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甜甜
(甘肅農業大學 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農產品流通與國計民生緊密關聯,但當前農產品流通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最典型的有農產品賣難買難,而高效的農產品流通模式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近幾年,在科學技術發展以及市場化進程的浪潮中,甘肅省農產品流通行業也乘風而上,市場化程度和流通領域發展迅速,但是目前卻遇到“買難”與“賣難”等問題頻發的瓶頸階段,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上這一過程農產品的質量下降,同時流通成本比較大,導致廣大農民的損失巨大,而中間商卻抱怨利潤縮水,但消費者并沒有買到價格低廉的農產品。同時農業發展的障礙已從“供需”不匹配的矛盾轉向“產銷”不銜接的矛盾。因此,專家學者們關注的焦點在于如何改變農產品的流通模式。在當前互聯網背景下,將互聯網融入農產品流通過程中,不僅是對農產品流通的變革,更是解決甘肅省農產品流通瓶頸,實現農產品流通市場化的必然途徑。
自上世紀至今,國內學者就對農產品流通模式進行了大量研究,朱熙寧認為對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的創新需要從四個方面進行,一是發展區域互聯網信息技術;二是企業做好合理的規劃;三是打破區域限制;四是發展城鄉一體化[1]。鄒娜從優勢和劣勢兩方面對當前網絡經濟背景下甘肅省農產品的流通發展進行分析,構建出“農戶+交易平臺+現代物流+網上金融”的新型農產品流通模式,并闡述新型模式的運行機制[2]。吳宇軒認為農產品與互聯網的結合單靠電子商務這一領域,盈利較難,應當將線上和線下進行有效融合,構建O2O+C2B的復合模式[3]。陳民在調研的基礎上,結合Osterwalder模型九要素構建出基本涵蓋都市農產品流通企業各個經營模塊的創新模式,為都市農產品流通企業的互聯網模式提供參考和借鑒[4]。孫安妮在對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所存在的問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農戶/農業合作社+生鮮電商平臺+消費者的新型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5]。
綜合國內學者對農產品流通的研究,雖然學者們多角度對農產品流通進行了研究,同時提出了新型農產品流通模式,但是對于甘肅省在互聯網背景下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將其作為重點對此進行分析。
農戶自營模式是一種農戶作為農產品的生產方和供給方直接和需求方進行交易的方式,是任何中間商都不會參與其中的流通模式。由于甘肅省有大多數地區還存在交通不便利、經濟較落后的現象,所以這種流通模式也是當地最常見的。農戶得通過農貿市場或者購貨方直接上門收購的方式來出售自己的農產品,因此掌握的信息較少,銷售面較窄,市場的輻射面較小,產銷雙方大多數為一次性交易,農產品的質量無法進行有效追溯。
產地批發市場將生產者和分銷渠道連接起來,是兩者的重要紐帶。農戶將農產品通過批發市場進行整合,基本實現了農產品跨地區的交易,不僅是我國農產品的主要流通模式,也是甘肅省農產品的主要流通模式。與產地批發商直接連接的大多數是分散的農戶,銷售實體眾多,農產品的質量也不統一,交易成本也高。
農超對接模式是指農戶與商家簽訂意向協議書,農戶通過直供的方式向超市、菜市場、以及便利店提供農產品的新型農產品流通模式,主要為農產品更好的進入市場搭建平臺,將小農戶和大市場有效地連接起來,成為連接農戶和消費者的紐帶,不斷發揮流通帶動生產的作用,促進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甘肅省農超對接的主要包括“生產者—農業基地—超市”、“生產者—龍頭企業—超市”,以蘭州西固區的電力超市為例,該超市為了保證農產品的新鮮、美味、健康,成立了農產品商品基地以及加工配送中心,通過和龍頭企業以及合作社的建立合作關系,來保證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甘肅省的流通模式目前存在單一性的問題,其流通主體主要包括農產品生產者、收購農產品的商販、農產品產地的批發商、農產品零售商以及各種消費者等,每個流通渠道都必須要至少三個的流通主體,從而使得流通渠道冗長,流通費用高、農產品的保鮮效果差等問題。甘肅省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還是缺乏創新,同時沒有很好地利用已有的流通模式,例如,最具有代表性的農超對接、農產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模式。
甘肅省現代化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發展還不成熟,當前還是以傳統的流通模式為主,典型的有農戶——產地批發商——銷地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這種方式至少要經過五個環節,大多數情況下農戶都是等待收購商上門收購,之后再由二級收購商向一級收購商出售,毫無疑問類似這種方式會增加很多無效的流通環節,同時會導致各級產地批發商、銷地批發商及零售商有意將收購價格壓低,將出售價格抬高,削減了生產者和銷售者的利益。從而出現一邊農民低價出售甚至虧本出售農產品,另一邊市民卻承受不起高價的農產品的現象。
農產品流通信息化在甘肅省的水平較低,這是因為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影響導致農民對信息的了解較淺,流通主體的信息利用水平也較低。雖然甘肅省設立了相應的農業信息服務點和農產品服務網站,但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信息更新不全、更新速度慢等,并且流通主體和農戶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使得這些網站和服務點形同虛設,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另外,農產品流通過程中企業之間的信息流通也不順暢,導致各個地方的農業服務信息質量差異性較大,很難實現標準化,這些問題都導致了農產品流通效率不高。同時為了方便農戶進行網上銷售交易,許多地方政府建立了農產品銷售平臺,但是由于線上線下還缺乏聯動,導致各平臺之間的有效整合匱乏,使得各平臺不能對市場的變化及時作出反應,不能充分地發揮信息平臺服務的功能。
