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靜
(貴州大學 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物流金融是物流業與金融業協同發展的一種狀態。物流金融是指在供應鏈管理的全過程中,通過應用和開發各種金融產品,對物流領域中的資金運動進行組織協調,從而實現商品流、實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協調發展,提高供應鏈運作效率的融資經營活動。物流金融能夠滿足供應鏈上的資金需求,解決物流企業的融資問題,為物流提供擔保、結算,保障供應鏈的有效運轉,最終實現多方共贏。基于這些優點,近年來物流金融在我國得以快速發展,學者們也展開了對這一領域的深入研究,為促進物流金融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為了保證物流金融業務的穩定發展,有效的風險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學者們也建立了風險評價指標、Merton模型等方法測算物流金融業務中的風險水平,但是這些測算方法仍然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對我國的物流金融風險測算體系進一步研究,以降低物流金融各參與方面臨的風險,促進我國物流金融業務健康穩定的發展。
國外學者對物流金融的研究已經十分成熟,特別是在歐美國家,完善的金融規范體系和發達的金融市場為學者們在物流中開展金融實踐奠定了基礎。Eisenstadt(1966)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物流環境,介紹了物流金融的業務模式、控制方式和優缺點,Miller(1982)分析了在變革環境下物流金融的業務模式呈現出的新特征,這些觀點對現代物流業和現代金融業的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后續的研究逐漸形成了存貨質押融資模式和供應鏈物流金融兩種理論。關于存貨質押模式的物流金融的研究,Goyal(1985),Chung和Chu(1998)在延遲支付情況下構建了借款企業的訂購模型,得出了經濟訂貨批量公式,求解了經濟訂貨批量的算法。Warren等人基于供應鏈物流金融理論展開了研究。Warren(2004)認為加強供應鏈中的資金管理有利于降低成本和創造價值,采取完善支付結算工具、改進技術解決方案等措施能更好地管理供應鏈資金流,從而提高資金周轉效率和資金收益率。Gonzalo Guillen(2006)等人研究結果表明合理的供應鏈管理模式能夠促進資金融通與企業管理,從而增加整體收益。
國內學者對物流金融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集中在物流金融理論層面上的研究。在盈利模式上國內學者的觀點各不相同。潘永明,紀富鎮(2010)將金融物流業務分為貸款中介業務和融通倉業務,從類別、特征、傳導機制等方面開展研究,創新了我國金融物流業務的流程,并提出了解決現存問題的有效措施。楊帥(2013)則是從多方位對我國目前的物流金融主流模式進行分析,他認為我國目前的物流金融模式分為代收貨款、質押貸款和融通倉模式,并針對不同類型的物流公司提出了選擇適宜模式的建議。陳其超和呂錦玲(2017)的研究與多數學者不同,他們從物流企業主導的物流金融盈利模式和金融機構主導的物流金融盈利模式展開研究,現代物流企業不斷地創新業務模式,通過大膽的探索實踐逐漸替代了金融機構在盈利模式中的主導地位;在銀行主導的物流金融中,風險水平隨著第三方物流企業運輸商品的危險程度而變化,即越是危險品,承受的風險就越高,并提出了我國物流金融業務運作與盈利風險的防范措施。萬媛媛(2012)和汪華(2008)以質押物的流動性作為劃分標準,將物流金融業務的運作模式分為以權利質押為核心和以動產質押為核心的物流金融模式。
國外學者在扎實的物流金融理論基礎上逐步對物流金融風險進行測算,部分學者通過建立實證模型,測度物流金融發展中的風險水平,促進了物流金融更深入的發展。Larrymore Morgan,Siskin等學者從理論上分析了物流金融風險,Larrymore Morgan(2006)研究了有關貸款利率波動的風險,包括其對融資服務的影響及相應政策,Siskin從零售商的物流金融業務入手,分析其中存在的風險,他認為預防風險應采取嚴密的監管和監控措施,比如通過經驗豐富的中介機構對存貨等相關資產進行審計,定期形成監控報告等。Catanach和Barsky(2005)構建了融資業務的風險分析模型,從業務過程風險、基本結構風險、環境風險、信息技術風險和人力資源風險五類進行測算,這一成果為后來學者研究控制物流金融的風險奠定了基礎。Alman(1968)建立了Z計分模型,該模型用于量化管理信用風險,判別函數Z的分值與違約風險呈反比,即Z分值越高,物流金融業務中的違約風險就越小。
國內大多數研究成果表明我國的物流金融業務的開展涉及金融機構、物流企業、融資平臺等相關主體,多平臺的合作模式使得物流金融的各環節中衍生出許多隱性風險,參與方更加難以把控風險。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內學者對物流金融中的風險測度和風險控制進行了研究。尹林芬(2009)重點研究物流金融業務中物流企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她認為物流企業存在信用意識淡薄、財務制度不透明、經濟效益低下等問題。田昀翊(2017)將物流金融中的風險分為操作風險和信用風險,并指出物流企業面臨的風險較高,可以通過物流責任險和物流監管綜合責任險等途徑將自身的部分風險轉嫁到其他機構上。賈嵐(2015)詳細闡述了物流企業如何有效防范風險,比如建立信用機制,只為資信良好的客戶提供快遞金融服務;加強商品評估和監督;改進業務流程等。部分國內學者運用實證的方法對物流金融進行了研究。徐文哲(2014)從主體作用、產品競爭力、價值獲取、風險管理和保障措施五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建立了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績效評價模型,對案例企業進行實證分析并比較其優缺點,進一步為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的完善提供建議。李毅學,徐渝和馮耕中(2006)測度了借款企業的違約概率,存貨的價格波動以及貸款的周期等因素的影響,對存貨融資的貸款折扣率及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王飛(2015)應用BP神經網絡模型對MCA理論下的物流金融風險進行評估,發現模擬仿真的結果與樣本觀測實際結果一致,并指出在MCA理論下,借款企業應該采取內外因相結合的融資風險控制方法。
目前,針對物流金融發展及盈利模式的研究局限于理論層面,缺乏相關的實驗論證,以至于對物流金融盈利模式的創新性研究不足。因此,探索如何提升和優化物流金融的盈利模式,穩定物流金融參與方的資金流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學者對物流金融業務中風險的研究仍有不足,構建的風險評價指標體系較單一且不具有普遍適用性,需要借鑒其他金融的方法加強這一方面的研究。目前國內物流金融業務尚未發展成熟,需要穩定和安全的交易環境來支持其穩定發展。因此,有效的防范和控制物流金融業務中的風險顯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