用一汽、上汽等中國車企與國外車企進行對比。從數據上來看,2018年的專利申請數普遍存在較大下滑,排除掉2018年全球經濟形勢下行帶來的影響,初步估計是由于統計未完全導致的數據誤差,故不進行2018年的數據分析。
從國內車企的數據來看,一汽、上汽、北汽等車企也表現出色,在2017年的專利申請數均超過了1000,廣汽、東風、華晨、長安汽車的專利申請數也處于百位的水平,僅南京汽車專利申請數少于100。具體來看,國內小型企業的專利數量在逐漸下降,以華晨、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等均存在下降的趨勢。但從北汽、一汽、上汽股份有限公司的專利數量上來看,此類公司專利申請數存在上升趨勢。
再結合外方車型銷售量(額)占比來看,從2016年-2018年,我國車企中合資車企品牌銷量占比較大,均超過了二分之一,說明我國的合資車企對外方車型存在較大的依賴,一汽集團中甚至高達90%,且居高不下。綜合來看,我國車企利潤主要來源于外方車型,對外方車型的依賴程度普遍較高,創新驅動力嚴重不足。依賴外資且依賴程度存在逐年上升的趨勢。
由此可見,雖僅從專利數上來看,國內車企與國外車企的創新能力無較大差異。但若從全球外方車企的全球整體實力上考慮,國內車企與國外車企的專利數量上,還是存在較大的差異。結合從外方車型銷售量(額)占比來看,國內車企的創新能力還是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2.4.1 自主品牌崛起
股比限制放開,對于外資而言,最大的誘惑便是不用和中方企業平分利潤,屆時不排除外資企業為擴大市場份額而采取的創建獨資車企,收購本土股東比較弱勢的合資車企等行動。而與此同時,以上汽、一汽、東風為代表的對合資汽車依賴巨大的企業將面臨相當大的打擊,沒有了外企的logo支撐,他們短時間內可能遭遇較大的盈利損失。
但就合資車企本身而言,合資的模式使得其創新能力相對較低。合資車企的技術創新大多不在中國本土,這就造成了他們對本土文化以及客戶心理的理解偏差,以及及時把握市場動態的困難性,這方面自主品牌本身具有先天優勢。
若是放開股比,外資企業與國內汽車必然會產生多多少少的股權糾紛,再加上股比限制放開后優惠政策的消失,外資企業將失去中方的營銷網絡、互聯網資源、人才優勢,預計短時間內迅速擴張會有一定的困難。另外我們可以看到,內資自主車企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正向開發的能力,2016年,長城銷量破百萬達到107萬輛,同比增加26%,吉利銷量達77萬輛,同比勁增50%,比亞迪則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北京現代、東風悅達企業、神龍汽車等合資企業增速放緩,在2017年時,整體銷量下滑甚至超過30%。合資股比限制的放開將不會內資自主車企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股比限制的放開將使得內資自主車企臨來千載難逢的創新機遇。在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下,提升創新能力、掌握核心科技越來越成為企業占據有利地位的關鍵因素,而一些技術落后、污染大、能耗高的企業在無捷徑可走的背景下,必然會被淘汰。市場的大換血,對中國汽車市場的長足發展是有利的,而自主品牌只有經歷了市場的錘煉和考驗,才會得以真正立足。
2.4.2 新領域的發現和開拓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政研中心主任吳松泉說:“在獨資方面,全世界主要的國家都沒有股比限制,包括印度、日韓都已經放開了,巴西一開始就沒有股比限制。所以從國外外資企業在世界各地的發展情況來看,獨資是常態。”目前我國內資自主車企與國際上知名的汽車品牌在核心技術和生產專業化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放開股比后,面對著外資企業更加強勢的競爭,國有品牌唯有不斷探索,開拓新領域,加快轉型才有一線生機。
在這方面,我國部分自主車企已經有所表現。如長安汽車,通過在世界各地建立研發中心,及時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開展新能源和車聯網的戰略布局,近幾年取得較好發展。此外,在全球約40%的石油被汽車消耗,環境污染愈發嚴重的情況下,國有品牌比亞迪另辟蹊徑,堅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不僅迎合了市場對新能源汽車不斷上升的需求,而且開辟了比亞迪特有的新能源汽車商業模式。
放眼全球,在國際汽車市場趨向飽和、主要汽車品牌占據大部分市場的大背景下,僅于2003年新成立的特斯拉,主要從事電動跑車等高端電動汽車的設計、制造和銷售,僅僅10年后便已開始在新能源汽車企業和豪車企業中嶄露頭角。由此可見,放開合資股比后的中國汽車市場,各大自主品牌在面臨淘汰出局的重壓下,將不斷推動新模式、新技術的發展,唯有積極開拓全新的領域,才有“彎道超車”的可能性。
為了在宏觀上了解我國合資車企的創新能力近年來發生的變化,我們從萬德數據庫中獲取了2010至2017年之間上汽集團、一汽富維、一汽轎車與一汽夏利四個公司的專利數并做出宏觀分布圖。為了詳細分析影響合資車企創新能力的因素,我們又分別選取了這四個上市企業的R&D人員人數與占比、R&D研發經費、產品市場占有率、銷售額占比與境外持股比例等多個方面的數據。

表2 變量定義
3.2.1 合資車企專利數的變化趨勢

表3:部分合資車企專利申請數描述性統計量

表4:部分合資車企專利申請數折線圖
結合數據可見,上汽集團的專利數遠高于另外三個上市公司。而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2010年至2017年間,中國合資車企的專利申請數呈上升趨勢。
通過整合SAS分析數據可以看出,各公司的專利數均值差異較大,但是均歲年份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2010年至2017年間,各公司專利數的均值和方差均呈現上升趨勢,且變化幅度不大。
3.2.2 影響合資車企創新能力的因素

