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遠 (南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近年來我國跨境電商行業發展迅速,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出現了較大缺口,專業人才的不足成為制約很多企業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業務的首要問題。而高校的人才培養與跨境電商行業的人才需求之間出現了斷層,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應認清形勢,將跨境電商相關課程納入人才培養體系,有效促進各學科的交叉融合,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增強師資隊伍建設,在搞好科研教學的同時為社會輸送符合實際需求的合格人才,充分發揮服務社會的職能。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以及近年來全球經貿一體化的深度融合,跨境電子商務作為互聯網經濟的新浪潮呈現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18-2019中國跨境電商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到9.1萬億元,預計2019年將達到10.8萬億元,我國的跨境電子商務市場規模繼續膨脹,跨境電商產業表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跨境電商作為一個新興的業態也持續地受到政府、企業的高度重視,從國家到地方,扶持跨境電商產業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出臺,跨境電商進入了健康、跨速發展的新階段。
第一,跨境電商領域人才缺口巨大。據德勤咨詢發布的《2016年跨境電商行業人才管理調研分析報告》顯示,未來三年中國跨境電商相對領域的人才缺口將高達450萬,且缺口會持續拉大。這種缺口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專業人才的數量不足,超過半數的跨境電商企業跨境電商人才的招聘處于常態化,處于人才需求強烈的狀態;二是人才的質量不高,由于跨境行業的特殊性,要求從業者既懂電子商務又懂國際貿易并且熟練掌握外語,新招聘的員工往往很難達到要求。
第二,跨境電商企業人力資源成本過高。目前我國設置跨境電商專業方向的高校不多,直至2019年6月18日教育部公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增補專業”中,跨境電子商務才成為增補的46個新專業之一。此前跨境電商企業往往從高校的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商務英語等專業招聘畢業生再加以專業培養,隨后通常要通過3到6個月的培養周期才能勝任工作,這無疑給企業增大了用人成本,并且較高的員工流失率也是企業最為擔憂的問題之一。
第三,跨境電商人才需求分布不均衡。據統計,超過半數的跨境電商人才需求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杭州等幾座主要城市,發達的經濟與優越的發展條件對其他地區的人才形成了虹吸效應, 中部地區的跨境電商人才外流情況日趨嚴重。人才培養的不足和人才流失的加劇將會使本地的跨境電商行業舉步維艱,沒有了人才的支撐企業將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外遷將會是企業唯一的出路。
首先,電子商務本身屬于涉及計算機科學、管理學、物流學等多門學科的交叉學科,跨境電子商務更是要求具有一定的國際貿易知識與外語能力,因此跨境電商企業需求的是復合型人才,需要具備多種的專業基礎知識。其次,跨境電商面對的是發展變化相對較快的國際貿易市場,需要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能夠抓住市場機會,這就需要大量的實戰經驗去積累,因此更加強調實踐性。另外,針對國外進行的產品銷售不僅要求從業者能夠熟練掌握用外語與客戶溝通的能力,并且要對目標客戶所在地區的文化、習俗、法律法規等有一定的把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國外風俗文化、擁有國際視野。最后,從跨境電商企業的規模來看,中小型企業占了大多數的比例,他們現階段更多的需求集中于能夠為企業跨境業務運營起到作用的應用型人才去解決目前的實際問題,遠遠大于對于高學歷、高職稱的管理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途徑主要有四種。
第一是高校培養模式,這種培養方式多見于一些高、中職業類院校。通常的做法是在電子商務、國際商務、國際貿易等相關專業下開設跨境電子商務方向。但是目前我國開設跨境電子商務方向的高校非常少,并且受到招生人數以及培養周期等各方面的限制,因此這種培養模式目前尚無法有效解決跨境電子商務人才缺口巨大的問題。
第二是專業培訓機構培養模式,主要指的是一些專門的電子商務培訓企業。這些電子商務培訓機構通過開辦短期培訓班、培訓課程等形式面向社會培養、輸送跨境電子商務人才,所培訓的內容一般實踐性、專業性強,見效快,所以成為現階段跨境電子商務人才輸出的主要模式。但是培訓內容缺乏系統的理論學習,人才的進一步成長空間將會受到限制。
