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利霞
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三區,湖南郴州 423000
重癥監護室即ICU,該科室內的患者主要是疾病較為嚴重、病情較為復雜且隨時可以發生生命危險等類型的患者,重癥監護室能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及護理[1]。此外,重癥監護室患者還具有抵抗力差、免疫力差、入院ICU 時間長、治療過程中需要接受多項入侵性操作、使用抗生素時間長等特點,這些特點導致重癥監護室患者極易發生感染現象[2]。該院針對重癥監護室患者實施細節管理及常規管理,旨在分析細節管理對于控制重癥監護室感染的護理管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兩組管理模式下各選擇109 例重癥監護室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參照組109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47 例;最大年齡83 歲,最小年齡16 歲,均值為(59.96±3.47)歲,入住 ICU 的時間為 2~19 d 不等,平均時間為(8.79±2.56)d。研究組 109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0 例,女性患者49 例;最大年齡85 歲,最小年齡18歲,均值為(59.99±3.62)歲,入住 ICU 的時間為 3~18 d 不等,平均時間為(8.75±2.57)d。該次參與觀察的 ICU 護理人員為同一批,共18 名,其中護士長1名,副主任護師3名,主管護師 5 名,護師 5 人,護士 4 名。
對兩組重癥監護室患者的基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可比性高。
針對參照組109 例重癥監護室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管理,監測病情變化,給予患者每天及時更換床單及病服、監督及輔助患者按時按量服用藥物、針對清醒的患者實施有效的溝通及心理護理。
針對研究組109 例重癥監護室患者實施細節管理,具體管理措施如下:(1)明確完善的重癥監護室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及規范:結合該院ICU 的具體情況、患者數量及以往發生的感染事件等制定規范性、完善、優化及細節性的感染控制制度,針對護理人員護理前的手衛生進行嚴格的規范,要求每位護理人員進入ICU 實施護理操作前應遵守手衛生規范中的規定重復多次的清潔手部衛生,保證所有的護理行為均屬于無菌操作環境下實施的,針對ICU 的消毒隔離規范進行明確,在為患者實施入侵性操作時的注意事項及規范流程等。針對ICU 每天定時對地面、護理操作臺、角落、空調設備及床品等進行消毒,保證室內通風,控制室內的溫度及濕度。(2)定期開展細節管理的護理培訓: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參與ICU 感染控制細節管理的相關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感染防范意識,在培訓后對手衛生規范流程、感染控制內容、無菌操作原則、入侵性操作流程規范、一次性醫療用品處理技巧等進行考核,將考核結果與護理人員的績效相掛鉤,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此外,還應落實護理層級責任制度,明確ICU 患者感染發生的主要責任,指導護理人員做好相應的防范措施,最大程度上控制感染的發生。(3)針對ICU 感染建立相應的監督控制機制:護士長應定期對ICU 的感染控制實施情況、發生情況、發聲類型、發生原因、預防優化對策等進行監督實施,以便在第一時間內發現ICU 的感染情況、感染控制預防對策的實施情況,ICU 環境是否達標等,做到及時發現問題、改進問題。(4)ICU 感染控制的細節管理具體措施:①嚴格落實好無菌操作規范。在日常細節管理過程中應嚴格規范護理人員的行為標準,實施無菌操作及消毒隔離之前應將已經發生感染和沒有感染的患者分區域治療護理,從源頭上控制感染源的蔓延及擴散,減少感染傳播現象的出現。②對ICU 患者實施好相應的細節護理操作,如每天定時為患者清潔口腔,使用合適的口腔護理液對口腔內殘留的分泌物或食物殘渣進行清理,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配合口腔擦拭及沖洗等干預,最大程度上減少口腔感染現象的出現;將患者的床頭抬高30°左右,減少誤吸及口部細菌定植的現象;針對實施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應每天定時為患者實施叩背排痰處理,及時清理患者氣囊上的分泌物,保證氣道濕化及通氣順暢,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 在對患者實施抗生素治療過程中,應結合患者疾病類型、病情程度、抗生素使用原則、配伍禁忌等科學合理的選擇及應用抗生素進行治療,減少過度使用抗生素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現象,全面控制感染現象的發生。
對比兩組管理后的護理管理質量評分、護理人員手衛生依從性評分、護理人員綜合素質考核評分、感染發生率、護理滿意度及ICU 患者死亡率等差異。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管理后的護理管理質量評分、護理人員手衛生依從性評分、護理人員綜合素質考核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護理管理質量、護理人員手衛生依從性分、綜合素質考核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護理管理質量、護理人員手衛生依從性分、綜合素質考核評分比較[(±s),分]
組別 護理管理質量 手衛生依從性 綜合素質考核參照組(n=18)研究組(n=18)t 值P 值82.45±4.17 93.20±2.26 9.620 0.000 81.75±3.69 95.12±2.46 12.790 0.000 87.33±4.19 96.14±3.56 6.800 0.000
兩組重癥監護室患者管理后的感染發生率、護理滿意度及ICU 患者死亡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重癥監護室患者的感染發生率、護理滿意度及ICU 患者死亡率比較[n(%)]
重癥監護室內主要集合了各種嚴重疾病的危急重癥患者,也是醫院最容易出現感染現象的場所,重癥監護室患者大多數都屬于接受大型手術治療、心肺復蘇、臟器功能衰竭、休克、中毒等類型的患者[3],在接受ICU 治療期間由于免疫力低下、病程時間長、耐藥性、入侵性操作等會導致較多感染現象出現[4]。
傳統的重癥監護室感染控制護理過程中實施的常規管理雖然能一定程度上控制感染現象的發生,但管理效果并不十分顯著,ICU 的感染現象也無法被完全的消滅。因此,有效的細節管理措施顯得尤為重要,細節管理主要是指在針對重癥監護室患者的感染控制護理過程中,各個護理人員在為患者實施各項護理操作過程中應做好細節方面的管理,將一切可能導致感染風險發生的因素扼殺在搖籃里[5]。在針對重癥監護室患者實施感染控制的護理過程中應用細節管理主要針對重癥監護室的細節管理制定進行明確,用制度及規范引導及限制護理人員的行為標準,通過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參與各項感染控制管理的培訓學習中,強化護理人員的感染防范意識,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意識,落實相應的責任制,最大程度上促使護理人員完成自己職責范圍內的感染控制護理措施,提高護理管理質量[6]。在ICU 建立感染控制相應的監督控制機制,針對護理過程中感染控制的管理進行綜合評價,并分析感染發生的具體原因及相應的預防處理措施,最大程度上控制感染的發生。最后針對ICU 患者實施口腔、呼吸機、體位、抗生素、無菌操作、入侵性操作規范等護理管理措施,降低感染的發生率及ICU患者的死亡率,促進重癥監護室護理管理水平的提高。
綜上所述,重癥監護室中采用細節管理對感染控制的運用效果較為顯著,降低感染發生率,建議臨床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