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星
在全球產業結構的加速調整,中國工業企業產能過剩,經濟結構急需優化的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中提出推進中國與沿邊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是中國優勢產能“走出去”和國際優勢產能“引進來”的重要機遇。中國與馬來西亞雙方于2012年6月簽署了《關于馬中關丹產業園合作的協定》,旨在打造“兩國雙園”的新型發展模式,即兩國雙方利用自身產能優勢,在對方國家建設產業園區,滿足對方國家產能需求的同時,也促進了本國產能減少。馬中關丹產業園區是中國優勢產能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平臺,對其中的第一個入園項目的研究,有利于為中國其他優勢產能走出去提供有利的實踐指導。
“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潛力很大,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鐵路、物流等合作項目數量不斷增加,從新結構經濟學出發,了解各國產業結構,有利于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產能合作(王曉芳等,2018)[1]。對產能合作的路徑探析,能為其他優勢產能走出去提供很好的借鑒意義,資本輸出和產融結合,構建跨境產業鏈,港口城市合作產業園區建設都是促進優勢產能走出去的重要路徑(劉佳駿,2016)[2];新時代的中國,在建立新的國際產能合作模式和新機制下,中國優勢產能走出去的路徑應以境外產業園區為平臺、項目境外落地、完善自身運營體系為考慮(項義軍和周宜昕,2018)[3],或是在契合本國與東道國利益的前提下與東道國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項目,深化綠色合作(玄欣田,2017)[4]。學者們研究中國優勢產能走出去,大多是基于“一帶一路”倡議背景,研究了產能合作途徑,但對合作項目具體內容的研究缺乏,本文主要基于馬來西亞-中國關丹產業園的鋼鐵項目,研究了馬中關丹產業園參股情況、發展模式及推進方式,旨在為其他企業“走出去”提供實踐經驗。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發生了極大變化。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尤其是投資的驅動,讓大量的固定資金流入制造業和房地產業,造成紡織、化工、鋼鐵、水泥等基本產業的產能快速增加。2008年金融危機雖然對中國造成的打擊不大,但是市場需求低迷,投資熱,最終導致了鋼鐵產能的過剩。2008年-2017年,中國的生鐵、粗鋼和鋼材年產量如表1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中國的產能一直都是持上升趨勢,但是自2014年以來,踐行《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產能上漲幅度下降,但是產能仍然處于過剩狀態。

表1 中國生鐵、粗鋼、鋼材年產量(單位:萬噸)

數據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http://data.stats.gov.cn
相較中國的過剩產能,馬來西亞的鋼鐵產能不能滿足國內需求。馬來西亞鋼鐵產業發展始于20世界70年代,2004年開始全球市場恢復,馬來西亞鋼鐵消費增加,進入發展階段,雖然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了馬來西亞鋼鐵產業,但是各國采取了經濟刺激政策,因此一年內恢復增長。馬來西亞鋼鐵產能不足,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上游原材料供給不足,如生鐵、煉鋼等;第二,馬來西亞鋼鐵廠規模不大,生產低端產品,且年產量在500-600萬噸,不能滿足國內1000萬噸左右的產能需求,因此需向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進口如棒線材和其他高附加值的冷軋板等產品。馬中關丹產業園鋼鐵項目,既滿足中國“走出去”去產能的結構調節,也滿足馬來西亞對高制造技術鋼鐵產品的需求。最終實現升級改造,生產出面向東盟的高質量鋼鐵產品。
“兩國雙園”發展模式,即中國與馬來西亞兩國共同投資,兩國政府在中國合作建設中馬欽州產業園,在馬來西亞合作建設馬中關丹產業園,開啟了中國與馬來西亞兩國開展國際產業園區合作的新模式。園區主要分為三大區域,產業區,配套區(居住+服務)和物流區。重點發展鋼鐵、電子信息、石油天然氣和石化工業、生物醫藥、食品加工、鋁加工、陶瓷制品、輪胎、造紙橡膠和棕櫚油加工等馬中雙方傳統優勢產業,以實現兩國優勢產能、資金、市場的對接和優勢互補。
關丹產業園的投資主要來自中國和馬來西亞雙方的聯合投資,如表2所示,其中馬來西亞聯營公司中的彭亨州發展機構主要是以土地作價入股;廣西港務集團、實達集團、常青集團等主要投入資金資源。合資公司主要負責園區的配套設施投資、建設、維護和經營。