表5:部分合資車企專利申請數聚類分析
根據2010-2017年公司專利數,對年份分類,由樹狀圖可以看出,如果分為兩類,則2010至2015年為一類,2016與2017年為一類。因為考慮到各年數據類似,我們以此為依據,將研究問題進行簡化;接下來,選取2010和2016年進行詳細分析和探究。

表6:部分合資車企專利申請數2010年、2016年聚類分析
根據2010年與2016年的專利數,對影響其變化的多個因素進行聚類分析。我們通過觀察數據我們認為,影響專利數變化的因素可能有R&D員工人員、研發經費、產品市場占有率、產品銷售額與境外持股比例。為簡化計算同時降低企業員工人數不同等對數據分析結果造成的影響,我們將R&D員工人員人數改進為R&D人員人數在企業總員工人數中的占比,將銷售額改進為銷售額與所在行業銷售總額的比,對數據進行聚類分析。通過觀察樹狀圖可以發現:當各因素分為兩大類時,R&D人員占總員工數的比例為一類,其他因素為一類。當各因素分為三大類時,R&D人員占總員工數的比例為一類,外資股比為一類,其他為一類。由此可以看出,公司中R&D工作人員的數量對公司的創新能力有著極大的影響,而外資股比所占份額的影響力雖不比R&D人員人數占比,依舊能夠影響公司的創新能力。
由于各變量的單位不同,且數據相差較大,我們對2010至2017年年的公司專利數和各影響因素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量綱不同可能帶來的影響后對數據進行Spearman相關性分析。

表7:各變量相關性分析
根據Spearman相關性分析,2010年至2017年間,專利數與R&D人員占總員工數的比例、研發經費、銷售額占所在行業銷售總額的比例、銷售額、外資比例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與企業員工人數呈負相關關系。再綜合之前的聚類分析我們可以得出,R&D員工人員對于公司專利數影響最大,R&D員工人數占公司總人數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創新能力越強。外資股比對于公司專利數的影響次之,且開放外資股比能夠提高公司的創新能力。
綜合八年中公司專利數與各因素的相關性可得, R&D人員人數、研發經費與外資占比是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各企業應當注重對于工作人員技術方面的培養,增加新產品的研發經費,同時開放合資車企的外資股比,從而有效提高公司創新能力。而公司創新能力的提升可以帶動企業銷售額的提高,同時增加企業的產品市場占有率,從而推動公司的發展。
本文通過研究發現,合資股比的放開之于自主品牌的創新,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汽車整車制造業實行合資限制政策的近幾年來,我國車企的銷量大增,專利數大增,但大多車企仍依賴合資車企中的外方車型盈利,可見我國作為汽車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的創新能力提升較為緩慢。實證研究的部分也證實了開放合資車企的外資股比有利于公司創新能力的發展。總體來說,只要我們的內資自主品牌穩扎穩打,積極探索,其在未來市場上的前景依然是良好的。而現階段對于合資車企的中方來說,最為重要的是通過合作競爭掌握技術和企業的控制權,這樣才不至于在合資股比放開后處于過于尷尬的地位。
4.2.1 利用好過渡期,提前準備
汽車行業將分類型實行過渡期開放,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通過5年過渡期,汽車行業將全部取消限制。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表示“車企應在現有基礎上,以新的自主創新模式進行突圍,抓住合資股比開放前的政策過渡期,通過轉型升級,讓自主品牌向上再邁一個臺階,讓中國距離基本建成汽車強國再近一步”。
的確,目前車企股比確定放開的消息,對很多自主品牌來說,會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和激勵。既然有3到5年的過渡期,相信大多國有企業都會抓住這至關重要的時刻,無論是主動也好,被動也罷,此時再不出擊,便只有被淘汰的命運。合資車企提前準備,抓住時機,加快轉型和升級,這樣一來,合資股比的放開之于合資車企的中方也未必是壞事。
4.2.2 探索新的合作方式
國外有好的技術和管理模式,我們當然要借鑒,但絕不是只依靠合資一條路,也絕不是完全指望FDI 技術溢出效應。股比政策調整后,我們的國有車企應該積極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在共享技術、共享品牌、共享市場、人才輸送方面都可以有所嘗試。包括現在有觀點認為,汽車公司需要抓緊和中等規模的IT技術公司融合,通過大量投資去圈定IT領域的專業技術團隊,這也不乏是未來合作的新方向。
如果放開合資股比,可以推動新的合作模式,開拓共同進步的局面,那不僅對于我國,對于世界汽車市場而言也會是一件好事。現階段,我國自主品牌也已經開始探索新的走出去方式,以學習和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模式。例如,東風汽車控股標志汽車,布局全球戰略,同國外公司建立聯合研發等戰略合作;吉利收購沃爾沃以后,走向世界汽車資本市場,并且收購戴姆勒的股份,充分聚集全球資源,以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等。
4.2.3 營銷、創新兩手抓,打造全新品牌形象
合資股比的放開,將迫使國有車企改變“重合資、輕自主”的做法,此時正是培養自主品牌、擴大自主品牌影響力的大好時機。知名度不高、聲譽欠佳一直是困擾國有品牌的重要問題,有的企業技術先進、敢于砸錢,卻因為在國人心中的聲譽度問題一直打不開市場。股比放開后,各大國有企業勢必會在國有品牌里投入更多,此時應該營銷、創新兩手抓,以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以良好的營銷手段提升品牌形象,才能開拓更廣闊的市場,取得更長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