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冬 周利曉 關麗珂
視網膜靜脈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臨床上常見的視網膜疾病,僅次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同時也是導致患者視力喪失的重要原因之一[1]。而黃斑水腫(Macular edema,ME)作為RVO主要并發癥之一,對患者生活造成了極大影響,甚至可造成不可逆的視力損害。目前臨床多使用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治療RVO并發ME患者,并且該療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了驗證[2]。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等被認為是導致RVO發生的最為常見的危險因素[3~5]。但關于影響治療后黃斑中心視網膜厚度預測因素的相關研究仍較少,本研究對此進行探討。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為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收集我院眼科2017年3月~2019年4月就診的RVO伴ME患者共67例(67眼),所有入選患者均為單眼發病并每次接受相同的抗VEGF藥物治療,即康柏西普0.5mg,每月注射一次。RVO根據阻塞部位可分為中央型RVO(CRVO)和分支型(BRVO)[6],所有患者依據病史、臨床癥狀、眼底檢查、眼底熒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以及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明確診斷。納入標準為確診為RVO合并ME患者,排除標準為伴其他眼病的患者,例如青光眼、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葡萄膜炎、高度近視以及眼部腫瘤等。將所有患者隨訪3個月時的相關資料納入分析,并排除3個月時失訪患者。
1.2 方法收集所有研究對象初次患病時的詳細病史,包括年齡、性別、病程、高血壓、吸煙史、糖尿病、黃斑中心視網膜厚度。其中高血壓的標準定義為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或患者血壓<140/90mmHg但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同時目前服用抗高血壓藥物;吸煙史標準定義為連續1年以上每周吸煙量≥5包;年齡和病程均以是否大于中位數為標準分成兩類;糖尿病標準定義為患者有診斷明確的糖尿病病史。根據患者初次患病時的OCT檢查,收集其發病時的各項指標以及3個月后的CRT資料。CRT測量方法選擇使用美國OPTOVUE公司生產的RTVue100-2型OCT,在MM6模式下測量。由于所使用的OCT機器會出現某些自動測量誤差,CRT的數值將通過手動調整視網膜邊界到標準參考位置來校正[7]。在3個月隨訪時再次進行眼底照相和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檢查。
1.3 統計學方法在對RVO合并ME患者治療預測分析中選擇的指標包括年齡、性別、糖尿病、高血壓、吸煙、病程以及基線CRT。所有資料用SPSS22.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連續變量采用±s的形式記錄,分類變量采用百分比(%)形式記錄。將3個月后CRT資料分為<300μm組和≥300μm組(300μm為同類研究常用標準),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確定影響治療效果的因素,檢驗水準均設為0.05。
共有67例RVO伴黃斑水腫患者被納入分析,其中男43例(64.2%),女24例(35.8%)。患者平均年齡為(57.5±12.5)歲,<50歲 24例(35.8%),≥50歲43例(64.2%);有糖尿病 14例(20.9%),有高血壓45例(67.2%);吸煙者44例(65.7%);基線 CRT(347.7±136.1)μm,3個月后CRT(278.9±65.6)μm;病程(40.4±19.6)d。
RVO伴ME患者治療3個月后CRT≥300μm組患者病程>35d及基線CRT≥300μm者與3個月后 CRT<300μm 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而性別、年齡、高血壓、吸煙、糖尿病兩組之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病程(>35d)、較高的基線CRT≥300μm與治療3個月后CRT≥300μm相關(P<0.05),見表2。

表1 RVO伴ME患者治療3個月后單因素分析結果

表2 RVO伴ME患者治療3個月后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本研究分析了RVO伴ME患者治療前以及3個月時CRT改變相關的影響因素。在年齡、性別、病程、高血壓、吸煙、糖尿病以及基線CRT這些因素中,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病程>35天以及基線CRT≥300μm是治療3個月后影響黃斑中心視網膜厚度的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較高的基線CRT預測提示3個月后CRT仍高于300μm的可能性增加(P=0.014)。病程與治療后3個月時CRT的水平也具有相關性,結果顯示較短病程的患者,其3個月后的CRT水平更低(P=0.008)。而本研究中納入的其他因素則不是影響黃斑中心視網膜厚度的因素。既往研究中,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BRVO)研究[8]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研究[9]中均未發現年齡、性別與BRVO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黃斑水腫治療后視力恢復以及CRT有關。而在近年來國外的一項多中心研究顯示[10],年齡與CRT的預后呈正相關,較小的年齡在治療同等時間后CRT相對低的可能性大,但其比值比(OR)僅為0.96,表示年齡在CRT影響因素中所占權重較低。盡管高血壓是視網膜靜脈阻塞公認的危險因素之一[11],但在Scott等[12]的研究中顯示,在視網膜靜脈阻塞發病后,高血壓病史可能不會增加視力及CRT預后不良的風險,這也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另外,糖尿病也是影響視網膜靜脈阻塞的發病因素,且可能增加預后不良的風險[13],而在本次研究中,糖尿病和治療3個月后的高CRT風險并未發現相關性。
既往研究中,多將各種治療方案的療效進行對比,如玻璃體內注射曲安奈德、激光治療和聯合治療。本次研究中單獨分析影響同一種療法(抗VEGF藥物注射)的各相關因素,同類研究目前仍相對較少。本次研究也存在著自身的局限性,如選擇對經抗VEGF藥物治療3個月后的RVO患者進行隨訪,存在失訪者的數據記錄不全,而這些差異可能會導致一定的選擇偏倚。并且由于樣本量的原因,本次研究未將RVO患者分為CRVO和BRVO分別進行統計分析。在后續研究中,我們將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分析其中的影響。同時本次研究僅涉及一種抗VEGF藥物(康柏西普)治療影響因素的分析,關于不同種類的抗VEGF藥物治療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還相對較少。因此本次研究由于樣本量相對較少,可以作為一次試驗性的回顧性研究。
綜上所述,基線CRT和病程是影響視網膜靜脈阻塞伴黃斑水腫患者CRT改變的因素,可能有助于預測患者接受抗VEGF藥物治療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