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展眉
(湖南女子學院 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近年來,全球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從以自然資源和資本積累為主的制造業向以知識和信息為主的服務業轉移,經濟服務化趨勢日益明顯,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日益提高。伴隨著全球產業結構的變化,服務貿易結構也在發生改變,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消費性服務貿易比重逐漸下降,增長相對放緩,而以知識和技術密集為特征的生產性服務貿易比重逐年攀升,成為新的貿易新增長點。
“微笑曲線”表明,在商品形成的產業鏈中,制造業位于底端,兩端向上延伸的分別是屬于生產性服務領域的研發和營銷。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將促進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的有機融合,提高生產效率和科技創新水平,提升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和國際分工中的層次與地位,促進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中國制造2025》指出,要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大力發展與制造業緊密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提高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能力[1]。
開放經濟條件下,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貿易不僅是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需要,更是獲得國外優勢資源、助推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現實選擇。因此,客觀分析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找出短板,積極應對,對加速中國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即實現從制造向“制造+服務”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大多數學者認為生產性服務貿易就是生產性服務業在國際之間的交易,從研究數據的可獲得性出發,所研究的生產性服務貿易包括運輸、建筑、保險服務、金融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以及其他商業服務。
由表1可知,2011—2018年的八年間,除2014年和2015年外,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進出口總額從2011年的2987.83億美元升至2018年的4026.32億美元,出口總額從2011年的1251.78億美元升至2018年的1658.89億美元,進口總額從2011年的1736.05億美元升至2018年的2367.43億美元,分別增加到了1.35倍、1.33倍和1.36倍。從占比來看,2011—2016年間,生產性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占服務貿易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2017年和2018年緩慢回升。
表1 2011—2018年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額
圖1 2011—2018年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占服務貿易比重
2011年以來,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額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但是貿易結構不平衡。由表2可知,從進出口總額平均占比看,運輸和其他商業服務是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主體,占比均在30%以上;其次是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保險服務,占比均不足10%;金融服務占比最低,僅為1.56%。從發展趨勢來看,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這兩類占比逐年上升,其他商業服務占比呈逐年下降趨勢,其余部門不同年份占比呈現一定幅度的波動。由此可知,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還是以勞動密集型的為主,但技術密集型的發展較快,貿易結構不合理但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表2 2011—2018年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分類占比
由表3可知,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和服務貿易一樣,總體上一直存在逆差。從分類來看,其他商業服務、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建筑一直有順差,金融服務2016年以來有少量順差,而保險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以及運輸一直存在逆差,其中運輸貿易逆差接近生產性服務貿易逆差,知識產權使用費逆差也占到生產性服務貿易逆差的約40%。
表3 2011—2018年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差額
通過計算國際市場占有率指數、貿易競爭力指數、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和Michaely競爭優勢指數對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進行分析。
國際市場占有率指數通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貿易競爭力,一般用一個國家或地區某種產品或服務的出口額與該產品或服務的世界出口總額的比值來表示。比值越大,就表示該產品或服務的國際競爭力越強,反之則越弱。
表4是2011—2017年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MS指數。總體來看,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MS指數僅為0.041,國際市場占有率低。從分類來看,建筑的MS指數為0.139,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其余類別國際市場占有率均不足0.01,不具有國際競爭力。
表4 2011—2017年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MS指數
貿易競爭力指數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某種產品或服務的貿易差額占該國或地區該產品或服務的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如果TC指數大于零,表明該產品或服務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越接近于1,競爭力越強;TC指數小于零,則表明該產品或服務不具國際競爭力,越接近于-1,競爭力越弱;TC指數為零,表明該產品或服務為產業內貿易,競爭力與國際水平相當。
由表5可知,2011—2017年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TC指數小于零,說明中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總體上不具有國際競爭力。從分類來看,建筑、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其他商業服務TC指數大于零但均小于0.5,說明這三類服務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但是競爭力有待繼續提升。知識產權使用費、保險服務、運輸的平均TC指數均為負值且都超過了-0.4,說明這三類服務不具有國際競爭力,尤其是知識產權使用費的平均TC指數為-0.883,競爭力極弱。金融服務在2011—2015年間TC指數為負,2016年開始由負轉正,說明該部門的國際競爭力得到改善,在不斷增強。
