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思思(湖南科技大學)
安塞爾姆·基弗(Anselm Kiefer)童年時期,便經歷了二戰,殘酷戰爭經歷深深滲透到他的藝術創作。他的創作中充斥著晦澀酸楚,隱含一種隱忍寂寥的歷史情感。當我們真正面對他的作品,仿佛能感受到那種畫家本人在畫布下留下的那一聲聲沉重的無聲吶喊,一遍遍撥動著我們內心深處那敏感而又脆弱的情感琴弦。 基弗作為德國新表現主義的代表畫家之一,成為了德國乃至世界現代藝術的一幟旗桿。為什么他能從眾多云派的藝術人士脫穎而出,其藝術價值和作品所蘊含的深刻人文精神與深層意義值得我們深究。
基弗本人對藝術語言非常敏銳,他在創作材料的選取上秉懷寬容與包含,善于利用不同的材料去表現藝術形態。他并不著眼材料的本身的昂貴或低廉,而是作品的表現上力圖引發欣賞者隱蔽的存在感并擅長將平凡的事物在藝術中賦予新的神圣的色彩。基弗通過實物本身材質特性的肌理效果而創造出厚重斑駁的視覺語言,制造出飽含“痕跡”式的畫面效果,大大顛覆了傳統所表現的創作過程與形式內容。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的油彩、鋼鐵、灰燼、干枯植物、照片、鉛等物質,這些所謂的“廢棄之物”的傳統材料,基弗撕去了它表面的物質化的外衣,重塑物態的定義顛覆了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讓藝術活動似乎變得更加平易近人。
作品《Courtesy of Galerie Thaddaeus Ropac》中,那厚重而斑駁的巨大抽象作品,竟是全是用金屬鉛、瀝青、石頭、紙板等凝結而成,層層疊疊的堆積、若隱若現的圖案紋理,充盈的是復雜而又充滿故事性的材料,其內層所反映的是政治集權導致的意識形態廢墟和工業革命對自然的凌駕和蹂躪造成的廢墟。甚至在他后期的攝影拼貼作品里,大量的原材料也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隨處可見——廢棄報紙、布料、舊照片……等材料提取更凸顯出了畫家本人基于普通大眾立場角度所進行藝術創作的出發點。這種開放性材料選擇,同時也給基弗的藝術創作提供更大的廣闊空間。正如基弗自己所說,“創作初始脫離顏料、材質之中,那么自我也會變得無意識,之后再脫離這種無意識狀態,再把作品放在面前,那便可和作品和自我對話。”
基弗關注的視野非常廣,不僅著眼于人類精神本質的探求和命運的思考,同時也對世間萬物及宇宙本身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都在他的作品中都可以窺探而知。
在他的早期創作生涯中,作品多數是圍繞與民族自我審視和神話的探討。在《莉莉絲》系列作品中明顯看出神話遠古的色彩。神話傳說中,莉莉絲(Lilith)作為平權主義的代表因不滿上帝對亞當的偏寵,跟魔鬼和野獸每天生下孩子,并不停地殺死亞當的后代。在亞當的禱告下,莉莉絲與天使盟約彼此放過對方的孩子。但是故事最后,莉莉絲還是在天使的威逼下跳紅海自盡。紅海,即是莉莉絲誓言殺死新生兒的地方,也是她結束一生的地方。當莉莉絲與她的女兒在一起時,便象征著反叛基督教的禁欲主義。基弗的《莉莉絲》這系列作品,人物沒有形象,只用女性衣服表示形象,斑駁的畫面布置與驟白的裙子相反襯,畫面沉重晦澀,詭譎的惡魔降臨之感映現眼前,通過莉莉絲表現著藝術家對約束和桎梏的反叛和對女性題材的獨特理解。
2007年他改進了《隕落的星星》,兩個高大的垛墻扶搖而上,第三個防御工事被拆毀,軍艦取而代之原來的位置,使得高聳的塔樓閑得搖搖欲墜,基弗將藝術的視點投向整個人類的文明。其畫作暗示了人類文明社會的發展與崩潰,流露出的感情超越語言和國籍的限制。情感是相通的,所以,本件作品僅短短2個月便吸引力135,000位參觀者,奠定了基弗作為世界級藝術家的地位。
因此,可以看出基弗無論是創作的材料還是創作的主題都具有現代意義的開放性,正因為這種開放性,才使基弗的作品沖出時代的桎梏,基弗成為享譽世界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