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富
(鄭州財稅金融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8)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從2010年的18.3%下降至2018年的4.0%,全國連鎖零售百強企業增幅亦從2013年增幅首次跌破10%,2015年的增幅僅有4.3%,是百強企業統計以來增速最低的一年。隨著人工成本和房屋租用成本大幅上漲,巨大的成本壓力導致百強門店擴張速度放緩,甚至帶來新一輪的關店潮。與此同時,自20世紀90年代誕生的網絡零售業,已先后經歷了雛形期、發展期、穩定期和成熟期四個階段[1]。報告顯示,我國網絡交易規模實現了從2011年的0.8萬億元到2016年的5.2萬億元,但增長速度卻連年遞減。2016年,我國網絡購物交易市場規模穩居全球第一,交易總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超過10%。不難看出,傳統零售業在岌岌可危的生存邊緣掙扎時,網絡零售仿佛已觸碰到了發展的“天花板”,而電商孜孜以求的流量和消費實際上在線下。2016年10月13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在2016杭州·云棲大會首次明確提出“新零售”概念,給整個零售行業帶來新的沖擊和機遇。
“新零售”的概念由馬云率先推出,認為電子商務線上和實體線下交易,必須與物流相結合,如此才能產生真正的新零售。線下的企業必須能夠實現線上發展,線上的企業也要落地到線下中來,再融合現代物流,才能將新零售創造出來。目前,“新零售”這一概念并未相對統一規范化。趙樹梅等[2]認為所謂“新零售”,就是應用互聯網的先進思想和技術,對傳統零售方式加以改良和創新,用最新的理念和思維作為指導,將貨物和服務出售給最終消費者的所有活動。
與傳統零售不同,新零售的特點是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讓消費者隨時都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買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具體表現為以下三方面:一是重構商業要素,從“貨場人”到“人貨場”,包括重構生產流程、重構商家與消費者的關系、重構消費體驗等;二是打破線上線下壁壘,增加線上線下融合,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三是大力發展和應用智慧物流,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
2.1.1 城市物流配送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城市物流配送設施由末端接貨平臺、臨時中心和集散中心組成。商業區、寫字樓、住宅區及高等院校等地區人口密集,物資收發數量大,物流配送服務需求緊急,但是我國城市布局規劃不完善,商業區等人口密集的地區物流配套設施嚴重不足。城市擴建帶來的原有物流設施拆除,臨時中心和集散中心一再外遷,配送距離不斷加大。末端接貨平臺附近交通擁堵加上車位的緊缺,配送車輛無法在指定的地點停車,繞行和等待嚴重影響配送效率。
2.1.2 城市物流配送集約化程度低
目前,城市物流配送主要有三大模式:自建自營,他建自營和第三方物流。其中,自建自營主要是大型連鎖企業,存在門檻較高,資金需求量較大,配送中心選址較難,管理水平要求較高,服務升級受到制約等問題;他建自營主要是大中型連鎖企業租用現有物流物業,自行運行城市物流配送,因自身業務分布不均造成資源浪費的同時,由于物流物業條件限制及投資和管理的多重性,往往運行效果不甚理想;第三方物流主要是中小型企業的選擇,由于自身資源和業務有限,將城市物流配送外包給第三方,按單或按月進行結算,因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管理和利益等問題,通常在配送效率和服務體驗上會大打折扣。整個城市物流配送行業難以形成大融合,各自為政,發展不均,嚴重制約行業發展。
2.1.3 政府監管引導力度不夠