表5 2011—2017年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TC指數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某種產品或服務出口占其出口總額之比與世界貿易中該種產品或服務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額之比的比值,是衡量一個國家某行業在國際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RCA指數大于1,代表該國該產品或服務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相對優勢,小于1則代表不具有相對優勢。
表6是2011—2017年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數據表明:生產性服務貿易RCA指數小于1,說明我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總體上不具有相對優勢。從分類來看,建筑、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其他商業服務RCA指數大于1,說明這三類服務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相對優勢。其中,建筑的RCA指數為3.54,說明相對優勢較大,而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的RCA指數為1.03,說明相對優勢微弱;其余四類服務的RCA指數均小于1,說明不具有相對優勢,金融服務和知識產權使用費的RCA指數分別為0.15和0.1,說明這兩類服務具有較大的相對劣勢。
表6 2011—2017年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MS和RCA兩個指數均是從出口的角度分析產品或服務的國際競爭力。Michaely指數則是從進口和出口兩個方面綜合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品或服務的國際競爭力。與TC指數相似,MI指數的取值也在-1到1之間,大于零表示具有相對優勢,小于零表示處于相對劣勢,越接近1,表示競爭力越強,越接近-1,表示競爭力越弱。
表7是用某一生產性服務部門的出口占比減去進口占比計算得到的該服務的MI指數。2011—2017年,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MI指數由負變正,呈上漲趨勢,說明競爭力在逐步增強,但MI指數均在0.3以下,說明總體競爭力不強。從分類來看,我國的建筑、金融服務、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其他商業服務的MI指數均大于零,除其他商業服務均值為0.153外,其余均值均不足0.01,金融服務只有0.006,說明這幾類服務雖然具有相對優勢,但優勢不大,競爭力不夠強。其余三類服務均值為負,表明它們不具有相對優勢。
表7 2011—2017年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Michaely指數
通過對2011—2017年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的MS指數、RCA指數、TC指數和Michaely指數的分析,不難發現,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總體上不具有國際競爭力或國際競爭力很弱,但競爭力呈現出逐漸增強的趨勢。從分類來看,建筑和其他商業服務具有一定的相對優勢;金融服務、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的競爭力在不斷增強,開始顯示出一定的相對優勢;運輸、保險服務和知識產權使用費不具有國際競爭力,處于相對劣勢。
美國等生產性服務貿易發達的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要增強生產性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首先要大力發展國內的生產性服務業。2014年國務院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26號)和《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國發〔2014〕49號),各省市自治區也出臺了相關文件,如北京市的《關于進一步優化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意見》(京政發〔2016〕25號),上海市的《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的實施意見》(滬府發〔2015〕27號)等。在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過程中,一是要發揮市場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二是要突出重點,以促進產業發展、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為出發點,結合各地實際,重點發展研發設計、信息技術服務、第三方物流、服務外包等領域;三是要創新引領,生產性服務業大多屬于知識密集型產業,各級政府要營造有利于創新的寬松環境,提供公共服務平臺,鼓勵生產性服務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為創新型、科技型企業提供更多的財稅和金融支持;四是要集聚發展,借鑒國外的發展經驗,著力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生產性服務集聚區,通過生產性服務功能區和示范區的建設,逐步形成具有產業競爭力的生產性服務產業集群。
加入WTO以來,中國的貨物貿易發展迅速,貿易競爭力不斷增強,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貨物貿易領域的逐步開放。與貨物貿易領域相比,中國的生產性服務貿易領域的開放程度要低得多。因此,應進一步擴大生產性服務業對外開放的范圍,拓寬其開放的領域,加深開放層次,增加優質高端服務進口,吸引世界其他國家的相關服務進入我國市場,才能在滿足國內不斷增長的多元化需求的同時,倒逼國內生產性服務企業提高服務質量,優化服務供給,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2]。在2020G20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宣布,將進一步推出若干重大舉措,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局面。第一項舉措就是進一步開放市場,進一步擴大農業、采礦業、制造業、服務業開放。新設6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增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加快探索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進程[3]。
中國生產性服務貿易競爭力不強、結構不優,要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必須優化貿易結構。一是要加快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金融服務、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保險服務和知識產權使用費的發展,擴大生產規模,以獲得規模經濟效益;二是要加大高技術服務業的開放力度,增加高技術服務的進口,合理增加金融、保險等新興生產型服務進口貿易的投入比重,提高其進口技術復雜度,[4]通過技術外溢效應,帶動這些行業的發展。三是要鼓勵對生產性服務進行服務產品和技能創新,建立和健全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為實現生產性服務的結構轉換創立市場供給保證和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4]。
生產性服務是為生產過程和商務活動提供服務,涉及到研發和營銷,所以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將提升制造業的技術附加值,提高生產效率和科技創新水平,提升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和國際分工中的層次與地位。另一方面,先進制造業的發展也會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比如,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興起,科技賦能金融業已成為未來金融發展的重要趨勢。從金融和科技的長遠發展來看,金融創新離不開技術的支持,而技術的開發也需要實際的業務需求為基點,從這個層面上看,未來兩者會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實現多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