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少冬
(廣西梧州職業學院 廣西梧州 543200)
隨著科技進步,一度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重技術輕人文”的現象,在醫療糾紛日益增多的背景下,護理人文關懷精神缺失的問題漸漸為社會所重視[1]。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患溝通是否有效影響著護患間的關系及優質護理等問題。因此,本文在此對有效的護患溝通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進行探索。
常言道:三分靠治療,七分靠護理。由此可見,護士在護理工作中起到重要的角色。要使護理工作有效有致的完成,既要求護士具備精湛的護理技術外,還要求護患間的溝通是良好且有效的。近年來,大量新聞報道和數據顯示醫療糾紛增多、醫患關系緊張。在《三甲醫院醫療糾紛發生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醫、患、家屬三方視野》中結果顯示醫療糾紛投訴起因歸為以下10 類,其中主要是意外情況(占15.18%)、溝通告知(占14.38%)、服務態度(占12.79%)、圍手術期管理(占12.79%)和疾病并發癥(占11.53%)[2]。數據結果表明:溝通和態度占據大比例。而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士與患者接觸和溝通時間最長,因此有效的護患溝通顯為尤其重要。
有效的護患溝通是護理人文關懷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良好的護患溝通過程,可以使護理工作有效的進行。但是,基于醫院臨床工作繁重、瑣碎,精神壓力大,收入一般等現狀問題,造成了護士在護理患者過程中,除了基本的治療和護理注意事項交代外,與患者溝通較少,甚至出現無效性溝通。患者被關愛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繼而出現負面情緒,不配合護理工作,甚至惡語中傷護士人員。本文將闡述如何推進護理工作有序的開展和優質護理,在護理工作中,護士又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恰當的處理好與患者的關系,醫院和社會又應當如何調整。
臨床患者來自于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受教育水平、不同經濟收入水平,因此,他們的表達和溝通會出現差異性。患者的個人承受能力以及家屬配合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有效的護患溝通。當患者面對疾病,身心嚴受打擊以及經濟承擔能力不足時,出現不良情緒,不配合治療和護理,增加溝通的難度。另外,患者對護士職業存在偏見、不尊重、不信任的態度,這也將影響到護理工作的開展和護理質量的提高。顯然,這些因素都會引起護患溝通的無效性。
部分護士因年輕,缺乏工作經驗,在與病人溝通的過程中,語言不準確,解釋和告知不到位。且自己認識不足,服務意識差,導致病人對醫護人員的不滿意或信任不足,進而導致不良的護患關系產生[3]。 護士在操作過程中不自信、不嚴謹,操作過程不流暢、出錯引起患者對護士的不信任。其次,護士自身的素質和心態,在繁瑣重復的護理工作中,大部分護士持消極態度,負面情緒,影響了有效的護患溝通,形成惡性循環。
面對現有的臨床病人多、護士少的工作環境,護士溝通時間有限。當患者孤獨需要被關心和理解時,當患者角色轉換不適應時,護士因為工作的繁忙,缺乏對鼓勵和安慰,忽略患者的情感需要。同時基于現階段醫療糾紛增多和醫患關系緊張,也導致護士說話謹慎、不愿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太多交流,形成特定自我保護模式。
當前我國醫患關系緊張、護理工作較瑣碎等工作環境所帶來的焦慮感導致護士對于護理職業的價值和意義產生了質疑[4]。在《變革型領導風格、心理授權與護士職業認同感的相關性》.調查中指出:在北京等大城市的綜合性三甲醫院對護士職業的認同感和職業社會支持都較高。但是,總體來說社會對護士的職業認同感不高,特別是低學歷層次的護士。所以,在國內,大部分人還是缺乏對護士職業的正確態度,對護士職業持有陳舊傳統的偏見。
首先,作為一名護理人員,應培養良好的人文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和職業道德。在護理工作中,對患者要有耐心、責任心和愛心。站在患者的角度出發,認真聆聽患者心聲和傾訴,與之產生共鳴。理解患者的難處和困境,盡所能幫助他們。運用各種溝通技巧(包括語言及非語言),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進行信息和情感交流,幫助患者和家屬理解、配合護理工作,促進患者疾病或病情緩解[5]。
護士要不斷研修護理心理課程,積極主動參加各種相關心理培訓活動,增加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識,開闊視野。遇到突發的心理應激時,做到處事不驚,能有效地解決護患溝通出現的難題。護士要與時俱進,結合所學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當中。護士通過多方面的學習,既培養了人文素質,也提高了臨床護理質量。
護理技能是護士的基本技能,護士通過臨床實踐不斷積累經驗,減少護理差錯。在護理操作過程中,護士要規范護理技能,遵循三查七對原則,加強無菌觀念。年輕缺乏經驗的護士要向有經驗的護士主動多學多問多做,規范操作,提高操作水平,以流暢的操作流程使患者感到滿意。
護理管理者應根據實際的臨床工作量,科學的運用管理學和統計學的方法優化護理人力資源的配置,提高護理管理效率,減少護理人員的單位工作量[6]。醫院應多舉辦心理知識講座和模擬有效護患溝通活動、經驗交流會等,還可以通過知識競賽、案列分析等形式來提高護士對患者的有效溝通。另一方面,醫院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獎勵機制。可通過患者的滿意度、臨床科室人員等多方評價,對表現出色的護士授予榮譽稱號和獎勵,從而提高護士的積極性和認知性。
國家政府應高度重視,修訂相關法律政策保護護士的合法權益。對進行語言暴力和非語言暴力行為者應給予法律制裁和制約,保證醫護人員的人身和財產不受侵害。社會人士要正面宣傳醫生和護士職業,利用職業榜樣的力量,樹立護士良好形象。對于患者等弱勢群體,國家應有所傾向,落實惠民政策,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使患者安心和放心接受治療和護理,配合醫生和護士工作。多方共同努力構建一個醫患、護患關系友好的和諧社會環境 ,減輕患者病痛,促進恢復健康。
本文通過對有效的護患溝通在臨床護理工作的應用進行探索,希望護士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心盡責,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不斷提高人文素養,不斷研修提升專業水平,不斷提高護患間的有效溝通,不斷深化優質護理內涵;希望患者能站在護士的角度出發,感同身受,多一份理解和同情;希望社會對護士們給予更多的關注和認可。
要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需要提高護患間的有效溝通,需要營造良好的就醫氛圍,需要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也需要大家共同的理解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