第三是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在各地建設了大量的電子商務園區、創業孵化基地、眾創空間等電子商務基地,這些基地都有一個共同的職能就是電子商務人才培訓,一般由政府出資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培訓。在眾多的基地當中涉及跨境電商的也有不少,但是這類培訓往往流于形式,能真正起到作用的并不多。
第四是跨境電商企業自身內部培養模式。幾乎所有的跨境電商企業都存在著招聘難、用工難的現象,外部人才不足,因此企業在吸納員工時不得不降低門檻,采取先入職、再成才的辦法來緩解人才壓力。這種方法雖然解決了一時之需,然而企業承擔了較高的風險與成本,不利于跨境電子商務行業的健康發展。
跨境電子商務是新興產業,出于專業設置的嚴謹性,高校在考慮專業設置時對新的專業領域難免會保持比較謹慎的態度,由此造成了我國高校的跨境電子商務專業建設相對滯后的局面。目前我國僅有少數中、高職院校開設了跨境電子商務專業(方向),整體上來看,高校在向企業輸送合格的跨境電子商務人才方面顯得力度不足、層次不高,遠遠無法滿足企業旺盛的跨境電商人才需求。
跨境電子商務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從業者需要具備電子商務、國際貿易、商務英語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而從現階段高校人才培養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的高校內部專業融合性不強,會英語的學生不懂外貿,懂外貿的學生對電子商務不熟悉,學電子商務的學生英語水平又差,學生畢業后根本無法符合企業“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用人理念,必須經過企業的回爐再造把各方面知識糅合在一起才能勝任工作。
電商類的人才需求分為技術型、管理型與綜合型,高校的人才培養應分層次、有針對性的進行。高職高專類的院校一般都會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而應用型本科院校很多都正處在轉型時期,教學模式仍然以課堂理論講授為主,雖然設計的有實驗實訓部分,但是與實踐的結合往往還不夠深入,學生畢業工作后經常會面臨道理都懂但是不會實際操作的情況。
跨境電子商務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同樣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雖然綜合性的人才培養需要“化整為零”以各個方面學科的專業知識為基礎,但是也需要在適當的階段“化零為整”進行針對跨境電商相關業務的綜合培訓。而跨境電商作為新的產業領域,目前大部分的高校教師缺乏系統性的跨境電商相關理論與實踐的經驗借鑒,很多都是“現學現賣”,勢必會影響教學效果。

已開設跨境電子商務專業(方向)的院校,可以通過開設輔修雙學位、合作辦學等方法擴大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范圍。未開設此類專業的院校應充分利用自身條件,通過鼓勵支持學生參加跨境電子商務技能比賽、創新創業大賽等形式營造學習氛圍,利用校內外創新創業基地、眾創空間等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培訓及創業活動,全方位引導、培養學生對跨境電子商務行業的興趣,為學生創業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
以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商務英語、國際物流、信息技術等相關學科的融合發展為主線,探索不同學科建設中的相互交叉與滲透,解決傳統專業劃分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限制。在課程設置上結合企業實際需求完善特色鮮明的跨境電商課程建設,打造以跨境電子商務實務、平臺運營等為核心,以外貿、英語等為基礎,以不同國家的文化、歷史為輔助的跨境電子商務課程體系,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校企合作的含義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教學環節的合作,將校外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跨境電商企業講師引進課堂,讓校內系統理論完備的高校一線教師走向企業,這樣一進一出,將會使學生的課堂教學做到理論聯系實踐。另一方面是在實訓環節的合作,引進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入駐校園,面向在校生提供實踐項目,學生參與項目運作,增強學生實戰操作的能力。
一線教師教學、科研任務重,往往接觸的業務范圍比較有限,高校應制定相應的在政策、體制,為教師接觸行業企業提供條件。高校應為教師與企業的交流互動提供平臺,讓業界精英能夠走進校園定期與相關教師進行溝通,讓一線教師能夠有機會走進實踐現場去實際體驗現實中的問題。另外學校應注重人才的柔性引進,快速培育一支文武雙全的專業師資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