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樂樂,王盛景
洛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洛陽 471000
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是一門綜合病原微生物學、免疫學、臨床醫學和醫院流行病學的學科,涉及知識點多,且生物學特性復雜,學生難以記憶。傳統教學中多采用“填塞式”教學的方式,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不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多學生對知識點都是死記硬背,不理解,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難以提升。案例教學法是近年醫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其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1]。在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方法,將微生物學理論知識點與臨床案例有效聯系在一起,學生不僅可以全面、系統地學習理論知識,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診斷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2]。因此該研究將案例教學法應用于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教學中,取得一定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專科2018 級2 個班共128名學生為該次研究對象,在理論教學中開展案例教學法。
1.2.1 教師參與案例教學的培訓 開展案例教學模式之前,組織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系的教師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和研討,教學前做好課題的研究準備。
1.2.2 案例教學的設計與應用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精選出與教學內容相對應的典型病例,選擇的案例必須具有代表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結合互聯網技術的優勢,搜索國內外關于案例教學法的相關書籍,編寫案例教學素材庫,見表1。且所選的案例必須能反映本學科教學新知識、新觀念,更貼近學科前沿,能富有啟迪性。同時在教學中精心設置一系列關于微生物感染的問題,啟發學生主動去尋找答案;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將患者的體征、微生物檢驗方法、不同培養特性等內容編制成視頻教材或PPT 課件,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將知識呈現在課堂上,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
在各重點單元如革蘭陽性球菌、革蘭陰性球菌及常見致病菌等理論知識學習中引入相對應的典型感染性病例,在教師的指導下,引導學生針對這些病例的典型癥狀及臨床檢驗指標進行綜合分析,根據分析,對感染部位標本的培養結果進行初步分析和判斷,隨后要求學生講解下一步檢驗流程及各種微生物鑒別檢驗的方法,直至能準確鑒別出病原菌具體種屬。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對各種培養特征、染色形態相似的病原菌做橫向對比,對引起相同或相似癥狀的病原菌的致病菌的微生物學檢驗結果做縱向對比,從而進一步明確病原菌種屬,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例如學習泌尿生殖系統微生物檢驗課程時,以泌尿生殖系統感染為例,通過分析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及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排除病毒感染,疑似真菌或細菌感染,取尿液標本涂片染色未發現真菌,初步判斷為屎腸球菌感染,隨后對此致病菌進行下一步檢驗,在實驗課程中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進一步明確某種菌屬。

表1 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案例教學素材庫
1.2.3 教學評估及效果 比較學生實施案例教學前后理論知識成績與微生物檢驗實驗成績,采取100 分制,分數越高代表學生成績越好。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問卷調查,該次問卷調查參考國際醫學教育組織編制的“醫學教育全球基本要求”[3],并結合該院實際情況和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專業特點,從學生的知識學習情況、認知情況、教學情況等方面進行調查,問卷中的每個問題分為同意、不確定和不同意3 個選項。
選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將該研究所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經 t 檢驗,將該研究所得的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經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案例教學后,學生理論知識成績與微生物檢驗實驗成績均得到提高,實施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實施前后學生理論知識與微生物檢驗實驗成績比較[(±s),分]

表2 實施前后學生理論知識與微生物檢驗實驗成績比較[(±s),分]
驗
實施案例教學模式前,該系2 個班級的學生按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施案例教學模式后,在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交流與合作、收集醫學信息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思維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見表3。

表3 實施案例教學法前后的學生的評價比較[n(%)]
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是一門多科學融合,較為抽象的課程,理論知識點多,加上各個菌屬的生殖特點繁多復雜,學生難以鑒別與記憶。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和促進微生物檢驗能力的提升,需選擇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學生只能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學習和記憶相關知識點,導致所學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缺乏有效聯系,不利于學生臨床實踐工作能力的培養。案例教學法是近年被廣大教學者公認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最早起源于美國。該教學模式注重以學生為主導,通過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引入臨床上的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主動復習系統理論知識,并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解決問題,將基礎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效聯系在一起,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4]。
該院將案例教學法運用于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教學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學生理論知識成績和微生物實驗分數均得到提高,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講解“葡萄球菌屬”章節時,可以設置問題如“青霉素的由來”,通過提問的方式,學生會帶著好奇的心理查找相關資料,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5-6]。②收集醫學信息的能力,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講解完理論知識體系后,通過搜索案例教學素材庫,會提出相對應的典型案例供學生分析、討論,學生會通過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如感染性疾病學、病理學、生理學、解剖學等學科知識。例如在講解“螺旋體”章節時,學生在現有資料基礎上查閱相關資料,不僅了解到梅毒螺旋體的檢驗方法,還了解到梅毒病常見的臨床癥狀、預防方法及抗菌藥物使用方法等知識。③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臨床思維的能力,在案例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對病例的典型癥狀、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根據涂片染色及標本培養結果進行初步判斷,隨后要求學生講解下一步的檢驗程度及如何進行有效兼備,如何做藥物敏感性實驗等。學生通過對整個病例的學習,掌握某種病原菌的鑒定要點,不僅幫助學生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今后走向臨床工作鑒定良好基礎[7-8]。案例教學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案例難易程度的設計、案例的時效性、案例教學的時間分配等問題都有待進一步完善。
綜上所述,在臨床微生物學檢驗課程中,開展案例教學法不僅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的提升,這為學生今后步入臨床實踐工作鑒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