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錦欽(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江門新會供電局)
在城市化飛速發展之下,電能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對城市配電網系統提出更高要求,構建配電網自動化系統成為大勢所趨,可使系統設計不斷優化,內容和功能更加完善,獲得更多成本與社會效益,在配網規劃與管理方面實現質的飛躍,確保城市供電的穩定可靠。
城市配網自動化建設存在過度理想化特征,為了達到配網技術與經濟方面的指標,企業盲目追求智能化建設,忽視配網系統實用性。電力企業在配網建設時,由于沒有立足配網實際情況,未以配網運行管理現實需求為中心,使建設目標與實用性相偏離。此外,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入,城市人口增加,在用電區域方面存在不均衡情況,加上我國配網模式是在西方基礎上演變而來,缺乏本土創新,難免導致所建網絡與實際需求存在偏差,在實用性方面有待提升,抑制其作用發揮。
在自動化建設中,配網可靠性屬于十分重要的內容,但卻受到諸多因素影響,一方面,眾多網絡設備形成統一整體的難度較高,至今尚未達到理想狀態;另一方面,部分配電設備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如極端天氣等,在施工時均會對配電設備造成損害,進而影響配網運行質量。由此可見,在組網技術、設備保護等核心技術方面仍然有待增強。
配網系統內容眾多、結構復雜,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多種多樣,這在很大程度上對配網系統設計提出較高要求。目前,在配網設計中沒有考慮到所有元素,導致配網使用中出現多樣化問題,影響預期目標的達成,尤其是一些城市配網工程急于開工,在建設初期沒有對設計方案反復推敲便使用,在工程投入使用后各類問題接踵而至,不但促使建設成本提高,還對系統的高效應用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當前配網系統缺乏實用性,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所建配網與運行管理需求不相符合。對于一些電力企業來說,過分追求自動化技術指標,片面的認識自動化程度越高,獲得的效益越多。事實上,配網建設應以實用性為核心,借鑒國外成功的建設經驗,卻不可一味的生搬硬套,應與本土城市實際情況相結合,注重自主研發能力的提升,才可建設出與我國城市配網需求相符合的系統,使現代科技的作用與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促使配電調度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配網系統建設投入資金眾多,一旦設計不當,勢必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影響成本效益與社會效益,為電力企業帶來巨大損失。對此,在系統建設之前便要注重設計與規劃,對配網實際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尤其是城市地理條件與居民用電情況;其次,針對設備可行性進行認證,當前配電設備的生產廠家較多,對于相同功能的產品來說,由于廠家不同在質量方面也會千差萬別,應充分了解設備,站在城市配網大局進行設備規劃;最后,結合當前城市電力需求現狀,預測未來電力發展趨勢與需求,使配電網絡建設能夠與城市發展需求充分滿足。
為了提高配網系統的運行效率,減少系統運行故障的發生概率,應結合現實需求對系統內容與功能進行完善和創新,具體如下。
1.主站建設
作為系統的核心所在,具有采集、監控、分析電網等功能,通常在Unix系統或者WindowsNT系統基礎上進行建設,配置Web瀏覽器與GIS系統;
2.子站建設
與主站和終端相互連接,具有橋梁紐帶的作用,可對配電終端設備的信息進行采集,并傳輸給主站設備,也可接收主站命令,將其傳遞給相應的配電終端,監督終端高端完成該命令。子站在所在區域中相當于小型主站,對該區域內配電設備進行統一管理、監督和控制;
3.配電終端
包括設備運行監督檢測、控制反饋等內容,可對開關設備進行就地和遠程控制,通過遙測、遙感等對信息進行采集和傳輸,包括各類配電站的監控終端、開關站、變壓器監測終端等等;
4.通信網絡
具有促進系統主站、子站、終端層間數據傳輸等職能,以點對點組網方式為主,通常是上下層間的組網;在同層設備間,以環形組網方式為主,可使網絡安全性得到顯著提升,在確保全部系統互聯互通的同時,還有助于系統運行。
配網自動化系統的應用不但為電力企業帶來較多的經濟效益,還具有可觀的社會效益,可有效降低線路損失、節省人力物力資源、提高供電可靠性,具有不可忽視的建設價值。
配網自動化可使電力系統故障概率降低、范圍縮小、停電時間縮短等。但是,配網系統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且涉及范圍較廣,運行費用較高。高可靠性與低水平投資二者不可兼得,如何對這對矛盾體進行協調,成為配網建設方案的重點內容。在滿足供電可靠性的同時,計算出供電成本,使電網規劃方案達到最佳,使企業獲得最大的成本效益。可通過停電時間、故障損失電量對配網產生的社會與經濟效益進行分析,所損失的電量為故障過程中切除負荷量與停電時長的乘積。在停電過程中,損失電量即企業經濟效益的損失量。假設配網中某一元件發生故障,采用產點比法,可計算出年停電損失的數值,公式為:
式中,Sloss代表的是年停電損失,單位為元;k代表的是第j年的產電比,單位為元/(kW·h);h代表的是停電狀態下故障元件數量;a代表的是折線率;
配網自動化的投資成本計算公式為:
式中,I1代表的是配電主站建設成本;I2代表的是配電子站建設成本;I3代表的是配電終端建設成本;I4代表的是通訊系統建設成本;n代表的是設備壽命;m代表的是規劃年份。
除了成本效益之外,配網系統建設還可帶來可觀的社會效益,具體如下:
1.降低線路損耗
系統建設可使運行方式得以優化,將線路損耗降到最低,采用調控一體化模式,使配網運行與管理效益得以提升,降低線損,進一步實現電能損耗管控;開展實時監控工作,發現用戶違法竊電行為,提高線損管理效率;
2.節約人力物力資源
配網系統具有遠程監控與操控功能,可使負荷測量、倒閘操作等無需依賴人工現場,減少出車出勤頻率,降低工具、設備損害。對于特殊網絡饋線來說,可對故障點快速精準定位,縮短恢復供電的時間,打破以往人員現場排查、檢驗模式,從而減少在人力與物力方面的支出;
3.提高供電可靠性
針對配網中各個節點的數據進行實時檢測,提早發現和處理故障之處,確保設備運行安全可靠,使故障率得到顯著降低。通過大數據分析的方式對系統運行情況進行準確評價,及時安排檢修,徹底消除各類隱患,為用戶帶來良好的用電體驗,促進供電質量提升。
綜上所述,近年來,我國對配網建設的重視程度逐漸提升,為了進一步提高配電服務質量,應采取多樣化措施加強配網自動化系統的建設與完善,切實解決系統運行中存在的各類問題,相關人員不斷提高技能與素質,推動配網建設朝著更高的目標進發,取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