近些年,因為交通擁堵和環保的壓力及相關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的缺失,各級政府對于貨車限行政策越來越嚴,限行區域越來越大,限行時間越來越長,并將電動車的管理作為下一個方向。對于城市物流配送行業來說,各種政策嚴重限制了行業的發展,然而城市物流配送的又是居民的日常所需。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既達到治理擁堵和環保目標的同時,又保障居民日常所需供給,是各級政府應該盡早提上議事日程。
近些年,在基于云平臺和大數據分析的應用上,國內關于城市物流配送研究成果近百倍于國外,且大多以城市物流配送效率和配送成本方面進行考量。下面主要介紹國內有關學者提出的模型和算法。配送效率方面,何俊生[3]分別以單車多任務和多車多任務為研究對象,建立路徑優化模型并采用啟發式算法求解,可得到較為系統的優化配送方案。徐劍等[4]設計的基于物流均衡的城市物流配送體系,實現配送體系的高端化、集成化,構建出由策劃調控層、監督測評層、業務布局層組成的三層結構、高端城市物流配送體系。配送成本方面,張景玲等[5]的對多車型開放式動態需求車輛路徑問題的兩階段數學規劃模型與實際運輸規劃問題較為貼合,包括了預優化階段與實時動態優化階段,預優化模型可解決已知的需求配送規劃問題;針對新的客戶需求,動態優化模型可實現實時優化。葛顯龍等[6]在綜合考慮配送效率和成本,建立城市物流跨區域聯合配送模型,可獲得交通限行的優化配送方案。
建議成立城市物流配送行業協會,加強各企業間的溝通融合,兼并重組小型企業,實現規?;洜I,致力打造協同配送模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減少和降低重復性投入,提升配送效率,間接降低城市擁堵。以外包配送的方式進行補充,使外包配送融入到協同配送,最終形成大協同。不排斥自建自營配送,共同學習,共同發展。
逐步搭建一體化云平臺,將各城市物流配送企業接入云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智能進行末端接貨平臺、臨時中心和集散中心選址定位,自動匹配配送路線。物流車輛實現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全接入,要求司機嚴格按照自動匹配配送路線運行。開發客戶端手機應用程序(APP),能夠實時監測到貨車運行位置,并預計到達下個配送地點時間以及到達客戶地點時間,達到新零售下客戶購物的完美體驗融合。
應用射頻識別技術(RFID)、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激光掃描器與紅外感應器等信息設備與技術,將物品和互聯網打造成物聯網,實現數據信息交換,達到精準配送,一次性配送,降低錯漏壞配比例。為順應新零售環境的要求,在完成發貨配送的同時,兼顧考慮退貨、調換貨的需求,達到一次配送、一次處理,避免資源重復使用造成浪費。
由于土地和勞動力等物流產業基本生產要素成本急劇上升,新零售下海量訂單要求“快”、“準”和“實時”、“透明”以及現代制造的柔性化需求,發展城市物流配送自動化裝備已迫在眉睫。實現新零售的線上線下合作需要做到物流配送高峰時期就近配送,線上線下同款同價;線上訂貨,實體店就近發貨,或線下訂貨線上發貨等。電商行業的痛點是潮汐需求的運力調度難,生鮮行業的痛點是對時效性的把控,商超行業的痛點是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多點配送。城市物流配送時段與交通繁忙時段重疊,配送效率低下。
探索發展智慧物流、綠色物流,解決各企業痛點和物流行業難點,采用新能源和低油耗配送車輛。創新高科技應用,裝備自動化倉儲系統,發展無人機配送,無人送貨車等。開創多渠道配送模式,如城市輕軌配送,出租車配送等。
政府應制定并完善相關行政法律法規,引導、鼓勵、甚至獎勵城市物流配送企業進行智慧物流、綠色物流產業升級。城市規劃建設中綜合考慮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給物流配送打開通路,如物流專用通道、物流專用停車場、物流專用停車位等,同時,將人員流動轉移到地下或者空中,實現人流和物流分離,減少交叉擁堵。
新零售已經到來,傳統的城市物流配送已經不能適應,并且嚴重制約著新零售的發展。要想真正實現新零售,城市物流需要創新配送模式,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提升信息化水平,同時發展自動化裝備,探索智慧物流和綠色物流,加上政府的積極引導,降低城市物流配送成本,提升城市物流配送效率,才能共同推進新零售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