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日醫院肛腸科一部主任醫師 范學順
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從一個典型病例說起。一對年輕夫婦急急火火地抱著他們2歲的兒子來到門診,說孩子便后有腫物脫出,不知是怎么回事。經過詳細詢問病史并進行檢查,發現患兒所謂脫出的“腫物”就是“直腸脫垂”。孩子的家長急切地問我,這種病是否能夠治愈。實際上,他們所擔心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般來說,成年人若得了直腸脫垂必須經過手術才能治愈,因為成年人直腸脫垂常伴有肌層脫出,且往往肛門括約肌群已經松弛,用藥物治療只能緩解癥狀,不能從根本上治愈直腸脫垂。但小兒與成年人情況不盡相同。首先,發病原因不同,小兒骶骨彎曲尚未形成,直腸與肛門呈垂直狀態,由于直腸缺乏骶骨的有效承托,當腹壓持續增加(如便秘、長期咳嗽等)時,易發生脫垂。第二,小兒即使患有直腸脫垂,一般都是黏膜外翻,直腸全層沒有脫出肛門外,并且肛門括約肌沒有出現特別的損害,肛門括約肌群收縮力與同齡幼兒基本相同,所以幼兒直腸脫垂較成年人病情相對輕。因此很多專家認為,3 歲以內的嬰幼兒,如果患有直腸脫垂,可以不必手術治療,自愈概率很高。但本人根據臨床觀察認為,嬰幼兒患有該病,雖然可以自愈,但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保持大便通暢,給患兒多吃蔬菜、水果,平時多喝水、菜汁、小兒蜂蜜,必要時用藥物調理便秘,因為便秘容易加重病情。
2.便后即用溫水坐浴,保持局部清潔,如果脫出物不能馬上自行回納,需由家長輕輕按摩復位。
3.個別出現便血的患兒,可能與直腸黏膜表面炎癥有關,外洗復位后需用一些專用藥膏緩解局部炎癥刺激。
4.局部熱敷,可用熱水瓶包裹毛巾外敷肛門,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提高抵抗力。
5.中藥熏洗,取石榴皮、烏梅、五倍子、明礬、枳殼、苦參各15 克,水煎坐浴,每日1 次,每次5 ~10 分鐘,起到收斂固澀作用。
6.營養均衡、增強體質。必須保證嬰兒營養、微量元素均衡,保證良好的飲食消化功能,只有身體健康強壯才有利于康復。臨床上我們發現,多數面黃肌瘦的患兒因盆底缺乏脂肪組織承托,而不利于本病自愈。
總之,直腸脫垂保守治療的療效不能一概而論。對于成年人來說,一般只能緩解癥狀;而對于嬰幼兒,其療效是肯定的。
臨床觀察發現,直腸脫垂發病是一個緩進的過程,病程從數月至數十年不等。患者在長期患病過程中,由于直腸反復脫出不能自愈,不僅肛周局部很有可能產生并發癥,且對人的心理也會產生較大影響。
1.刺激癥狀:由于長期的直腸脫出和納入,刺激黏膜出現充血腫脹、糜爛甚至潰瘍,導致便血(鮮紅或者暗紅)。由于黏膜刺激,直腸黏膜滲出較多分泌物,或自行流出肛門或混雜于糞便之中。肛周常有潮濕感,久之肛周皺褶皮膚增厚或出現濕疹,此時常伴有肛門瘙癢,有時因搔抓致皮膚破損。
2.肛門括約肌松弛:長期直腸脫出,反復擴張肛門括約肌群,最終導致肛門松弛,此時肛管靜息壓下降,肛周與直腸力學平衡遭到破壞,直腸更容易脫出肛門外,除排便脫出外,勞動、走路、久站、久蹲,甚或小便、咳嗽時也可發生脫垂,形成惡性循環。
3.脫出物難以復位:患者患病初期,脫出物可自行復位,或靜息稍臥也可回位;但久病后,脫出物則需臥床較長時間方能慢慢回縮肛內,如仍不回納,往往需要用手送回肛內。脫出物回納的難易程度與脫出物的大小有直接關系,脫出物小容易復位,反之則難。但即使復位后,患者在短時間內也常有局部酸脹感,需休息較長時間方能活動。
4.脫出嵌頓:有些病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直腸脫出后已經不能自行還納,如脫出物長久留在肛門外(多見于年老體衰、健忘或意識障礙者),此時因淤血腸管腫大,可發生絞窄性壞死,局部變黑甚或潰瘍出血。曾經有位70 多歲的老人,直腸脫垂4 天沒有送回肛內,檢查時發現直腸紫黑、水腫,后經局部麻醉后送回肛內,并經肛周加壓固定、全身抗炎等治療后緩解,直至最后接受了手術才痊愈。
任何疾病日久不愈都會對人的精神心理造成不良影響。長久脫垂,多年不愈,除局部刺激外,對人的心理影響也會很大,如神經衰弱、焦慮、抑郁,甚則出現精神分裂。由于精神影響,患者食欲下降、消瘦、腹瀉或便秘,使疾病更加難以自愈。一些老年婦女,由于直腸長期脫出,還會導致盆底鄰近器官如子宮脫垂。
臨床統計結果顯示,成年人直腸脫垂幾乎沒有自愈的可能,即使經過各種保守治療,也只能緩解一些癥狀而已(如減輕肛門墜脹、疼痛和出血等),但不能從根本上治愈本病。因此,建議患者應及早接受手術治療,以免因病情遷延而引發其他損傷。
有位患者在門診告訴我,他患有肛門濕疹若干年,肛門周圍經常有潮濕感。我認真仔細地給他做了檢查,發現該患者不但肛門濕疹非常嚴重,更為重要的是還有3 個瘺管(之前并未有此診斷),于是我建議他盡快手術。瘺管手術后,該患者的肛門濕疹也痊愈了。
本案例想告誡人們的是,有些肛門濕疹完全是由肛門疾病引起的,當肛門疾病解除后,肛門濕疹自然即會痊愈。臨床上患有下列肛門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現肛周濕疹。
1.脫出性疾病:無論內痔反復脫出還是直腸脫垂,抑或直腸息肉、絨毛狀乳頭瘤等疾病,在反復脫出過程中,經常會導致黏膜充血、糜爛,引起炎性滲出。這些疾病在脫出過程中分泌物滯留在肛周并經常刺激肛周皮膚,久而久之皮膚形成慢性濕疹樣改變。特別是直腸脫垂嚴重者肛門括約肌松弛,肛門關閉不嚴,腸道黏液經常溢出肛門而出現肛周濕疹。
2.炎癥性疾病:長期飲酒、嗜食辛辣,會導致肛竇炎或肛管炎,此時直腸末端肛竇或肛管皮膚充血或伴有炎性滲出,由于分泌物溢出肛門也會導致肛周濕疹。此外,肛瘺分泌物的反復刺激,最終也可引發肛周濕疹。
3.手術后遺癥:如肛管皮膚切除過多導致的肛管上皮缺損,肛門括約肌損傷導致的肛門關閉不嚴、肛門變形或肛門失禁等,常常導致腸道分泌物溢出肛門外,引起肛周濕疹。
4.腸道炎癥性疾病:慢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如慢性結直腸炎、慢性潰瘍性結直腸炎、腸道多發性息肉病、放射性腸炎、腸道菌群失調等,由于反復腹瀉,稀便經常刺激肛周皮膚亦會引起肛門周圍皮膚濕疹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