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濤文 王全濤
(安徽大學 經濟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為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央行于2019年8月推出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oan Prime Rate,簡稱LPR)新機制,自此我國貸款端利率“兩軌并一軌”工作基本完成,商業銀行自主貸款定價作用得到進一步體現。LPR新機制具有如下幾點特征:一是各報價行根據最優質客戶貸款利率,結合資金成本、市場供求等因素,并主要以一年期MLF(中期借貸便利)為基準加點報價;二是報價品種在一年期LPR基礎上新增五年期以上LPR;三是報價頻率改為每月一次;四是新增報價行8家,分別為西安銀行、臺州銀行、上海農商行、廣東順德銀行、渣打銀行(中國)、花旗銀行(中國)、網商銀行、徽眾銀行;五是將各銀行LPR應用和貸款利率競爭行為納入MPA考核。
表1 新、舊LPR機制比較
表2 新、舊LPR報價行比較
新機制自運行至2020年6月累計發布11次。總體來看運行較為平穩,但具有溫和下行趨勢,這與新冠疫情沖擊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宏觀背景密切相關,特別是2月份疫情爆發以來,LPR下調幅度明顯。截至目前,一年期LPR已累計下調0.4個百分點,五年期以上LPR累計下調0.2個百分點,具體走勢如圖1。
圖1 新LPR品種歷史走勢圖(單位:%)
根據1997年巴塞爾委員會發布的《利率風險管理原則》,利率風險是指利率變化使商業銀行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偏離,從而使商業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商業銀行利率風險主要包括基差風險、重定價風險、收益率曲線風險和選擇權風險四類。LPR的下調將引導商業銀行貸款利率的下降,能有效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從長期看,能夠形成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局面。但從短期看,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將進一步加大,利率風險管理能力受到挑戰。
其一,LPR新機制下貸款利率以LPR和MLF利率為基準,而存款以央行存款基準利率為基準,存貸款利率定價基準不一致則會加大基差風險。
其二,改革后的LPR按月調整且目前呈現下行趨勢,實際貸款利率會隨著LPR的下調而降低。部分優質客戶會要求貸款利率按月或按季調整,相較于改革前錨定貸款基準利率的定價方式,改革后商業銀行將面臨重定價帶來的收益損失;同時根據2019年12月28日央行發布的公告,在2020年3月到8月期間要將存量浮動利率貸款的定價基準轉換為LPR,存量貸款的重新定價會進一步減少商業銀行凈利息收入。因此重定價風險較大。
其三,面對較低的利率水平時,部分客戶可能會動用選擇權,通過提前支取存款或提前還款并重新貸款的方式降低自身成本,商業銀行選擇權風險加大。
1.健全風險管理監督體系,提升風險監管能力
一是要加快立法立規,出臺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風險管理指引辦法,促使銀行提升風險管理能力;二要加大監管力度,讓商業銀行在全面監管的氛圍下做到減少因利率風險而導致的經營危機。
2.注重對中小銀行利率風險水平的監測
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在自身資產負債結構、風控能力等多種因素作用下,各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程度并不一致。相對于大型商業銀行而言,城商行、農商行等眾多中小銀行長期以存貸利差為主要盈利模式且利率風險管理能力較為低下,將面臨更大的利率風險。因此,加強對中小銀行的利率風險水平監測格外重要,適當予以過渡性的政策傾斜,確保其逐步適應市場新規則。
3.降低銀行負債成本,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
LPR新機制的推行在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也使得商業銀行負債壓力增大,利差收縮,從而倒逼銀行降低成本。監管部門可相應放松存貸比等監管指標的限制或適度降低存款基準利率,從而降低商業銀行的負債成本,緩解存款成本相對提升帶來的經營壓力,提高商業銀行的資產流動性。另外,監管部門還應著力打破貸款利率隱性下線,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切實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實體企業的發展有利于銀行業的發展,從而形成銀行與實體企業雙雙獲利的良性循環。
1.適度提高金融衍生品利用率
金融衍生品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分散利率風險,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可采用債券期貨、利率期權、利率期貨等金融衍生品手段,對利率風險進行一定的調節。當監測到較高水平的利率風險時,可積極運用資本金補足、利率互換、產品創新等方法以降低利率風險。同時,金融衍生品的運用本身也要注重風險防控,可對衍生工具的風險倍數進行必要制約,避免連帶的系統性風險。
2.全面提高利率風險監測識別能力
測量利率風險水平的手段主要有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VaR模型、壓力測試、久期模型等,但每種測算方式都有其不足之處。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普遍采用對數據要求較低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這一測算方法,主要通過銀行資產負債表計算利率敏感性資產與負債,進而得出缺口值,但也只是粗略測算利率風險水平,精確度不高。商業銀行應引進和培育相關知識技術型人才,注重相關理論研究與金融市場實際狀況的結合;同時學習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的先進利率風險測算技術,創新利率風險測度模型并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全面提高利率風險識別與測算能力,以便有效應對利率風險。
3.拓寬經營業務,采取差異化經營戰略
大多商業銀行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存貸款利差,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貸款利率呈下行態勢,將會對銀行收益帶來巨大挑戰。商業銀行應持續推動業務轉型升級,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實現多元化的業務經營,拓寬收益渠道。對于大型商業銀行,應著力推動產品的品牌化和差異化,保持市場競爭力;對于中小型商業銀行,應格外注重網絡技術的開發應用、服務方式的創新與正確的自我定位,規避與大型商業銀行中間產品同質化帶來的直接競爭。
4.跟隨政策導向,優化管理模式
LPR新機制在推動利率市場化的同時,央行也在積極實行與之相適應的貨幣政策手段,以期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發展資本市場。據中國人民銀行要求,存量浮動利率貸款的定價要向固定利率或以LPR為基準加點的形式轉變,此舉對商業銀行的利率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過去的商業銀行,由于利率風險管理技術落后、利率風險管理手段單一及利率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從而無法應對利率市場化后利率頻繁變動所帶來的風險,嚴重時甚至致使銀行倒閉。這就要求商業銀行積極跟隨政策導向,調整和優化管理模式。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健全利率風險管理體系;另一方面,應探索多元化的利率風險管理手段,同時應借鑒美、日等國先進經驗,根據自身經營狀況,對不同風險在商業銀行體系內部進行拆分組合,形成綜合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
5.轉變觀念,提高利率風險管理意識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一直都是利率管制政策,利率水平在一定時期內基本保持不變,商業銀行對利率的敏感程度較低。但此次改革后,利率變動更為頻繁,特別是利率下行期,商業銀行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與收益損失風險。商業銀行內部管理者應積極轉變管理觀念,重視利率風險的管理,提高風險意識,主動深化與利率風險管理相關的理論學習。
LPR新機制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將進一步加大,銀行業將面臨較大的風險損失。為此,2020年2月24日利率期權業務已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試運行,商業銀行可借助利率期權對沖利率風險。利率風險的有效管控依賴于監管部門與商業銀行的共同發力,監管部門理應繼續加大風險監管力度,各商業銀行應積極拓展業務范圍,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提高風險監測水平,注重行業之間的技術與人才合作,共同應對利率風險,以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