表2 馬中關丹產業園區參股情況
馬中關丹產業園,在“兩國雙園”的大發展模式下,建立了中馬“兩國雙園”聯合合作理事會,向兩國優秀企業推介產業園。園區欲打造“一港兩園一拓展區”的發展模式,“一港”指新投入建設的關丹港、“兩園”指臨港物流園和關丹產業園區、“一拓展區”指周邊經濟特區中或其他產業園區。
聯合鋼鐵項目主要圍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四個方面的要求,對項目進行推進,前期打基礎,后期投生產。主要表現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人才招聘三個方面進行推進。
聯合鋼鐵(大馬)集,是由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和廣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的國有股份制企業。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是廣西自治區政府直屬大型國有獨資企業,其對關丹產業園的投資,拉近了與當地合作伙伴的關系,充分發揮了國有企業的資金優勢。廣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廣西壯族自治區名列前茅的股份制民營企業,主要經營:鋼、鐵、鋼筋混凝土用熱軋鋼筋、高速線材等。350萬鋼鐵項目擁有混合所有制的出資方,能充分利用國有企業的資金優勢和規范管理優勢,同時也能發揮民營企業的活力。
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投資關丹港口、關丹產業園及350萬鋼鐵項目,形成“港-產-園”的投資模式。對關丹產業園的投資,中方占49% ,馬方占51% ,體現了中方的愿望是雙方實現互利共贏,共同打造 “一帶一路”倡議國際產能合作示范性合作平臺。港務集團的鏈式投資,為中國的優勢產能“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國際產能合作平臺。
關丹產業園聯合鋼鐵廠項目主要由國企中冶賽迪設計,國有企業中鋼集團、中國十九冶、上海寶冶和中國二十二冶等企業參與建設。聯合鋼鐵廠項目一期工程,帶動了中冶賽迪集團、寶鋼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國際集團、上海寶冶集團、中國一冶集團等企業“走出去”,同時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搭配合作建設的合理布局,將國有企業的規范管理和雄厚資金與民營企業的效率結合在一起,推動了一期工程的加速完成。聯合鋼鐵廠相關主體項目建設如下表3所示。

表3 聯合鋼鐵廠相關主體項目
聯合鋼鐵(大馬)集團公司招聘人才堅持“人才興企”的核心戰略,堅持“以人為本、關愛員工、科學培養、全面發展”的用人理念。通過在中國和馬來西亞等地開展大型人才招聘會,目前聯合鋼鐵(大馬)集團公司已有4000多名員工,其中本地員工占員工總數的70% 。“以人為本、關愛員工”主要體現在:食,宿舍區內的食堂分為清真區和非清真區,尊重穆斯林信仰,滿足了當地員工和中國等其他國家員工的生活習慣;住行,4人間的宿舍,配套設施齊全,家用電器俱全,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廠區配有休閑區和器材齊全的健身房,可以品茶休憩,也可以運動。“科學培養、全面發展”,一方面中國企業的入駐,為當地帶去了高技術人才,通過一年的交流磨合,讓他們的合作效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截止目前,聯合鋼鐵集團公司已選派了三批馬來西亞國籍員工赴廣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參與技能培訓,不斷提高當地員工的技能,培養人才。
“兩國雙園”合作模式是滿足中國去產能,馬來西亞經濟轉型升級要求的新型國際合作模式,是“一帶一路”第一個國際產能合作重點項目。在國內產能過剩,產業結構急需調整的環境下。如何利用好“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平臺化解產能過剩問題,是中國優勢產能企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馬中關丹產業園的鋼鐵項目,已經進入投產階段,它的成功推進,為中國優勢產能輸出提供了幾點實踐指導意見:第一, 積極融入當地;第二,多種所有制合作共建項目;第三,建立“兩國雙園”聯合合作理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