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彧,程驛桐
(吉林建筑大學 建筑與規劃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按《吉林省村莊編制技術導則》(2015年試行)標準要求,對村域內的各項有關土地規劃指標值的要求不夠精準,傳統的村莊土地規劃是以CAD為主要計算工具的,無法同時完成農村國土資源空間規劃中各項村域有關土地指標值的統計。而定性分析中長期使用的經驗分析法也因數據分析中感性因素的過多介入而帶有太多主觀隨意性,規劃數據分析的落后成為制約規劃學科發展的技術瓶頸[1]。因此,引入應用GIS統計技術,完成當前我國村莊域內斑塊土地空間指數和村莊沖突域內斑塊土地指數的綜合統計,村莊域內土地空間三線塊體的統計劃分,村域域內空間及三線的塊體劃定統計工作。
之所以需要引入一個GIS(空間地理形態信息分析系統),是因為與規劃空間學科相比過去對于規劃空間的地理分析與科學評價更多地傾向于主觀性的經驗,而通過應用GIS信息技術后則可以對空間地理具體位置及其他空間地理形態信息進行系統科學分析后的處理與科學評價。通過利用GIS等空間數據分析儀的功能,可以直接提取整個研究重點區域內的必要空間信息,或將這些空間數據直接轉換為整個研究所的必需空間信息[2]。GIS系統除可以進行管理大量的空間數據外,還可以植入許多空間分析模塊用以幫助解決城市與區域規劃問題[3]。GIS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空間屬性與非空間屬性形成統一的狀態,能夠實現各類非空間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工作,并且還能以最快的速率產生經濟指標表格,而對各種類型圖的統計之后也可快速形成專題圖[4]。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規劃”正在逐步取代“計劃”成為政府管理國民生產生活的有效工具,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和隱患,如不清楚空間規劃的概念,規劃重疊沖突,部門職責交叉重復等。國務院頒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構建全國統一、相互銜接、分級管理的空間規劃體系[5]。
“多規合一”規劃是我國近些年來普遍提出的一個概念,其基本意義是作為一級人民政府一級司法事權下,強化各級國民經濟與各類區域規劃的有效銜接,其中主要包括但廣泛不限于下列區域規劃:例如國民社會經濟發展區域規劃、城鄉規劃、土地綜合利用區域規劃、環境資源保護、文物保護、林地與其他耕地資源保護區域規劃等。
通過對于月晴鎮杰滿村現有規劃進行比對分析,可以發現不同部門對于月晴鎮杰滿村的發展及定位是存在明顯差異的,以延龍圖旅游規劃和月晴鎮土地利用規劃為例,對于杰滿村的定位雖均為中心村,但區域內的重大項目與未來發展方向卻并不相同,延龍圖旅游規劃中,杰滿村未來將建設主題民俗文化園,而月晴鎮土地利用規劃中則規劃杰滿村將建成500 ha的有機蔬菜基地。
基于運用GIS分析技術,對大型村鎮區域土地現狀生態資源利用條件及區域土地建設利用空間現狀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在嚴格執行保證自然生態保護紅線和永久性的基本農田土地保護利用紅線的基本前提下,節約并充分集約地合理構建一個功能分明的區域土地建設利用功能空間規劃格局,將整個區域利用空間整體劃分形成為自然生態保護空間、農業利用空間與大型城鎮土地建設利用空間三個功能空間,以及國家重點地區生態資源保護開發區,生態資源維護區,生態資源恢復利用區,基本農田土地保護區,一般大型農業土地生產區,集中農業居住區在內的六個區域功能區劃分區。
2.1.1 村域現狀資源條件
通過地理空間數據系統獲取區域內的衛星影像數據,進行柵格化處理、量化分析。坡度是評價當前資源狀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是決定多項重要的農業生產指標。如果進一步了解相關條件,可以確定農作物生長適宜性程度,將會更有利于村莊的農作物和生態規劃[6]。通過坡度及坡向的分析結果進行權重賦值計算,可得到區域綜合適宜性評價示意圖。
通過成果分析可得知,區域內“七分山水、兩分田”生態環境優良,區域內25°以上山坡地面積為5.4%。村域內有河流從中部穿越,三洞水庫坐落于此,并有山泉水出露。耕地沿水分布,與青山、秀水構筑了良好的自然生態景觀。
2.1.2 土地利用現狀
現狀鄉鎮耕地面積406.07 ha,占鄉鎮區域用地總面積9.11%;高山林地占總面積3 942.47 ha,占總面積78.42%;江河水域及其他水利基礎設施工程用地占總面積53.95 ha,占總面積1.21%;村莊建設用地占總面積27.63 ha,占鄉鎮區域用地總面積0.62%。
為切實保證杰滿村生態安全順利建設,將打造水源生態保護區、具有重要生態保護功能的一批國家一級公益林、其他的非經營性農村林地統一重新劃入杰滿村生態保護空間,總面積為3 942.47 ha。在本次土地規劃中,將國家林業部門的地塊數據與國家土地管理部門之前提供的地塊數據分別進行了二次疊加綜合處理,將矛盾大和沖突大的地塊數據進行重新分類確定。
