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佳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臨床營養科) 編輯/丙丁
外科手術帶來的創傷會導致體內營養物質高度消耗。故術后應及時補充營養,盡快獲得正氮平衡,減少感染和并發癥,使傷口迅速愈合。
在中國人的傳統飲食中,湯羹常常被作為保健和療疾的補品。其中雞湯、鴿子湯、魚湯等歷來被認為是手術后的營養佳品,具有促進傷口恢復的作用。絕大部分患者認為,肉經過長時間的燉煮,肉中的“精華”全部溶解在水中,因此湯里的營養比肉里多,營養價值高;剩下的肉渣與藥渣一樣,營養價值較低,故棄之不食。其實,這種認識和食用方法很不科學。

表1 雞肉與雞湯的營養成分對比
術后患者所需要的營養,其實主要指的是能量和蛋白質。蛋白質是更新和修補創傷組織的原料,具有構成和修補人體組織的生理功能,也就是患者口中所說的促進傷口恢復。我們可以從表1中清楚地看到,雞肉燉成湯后,營養成分大大下降,其中,蛋白質只占1/10都不到。單純喝雞湯并不能滿足術后患者能量和蛋白質的高度需求。


事實上,在燉湯的過程中,只有一小部分蛋白質會溶到湯里,除此以外,很多是從雞油、雞皮、肉與骨中溶解出來的水溶性小分子物質,剩下就是油和熱量,嘌呤的含量也很高。飲用大量雞湯不僅營養不夠,還對身體很不利。高血脂、高血壓、痛風、腎功能不全、膽囊炎和膽石癥患者、胃酸過多者都不宜經常食用。
因此,術后恢復期的老年患者靠喝雞湯來補充營養是完全錯誤的觀點;同理,鴿子湯、魚湯等在食用時也不應該棄肉食湯,白白浪費那么多優質蛋白。通常手術后,當患者飲食由流質過渡到半流質后,就可以添加柔軟易消化的固體食物了,建議可將燉完湯的肉切小切細,在喝湯的同時適量食用肉類,提高蛋白質的攝入,才能保證營養,促進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