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琰
(內江市中醫醫院 四川內江 641000 )
當下醫療技術的進步,使得對腎臟疾病的基礎性研究得到進一步加深,大多數腎臟疾病發生機制及預防治療,有了新的進展。某些原因導致的腎損傷,遺傳性腎臟病以及自身免疫功能紊亂導致的腎臟疾病,都可以快速檢驗出來,為更好的預防治療奠定堅實基礎。故此文章對腎臟疾病檢查技術的進展做出展望分析,將科學的腎臟疾病檢驗技術科普給大眾。
腎小球早期損傷主要是濾過膜屏障異常,人體尿液中檢測出少量的中分子量蛋白質。當下醫學對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轉鐵蛋白的研究較多。
正常尿液中可能含有一定的蛋白,蛋白質也主要以蛋白的形式流失,分子量低于5 萬的蛋白質則由腎小管全部吸收,不從尿液排出。尿液中蛋白量極少。若正常排尿蛋白在mAlb >95%以上,則可診斷為早期腎小球故障。檢測發現為腎小球故障之后,可以讓患者早期治療,避免病情不斷向不可逆尿蛋白階段進行轉變。對尿蛋白的檢測,最開始以放射免疫法檢測,后逐漸以免疫法檢測,再后來免疫濁度法出現并推廣。目前主要以免疫濁度測試尿蛋白,該測定方式靈敏度突出且準確度較好。但是需要專門的蛋白分析儀支持。而通過透射比濁法,即使采用不同的自動生化分析儀,其檢測速度也有所保障,質量可靠,允許批量檢測。
腎小球過濾功能評價也是能夠直接反映患者腎臟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是對其過濾功能的評價方式較為復雜。正常情況下,檢測血清尿素、肌酐、肌酐清除率等,過濾率應分別在50%、58%、69%,若監測發下達不到正常的1/2、2/3,則判定為功能異常。而部分老人或其他肌肉容易下降的患者,其本身就可能會出現肌酐清除率過低,導致檢查出現誤判或不能靈敏的反應腎小球過濾率。因此,醫學上的腎小球過濾功能評價具有一定局限性。但采用,即先清除率及先,血清尿素等不乏為一個簡單且便捷的客觀指標。臨床可以采用體表面積對先清除率進行矯正,從而得到更準確的數據。此外也可以通過腎臟重量、基礎代謝率、細胞外液量、患者血量、腎小球面積大小等,獲得更加精準的數據。檢查前,通過分析患者性別年齡。得到前面的參數,對其先清除率計算。減少實際計算結果受以肥胖程度為代表的各項因素影響。
腎小管損傷和間質性腎病有直接聯系,早期對間質性腎病的診斷就依賴于腎小管標記蛋白,也就是腎小管上皮細胞中的尿酶,低分子量蛋白等。
早在80 年代,用于醫學臨床研究的尿酶種類已經較多,種類多達10 多種,將不同種類的尿酶落實實際應用,部分不合適的尿酶現已退出臨床應用。目前,主要以上皮細胞的細胞內溶酶體和細胞表面刷狀緣診斷腎小管標記酶。
低分子量蛋白主要是指分子量在5 萬以下的蛋白。其中β2-微球蛋白β2,α1-微壞蛋白,-糧蛋白-1 等都屬于低分子量蛋白。因此檢測低分子量蛋白是檢測腎小管損傷的重要因素。
腎臟疾病免疫學檢查也是提前預知腎臟疾病、提前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早期腎臟疾病免疫學檢查包含免疫球蛋白、抗基底膜抗體、冷球蛋白等各個物質。當下,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是診斷腎臟疾病的重要免疫學內容之一。以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為例,其本身和人體腎臟相干功能與直接聯系,因此,對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檢查,可以快速了解人體存在的腎臟疾病,了解腎臟器官實際狀態。
基因診斷可以及時發現一些由于基因突變導致的腎實質性疾病。據研究表明,已經發現的,由于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性腎臟病已經遠超30 多種,且部分基因突變的基因未鑒定。腎病的治療難度較大,且容易出現反復現象。單基因突變的腎臟疾病容易檢查并治療,但是單基因突變屬于少部分,而兩個以上的致病基因位點突變將會導致患者病情十分復雜,其研究難度較大。遺傳性的腎病如遺傳性腎囊腫、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多囊腎病、遺傳性腎小球腎炎、遺傳性家庭性抗維生素d 佝僂病等,都會導致終末期腎病。目前,在腎臟疾病的基因檢查領域中。基因檢測方法并沒有大力推廣使用。通過有效的基因測試,可以確診一些表現不典型或者不明顯的患者。部分患者受其他基因疾病或非基因疾病的影響,一些腎臟方面的疾病可能不會被立刻發現。而通過基因測試,可以精準的診斷出腎臟方面的疾病。此外,通過基因分析可以診斷出一些缺陷性腎臟疾病。更有甚者可以在產前診斷出攜帶者,進而在醫學臨床上甄別出健康的胚胎。部分基因檢測在腎臟移植方面,應用前景廣闊。綜上所述,隨著我國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腎臟疾病的檢驗技術也在不斷深入發展,。為進一步強化基因診斷效果、推廣診斷福利,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基因檢測技術將會不斷完善,準確度會不斷突出。在臨床醫學上也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相信未來我國醫療事業會不斷穩定的上升進步,更多的腎臟方面的疾病可以通過預防性的檢驗,提前預知、提前治療,真正實現“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