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貴
(渭南市臨渭區中醫醫院針灸科 陜西渭南 714000)
引發中風的主要原因是由各種因素引發的靜脈系統和腦動脈系統出現病理性改變造成的,主要發病群體為中老年人。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能夠顯著提升診斷和搶救中風病水平,降低死亡率,但致殘率能夠達到70%-80%。腦卒中患者出現的功能障礙是不同程度的,若患者患有嚴重肢體功能障礙,會對患者的生存能力造成影響,需將偏癱康復中存在的問題有效解決[1]。本次我院圍繞中風偏癱患者采取針灸治療的選穴規律展開研究,報道如下:
從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中風偏癱的臨床患者中選出100 例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交叉型檢索,對研究內容加以補充。所有整理統計內容均為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的方法。納入標準:
(1)本研究將檢查符合腦血管性中風病診斷標準。
(2)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3)以針灸作為主要治療方法。
排除標準:
(1)病例數在30 例以下的臨床研究對象。
(2)臨床研究中,腦血管性中風病僅采用外用貼劑、食療方、中藥方,特種針法,并未實施針灸治療。
(3)臨床研究關于腦血管性中風病的其他后遺癥。
本研究檢索關鍵詞為針灸、中風,在Excel 中錄入收集到的所有數據,完整記錄治療方法、選穴規律、疾病類型。
記錄本研究所有患者基本資料和經穴頻次。
研究數據用SPSS23.0 軟件整理,計數資料用[n(%)]代表,行X2檢驗;計量資料用(±s)代表,行t 檢驗;P <0.05 代表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其中弛緩性偏癱治療患者72 例,痙攣性偏癱治療患者28 例。
在弛緩性偏癱治療中,共選取65 個穴位,總頻次為825 次,其中十四經穴為67 個,總頻次657 次;經外奇穴78 次,出現頻率在10%以上的經穴有 9 個,其中包括7 個陽經穴、2 個陰經穴,合谷、曲池及足三里為前三位穴位。
在痙攣性偏癱治療中,共選取32 個穴位,運用頻次為327 次,其中用到67 個十四經穴,總頻次354 次;用到經外奇穴12 次,出現頻率在10%以上的經穴有10 個,其中包括8 個陽經穴、2 個陰經穴,肩髃、曲池及陽陵泉為前三位穴位。
2.2.1 對比中風偏癱治療的陰陽經穴個數。
痙攣偏癱中,陰經8 個,陽經20 個;弛緩偏癱中,陰經6 個,陽經20 個,兩種偏癱選取的針灸治療穴位個數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
2.2.2 對比中風偏癱治療的陰陽經穴頻次。
痙攣偏癱中,陰經31 個,陽經65 個;弛緩偏癱中,陰經127個,陽經572 個,兩種偏癱選取的針灸治療穴位頻次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
從中醫學角度來講,引發中風偏癱病癥的主要原因為虛、瘀、風、火、痰,從人體的經絡處病位一直向五臟六腑延伸,直到現階段仍未明確中風病灶的發病原因,對其可采用多樣化治療方式[2]。從整體上來講,中風偏癱病癥上盛下虛、本虛標實,對其實施治療,應始終堅持“補虛瀉實”原則,確保標本合一。在對中風偏癱采取針灸方式治療時,分部、辨證、辨病為比較常見的穴位選取方法。十四經脈為人體經絡主體,能夠將良好作用發揮在針灸治療中,重點為經絡。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弛緩性偏癱,所選主穴位為足少陽、督脈四陽經、手足陽明經,當疾病癥狀向痙攣性偏癱發展時,患者肌肉會處于痙攣模式,在選取靜脈治療時,可對癥治療[3]。在治療痙攣性偏癱時,所選主穴位為足太陽經、足少陽經、手陽明經,通過調和陰陽經,有效緩解患者陰急陽緩狀態[。本次試驗主要對中風偏癱患者采取針灸治療的選穴規律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痙攣偏癱與弛緩偏癱選取的針灸治療穴位個數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痙攣偏癱與弛緩偏癱選取的針灸治療穴位頻次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由此可見,全面分析中風偏癱的針灸選穴規律,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力依據。
總而言之,選穴規律在弛緩性偏癱治療中,為明督脈四條陽經、手足陽、足少陽經;治療痙攣性偏癱,選穴為足太陽經四條經、手陽明經、手足少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