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敏,段曉玲
吉林省一汽總醫院,吉林長春 130000
重癥監護病房(ICU)機械通氣患者病情危重且復雜,病情發展較快。因此ICU 的護理工作較為繁瑣、難度系數較大,在護理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稍有差錯都會引起護患糾紛。護理流程管理旨在優化院內的工作流程,從而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1]。目前,在實際的臨床ICU 護理工作中,護理流程管理與實際脫軌,導致護理質量難以落實到位,嚴重影響了患者的預后效果。據有關臨床資料顯示,將優化護理流程管理實施在ICU 機械通氣患者護理管理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因此該研究以該院2018年1—12月間收治的128例患者為例,對優化護理流程管理模式對改善ICU 機械通氣患者的效果觀察進行深入探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ICU 機械通氣患者128 例為研究對象,以上研究對象及家屬均知情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并通過了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4 例,對照組實施常規的護理管理模式,觀察組實施優化護理流程管理模式。納入標準:①符合入住ICU 條件;②接受機械通氣等操作。排除標準:①先天性心腎功能不全者;②認知功能不全者;③患有全身惡性腫瘤患者;④無自主呼吸功能。其中對照組患者年齡為29~78 歲,平均年齡為(45.95±6.75);女性患者為 31 例,男性患者 33 例。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 27~77 歲,平均年齡為(31.36±6.59);其中女性患者39 例,男性患者25 例。經過患者的年齡、性別等臨床有關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的護理管理模式,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優化護理流程管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①成立ICU 優化護理流程管理小組,由6 名護理人員組成,根據ICU 護士的學歷、資歷以及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合理分組,達到教學-學習-實踐-提高的效果。同時完善ICU護理流程制度,且護士長定期組織開會,對護理人員的相關護理流程相關內容進行培訓,建立考核制度,對培訓的相關知識進行考核,成績合格者方可上崗[2-3]。②優化排班流程管理:制定排班制度,明確各班組人員的工作職責,當患者增多,可實施彈性排班原則,適當對護理人員進行調崗,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③優化交接班流程管理:首先優化交接班制度,完善交接班路徑表,明確規定交接班時間、地點、交接班內容等,且交接班護理人員嚴格按照規定進行交接班。組長定期檢查交接班路徑表內容,發現問題及時通知相關人員,給予糾正。④優化分配區域流程: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分配區域,當患者病情較不穩定,應該安置在護理人員近處,方便觀察患者的病情。且每個區域配備1~2 臺治療車,車內備好常用藥品,減少護理人員的取藥時間,使患者不離開護理人員視線。⑤應用臨床路徑:為患者實施生活護理、管道觀察、心理護理、健康教育以及病情觀察等護理流程,同時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包括班次、時間、頻率、方法以及相關人員等,責任護士負責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組長則負責監督和對存在的護理風險進行評估,給予整改措施,從而不斷優化護理流程[4-5]。⑥規范急救藥品和儀器的管理,確保急救藥品足量,并且對藥品質量進行監控,同時定期檢查儀器設備的完整性,使其處于功能狀態。對無菌用品定期消毒,且在發放藥物之前,仔細核對患者的信息,并且反復確認,保證患者的用藥安全[6]。⑦確保護理文書書寫及時,并且要嚴格遵守《護理文書書寫基本規范》原則進行書寫,書寫要做到真實、準確、并且保持與醫生一致。在發生醫療糾紛時,可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據。⑧CQI 質量監控措施:建立質控小組,有護士長擔任組長,由2 名主管護師擔任組員,完善監督制度,制定ICU 護理流程管理,并且有小組總結通過。對流程護理人員的工作進行監督,對不合者及時反饋護理小組成員,并給予修改意見[7]。
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護理質量。
由組長參考《醫院護理質量評分標準》進行護理質量調查,分為病房管理、護理文書管理、急救藥品管理以及重點環節管理幾個項目,利用Likert4 級評分方式分別為差、一般、良好、優。總評分為30 分,分數越高,代表情況越好。且在患者出院前由護士長發放問卷調查,嚴格控制發放數目,患者認真如實填寫,如數收回。
應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應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應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觀察組實施優化護理流程管理模式,其VAP、聲帶受損、潰瘍、聲門水腫的發生幾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觀察組實施優化護理流程管理模式,病房管理、護理文書管理、急救藥品管理以及重點環節管理的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病房管理、護理文書管理、急救藥品管理以及重點環節管理的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病房管理、護理文書管理、急救藥品管理以及重點環節管理的評分比較[(±s),分]
組別 病房管理 護理文書管理 急救藥品管理 重點環節管理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15.32±4.36 19.78±5.65 4.999 0.000 16.41±5.06 21.36.±4.98 5.577 0.000 14.45±5.35 19.78±5.49 5.562 0.000 15.87±5.69 21.65±6.35 5.423 0.000
傳統的護理工作是由護士接收醫囑被動完成護理工作,因此護理人員不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8]。優化護理流程管理模式,是以“患者為中心”,以“提高護理質量為目標”對護理流程進行整合,使護理流程更加科學、合理。相關研究表明,通過建立ICU 臨床路徑,有效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而CQI 質量監控是指對工作方案實施質量監控并改進的一種管理方式,CQI 質量監控的實施可確保護理流程更加合理科學[9]。
該次研究中,對ICU 機械通氣患者實施優化流程管理措施,其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聲帶受損、潰瘍、聲門水腫等發生幾率3.12%,明顯低于對照組發生幾率為15.60%(P<0.05)。且觀察組病房管理、護理文書管理、急救藥品管理以及重點環節管理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對ICU機械通氣患者實施優化流程管理措施可有效提高護理工作效率,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改善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對ICU 機械通氣患者實施優化護理流程管理模式,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預后效果,從而提高護理質量,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