重點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示范區,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全區生態安全,發揮重點生態保護功能。對需要特殊管理保護的生態區域,包括生態公益林、水源地等保護區,統一將其劃入重點生態保護紅線。
在保留現有整體農田用地基礎前提上將農田閑置地范圍改造為耕地利用范圍,納入整體農業利用空間,面積可達851.79 ha。提高土地開發使用效率,將行政區域內大量閑置地塊和荒草地等資源轉化形成為高效耕地;加快實施旱改水配套項目,優先考慮開展旱改水配套工程,促進當地多元化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積極統籌規劃發展當地現代新型農田農業生產,并充分結合當地實際發展情況逐步加快實現現代農業生產機械化。
優化各類村莊用地建設項目用地空間布局,合理安排各類村莊建設項目用地,杰滿村村莊建設用地空間主要集中在3、4隊位置,是村莊中心中央居民點、集中中心居住區,將杰滿村3、4隊中心居民點整體劃定為集中中心居住區,進而逐步形成了多位一體、功能完善的村莊建設用地模式。
為了有效確保完整的杰滿村自然生態,維護農村自然生態環境系統和諧穩定,不斷改善重點區域環境保護質量,在重點生態環境功能區、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和生態環境空間結構優化分區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的劃定底線發展空間,嚴格控制的地區發展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系統。當上位規劃對區域內原生態紅線進行調整時,則本次規劃中進行空間落位的生態紅線應遵循上位規劃指導,進行調整。
建議將該部分國家公益林范圍劃定到生態紅線內部,總面積達到2 093.48 ha。以補足現階段圖們市生態保護紅線所劃定范圍較國家公益林面積缺失的部分。
在滿足國家生態安全發展格局的穩定前提下,為有效保障國家基本糧食安全,在國家重點農業區域將地理布局緊密連片、具有良好生態水利灌溉設施、用途穩定的優質農業耕地地區劃定為國家基本農田,并對其予以嚴格管理保護。通過不斷完善農村基本農田耕地使用控制,建立和完善保護耕地責任追究機制,依托運用GIS技術,對全鎮現有農村基本農田耕地邊界規劃進行合理優化,逐步規劃調整村北區域林地中分散的基本農田,并按照“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用途不改變”的規劃原則,在現有村域南部原有耕地區域進行分區補劃,在原有基本農田耕地基礎上重新劃定基本農田耕地保護規劃紅線,面積為268.19 ha。
為防止城鎮建設無序蔓延,需要確立城鎮開發邊界,邊界允許城市規劃建設用地的布局在尺度不變的前提下進行微調,從而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用地的靈活性。
城鎮的發展具有不確定性,城鎮開發邊界必須要有一定的動態調整機制來應對這種不確定性,確保管控與發展的平衡,通過政策設計,既能避免城市無序蔓延,又能為城鎮發展的需求靈活提供發展空間[7]。
空間用途管制規劃是以三區三線為規劃基礎,在此基礎上再結合土地資源利用現狀,進一步地劃分為國家重點生態保護開發區、生態資源維護區、生態恢復區、一般農田生產區、基本農田保護區和村莊集中居住區共六類。
堅持森林保護生態優先,保持行政區域生態保護主導地位,實施控林禁牧封地禁林等保護措施,建設多樹(草)種、多層次、結構合理、生態保護功能效益最大化的復合型森林植被。除此之外,因建設國家重大公共基礎配套設施,重大經濟民生社會保障重大工程建設等原因無法及時進行不可規避的重大建設項目,須經論證通過后獲批進行。
區內允許建設對土地生態環境安全無破壞,維護生態資源、環境、景觀綠化項目等。區內允許從事與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和建設導向功能相適應的開發利用活動,如林業經濟、景觀綠化等。區內積極合理利用水土資源,采取造林、種除草等多項整治措施,增加植被綜合覆蓋率,維護和提高區內生態環境安全。
林業開發用地內的林業圖斑是目標主體,現階段主要分布在村域北側坡度較大的農林地和混雜林地區域,,是國家土地綜合利用規劃中為農業耕地的區域,是本次規劃中確定為生態環境恢復區。且這些耕地在大片林地中較為分散,雜亂分布,破壞了林地的自然生態完整性,建議實施退耕還林等政策,以有效恢復林地生態系統及其原本的自然面貌。
區域內以發展農作物種植生產為主要職能的用地空間,為基本農田用地保護區,主要內容包括基本農田和其他不同類型農業用地。
在國土空間規劃總體要求與指導下,基于GIS技術對區域內各項數據進行基礎分析,更加準確地完成了杰滿村村莊規劃布局,區域空間“三線”劃定的工作,為后續規劃工作奠定了基礎,明確了基本方向。為國土空間規劃在村莊項目的實踐研究與探索提供了借鑒意義。但是,規劃工作的具體流程不固定,許多工作內容沒有獨特的標準,這也給GIS的應用帶來了挑戰
[ID:01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