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慧
科學作為一門極具邏輯思維性的學科,對幼兒開發智力、發展智力及養成縝密的邏輯性思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也凸顯出了幼兒科學教育的重要性。教學的開展受學生接受能力的限制,由于幼兒年齡較小,大腦發育還不成熟,傳統的科學教育方法并不適用。教育學家杜威提出“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他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或改造”,強調兒童在經驗中學習。這給我們提供了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思路,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讓幼兒在游戲中、在具體情境中學習知識,掌握科學思維。
科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能看到科學的影子,如買東西的時候要付多少錢,班上有多少個學生,窗戶是什么形狀,鐘表顯示的是幾點,等等,可以說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科學。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關注生活中的各種科學問題,強化幼兒對科學的認知和感知,以此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提高幼兒學習科學知識的能力。
幼兒在特定的科學學習氛圍中,學習科學知識,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該如何營造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呢?
首先,通過組織科學主題活動,激發幼兒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各個年齡段幼兒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結合科學教學內容,開展不同類型的科學活動,營造具有針對性的學習氛圍。例如,開展小班的活動時,教師可以讓幼兒對數字進行認知和記憶。對大班的幼兒則要增加難度,通過活動引導他們觀察和理解生活中出現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情景,比如爸爸媽媽的生日日期,計算父母的年齡;尋找生活中不同的形狀,長方形的磚塊、圓形的足球、橢圓形的橄欖球,等等。讓幼兒身處充滿科學的世界,并清楚地看到生活中的科學,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體驗科學,養成觀察的好習慣。
其次,設置游戲體驗科學的樂趣。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戲在幼兒的成長中至關重要。教師可以在游戲中巧妙地融入一些科學知識,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傳授知識,教學效果會更加理想。教師將游戲帶入課堂,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幼兒的學習主動性,在培養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同時,還能讓幼兒學到知識。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題目,制定好規則,然后將幼兒分成小組進行比賽,提高幼兒的競爭力,提出課前準備好的題目:相加等于7的數字組合有哪些,哪個數字減去哪個數字可以等于2等等。學生會迅速思考、計算,答題最快的小組可以得到教師的獎勵。這種激勵式的游戲可以提高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幼兒的人際關系。
再次,把科學學習融入日常生活中??茖W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幼兒對生活中的科學知識進行感知和認知后,會體會到科學的實用性,對科學的認知也會更加深刻。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模擬日常生活的情景增強幼兒對科學知識的運用,就是將課標要求的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實例進行有效結合。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模擬小型商鋪,給幼兒分發一些紙條分別代表不同的數額,給不同的東西標上價碼,形成一個小型的買賣流程。讓幼兒帶著紙條去購買想要的東西,并讓幼兒采用最合適的數額購買,判斷數額是否完全匹配,不匹配時應該怎么做。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幼兒會快速地學會如何合理使用錢。教師還可以采用一些關于科學的有趣益智問題,比如一個哈密瓜要平均分配給小組的多個同學該怎么分,引導幼兒展開討論和思考,這種益智問題能讓幼兒在快樂中學習科學知識,提高自身科學素養。
最后,運用科學解決實際問題。傳統的科學教學模式往往局限于教師課上講,學生課下寫,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教師教學效率低、學生任務壓力大。教師應發揮學校和家庭的聯動作用,和家長相互配合,比如讓幼兒運用科學知識擺放好自己的衣服、玩具,通過家里的一些事情讓幼兒展示自己的科學能力,讓家長意識到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學校和教師的任務,父母的影響也尤為重要。
科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幼兒科學教育生活化的提出是幼兒科學教育的突破,是未來幼兒科學教育的方向,但幼兒科學教育生活化的路還很長,仍需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不斷突破,以實現讓幼兒在快樂中培養科學思維能力,提高幼兒的科學素養,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