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中
(綿竹市第二人民醫院 四川綿竹 618200)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接觸到心律失常這個詞,但是很多人對其了解不多,認為只有患心臟疾病的人才會出現心律失常問題,根本沒太關注,但實際上心律失常發生原因不僅疾病因素一種,也會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果不加以重視,可能會對人們生命安全會造成嚴重威脅。本文主要和大家分享心律失常的那些知識,希望大家對該類問題多加關注。
心律失常作為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組成之一,主要是指心臟活動起源或傳導障礙導致的心脈波動頻率及節律上的異常反應,其可單獨發病,也能伴隨其他心血管疾病一并發生,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尤為常見。心律失常對人體大腦、心臟等器官會造成比較嚴重的影響,如心力衰竭、腦栓塞等疾病,甚至導致心肌梗死、腦梗死等,應及時進行治療。
心律失常按具體發生時的頻率快慢可以分為快速型和緩慢型。快速型心律失常是指患者心率大于100次/分,比如早搏、心房顫動、心室顫動、竇性心動過速等都屬于心臟跳動過快;緩慢型心律失常是指患者心率小于60 次/分,比如竇性停搏、竇性傳導阻礙等是心跳過慢反應。
心律失常一般多發于老年人群體或是心臟病患者群體,因疾病影響或是身體衰老導致生理機能降低,免疫能力下降而多發,但目前年輕群體心律失常問題卻也越來越多見,而且很多本就沒有心臟疾病的人群同樣也多發,雖然癥狀反應上不是很嚴重,但是也應注意提高警惕,必要的話應及時進行治療,結合生活良好習慣養成以降低發生幾率。
典型癥狀:患者早期會出現心悸、渾身出汗、四肢乏力、憋氣胸悶等癥狀,不過也有少數病人基本無癥狀反應,只是體檢、聽診時發現;但如不及時治療而導致加重,患者會有頭暈眼花、暈厥昏迷、抽搐,甚至導致心肌缺血、猝死等。部分心律失常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現,比如房顫患者會覺心跳不規律,有時快有時慢,并且脈搏也呈現忽強忽弱反應;再如早搏患者會突感心跳有明顯停跳,有一種心跳驟快,幾近跳到嗓口的感覺。
伴隨癥狀:患者會出現胃腸道不適反應,比如腹脹、腹痛及腹瀉等癥狀,也可導致患者尿頻、尿急、多尿等腎功能不良反應。
心律失常可由生理方面,也可由病理方面的原因導致,具體如下分析:
其一,器質性心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肺心病等患者心臟功能已受嚴重病變侵害,受其他條件刺激,更易出現心律失常;其二,全身性或者其他系統疾病,身體疾病對患者心肌、心臟的搏起及傳導系統造成長期干擾,如神經系統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癥以及部分手術等也會使患者心律受影響;其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主要是因機體心臟中神經-內分泌系統紊亂時,容易造成患者心臟平衡失調,進而導致傳導系統的異變,誘發心律失常。此外,患者在疾病治療中服用的一些藥物也會對心臟功能造成影響,比如多巴胺、腎上腺素等藥物在使用中都需留意誘發心律失常問題的風險。
其一,生活及工作中壓力過大,經常熬夜、睡眠不足、過度吸煙酗酒、吸食毒品或非處方藥物等不良生活習慣都會增加機體心臟負擔,可能導致心律失常;其二,外界突發強烈刺激,比如遭受突然性寒冷、驚嚇、神經刺激等可造成血管劇烈收縮、血壓升高,造成心律失常,特別一些老年人,強烈刺激容易導致心臟傳導障礙等問題;其三,劇烈運動或情緒變化強烈,也會導致血壓升高、胸悶氣短或是胸部疼痛等情況發生,造成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也會發生在正常人群體中,所以出現心律失常問題不一定就必須要進行治療,比如一些正常人也會出現早搏情況,并且大部分沒有危險,如果患者并未出現明顯癥狀,也可不必治療,但需保證警惕,結合醫生檢查指導為準。心律失常治療可以從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面來看:
一般性治療主要是用于癥狀反應比較輕或輔助治療,如通過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正確看待心律失常問題,減輕其恐懼、緊張等心理,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等;再如結合生活習慣或行為的改善,使患者注意生活中避免病因接觸,多加休息、飲食均衡、情緒穩定等,避免心律失常問題再度發生;
用于治療心律失常的藥物結合藥物作用機制能夠分出很多類別,針對于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合理選擇治療用藥,如胺碘酮、阿托品、利多卡因等。但要注意,這些藥物也會導致心律失常發生,所以在用量、時間等方面要嚴格按照醫生要求進行,不可擅自更改;
一方面可使用安置起搏器方法,對于緩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或者心動
過緩、常見頭暈、昏厥甚至心跳驟停達3 秒以上患者,可以起搏器幫助患者心跳恢復;另一方面可使用射頻消融方法,應用于快速型心律失常者,一般預后效果良好,比如對于室上性心動過速根治率就可達97%以上。
綜上所述,心律失常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不僅多發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且很多沒有疾病基礎的人也會因為生活中不良生活習慣等導致心律失常出現,所以大家要對其多加重視,結合發病原因在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如保持平穩心態、保證充足睡眠、適度鍛煉等,而出現心律失常問題也不必過于擔心,及時到醫院診治,認真配合醫生指導積極治療,為自身的身體健康提供必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