互聯網時代到來本身就伴隨著更加專業的要求,同理,將互聯網引入農產品流通也必然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就農產品物流的特點來看,其本身具有較強的專業性,但是甘肅省大多數地區農產品的流通方式還是以傳統的農戶和中小商販為主,專業化水平差異性較大,保鮮技術發展滯后,現代物流技術應用程度不高,流通費用波動性較大。此外,一方面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大學生不想從事涉農工作;另一方面在互聯網的帶動下,物流行業作為一個新產業,發展速度較快,從而人才相對稀缺。
甘肅省農產品在生產以及加工過程中,還存在著環境差以及透明度差等諸多問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落后,質量可追溯體系還不完善。不健全的流通體系使得甘肅省農產品價格嚴重受市場的影響,導致價格的抗風險能力弱,農戶的議價能力不強。因此,整體而言,甘肅農產品的流通缺乏穩定的銷售渠道和長期的保險機制。甘肅省農產品種類繁多,使得運輸要求不同,運輸的標準也存在差異。比如對于生鮮農產品,許多地方仍選擇采用常溫的環境貯藏,缺乏生鮮農產品必需的冷鏈技術。此外,農戶在面對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的時候,由于應對能力弱,加上對市場的準入制度缺乏統一性,不完善的交易信用機制,使得買方和賣方的契約精神匱乏,安全疏洞和隱患問題還很嚴重。
電子商務已經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城市中衣食住行等領域發展得相當成熟,但是在甘肅省內,其農產品電子商務才剛有雛形,在農產品的流通交易方面,電子商務的應用并不廣泛。甘肅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不但在線上把自家農產品向更多的消費者展示,從而拓展當地農產品的知名度,同時在網上銷售可以大大的減少流通環節所帶來的損失。為了實現線上線下同步交易,建立實行以企業主導的B2C電子商務發展模式,甘肅省應當充分利用已有龍頭企業的長處。甘肅省內目前還沒有自建的B2C垂直平臺,這樣不僅不利于企業發展和企業品牌建設,同時削減了廣大消費者通過線上購買農產品的途徑。所以,加大資金投資建設甘肅省農產品B2C電商平臺是必然趨勢,各龍頭企業更應如此。龍頭企業可利用自己掌握的線上銷售渠道,為消費者提供產品,消費者消費也更能放心,不僅如此,龍頭企業也能發展自身規模和提升品牌影響力,進而提高競爭力。在這種模式下,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可與農產品種植者合作,使種植者有針對性地生產農產品,減少流通環節,從而降低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實現雙贏。
信息平臺的建設為農產品流通中信息的共享提供基礎。當下信息化已經在工業、金融業、服務業等行業廣泛應用,在這些領域,信息化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并且事實也證明了信息化的運用也拉動了這些行業的快速發展,所以,信息化向農業領域滲透是快速發展農業的有效途徑。加強信息平臺的建設,滿足農產品流通主體對信息的需求,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另外,政府應當發揮引導作用,通過實施優惠政策和技術支持等措施來引領企業投資信息平臺。
甘肅省的“農超對接”模式雖然已經存在,但并沒有被廣泛使用,使得發展也較緩慢,“農超對接”模式不僅能夠節約流通時間,降低流通損耗,而且還能減少流通環節,進而降低流通費用。“農超對接”使得農戶有了新的銷售途徑,并且協議書對農戶而言,就相當于一顆定心丸,不再被動地銷售農產品,能夠促進農戶的積極性。對于超市而言,在有了穩定的供貨商的同時還能依據自身的需求選擇供貨商,能更加直觀的商協商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這樣不僅能滿足超市的需求而且有效的避免了農戶盲目生產。
將互聯網引入農產品流通,人才是必要條件,沒有專業的人才,一切都是空談,因此需要大量的加工、配送、流通以及管理和計算機維護方面的人才,需要多途徑多元化的加強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比如通過擴大高校物流專業的招生規模來培養專業人才,同時要培養他們從事農產品流通的積極性,采用正規教育、崗前培訓等方式培育各類物流人才,利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項目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從事農產品物流方面的工作與創業。此外,對農產品物流行業在職人員加強技術培訓和教育,通過在職人員向廣大群眾普及互聯網和農產品流通知識,幫助他們更快更好地適應互聯網在農產品流通中的運用。
首先守好安全生產關,即對市場準入制度加強規范,嚴格把控質量這一重要關口,確保農產品質量的安全。主要措施有:一是將責任落實到人。嚴格審查責任人的資質并且對其定期的核實;二是加強對互聯網、物聯網、二維碼、條形碼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廣,構建農產品質量的可追溯體系,實現農產品質量追溯,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其次,構建風險預防與應對機制,可通過共享信息平臺和利益連接機制弱化風險,做好兜底的準備措施,確保農民的利益不受損。構建交易雙方的信任機制。實現交易過程公開透明化,交易的合同合法化,交易的結算準確化,最大限度的保證農民的利益。建設農產品信任機制,采取將流通主體的信用情況檔案信用記錄,若有信用等級較低的商戶,將終止其交易資格。
最后實施政策制度保障,對政府市場監管方式進行優化,同時制定并且完善農產品流通規劃,制定適合當地農產品的發展方向,同時,協調各部門的合作,形成農業主導部門帶頭的流通體系,盡量減少重復的執法,能夠快速的應對市場所引起的變動,為農產品的流通提供切實的制度保障。
針對甘肅省農產品流通模式的現狀以及當前存在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要從全方位出發,應當加強電子信息平臺的建設、對當前存在的較好的流通模式進行不斷推廣、對專業人才進行培訓和引導以及維護安全保障體系,以節約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為主要目標,不斷完善發展甘肅省農產品流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