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鵬程(湖南師范大學工程與設計學院)
如同傳統的中國畫一樣,傳統的中式服裝沿用了幾千年的寬衣樣式,裁制出的片是直線狀、整片式和平面型的,并且里一層外一層,里外衣服重疊,這種服裝造型得益于中國社會的時代背景。在儒道互補的哲學、美學觀念和道家天人合一、無為而治思想影響下,服裝顯得極為傳統、保守與自然。與此相對,西方由于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個人與自由主義的膨脹,使女裝造型逐漸朝著表現人體形態,靠性感吸睛的人工美方向發展,穿著觀念崇尚自我顯露與自我表現,注重展現人體曲線之美,表達穿衣是為自己而穿的態度。窄衣的服飾文化與修身的立體造型,最終成為西方服飾文化的主流。
中國古人發達的染色技術,使得人們對色彩的選擇尤為謹慎。中國傳統的服裝色彩受陰陽五行的影響,把服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以青、黃、赤、白、玄為正色,其它為間色,并規定:“衣正色,裳間色。”所以我國古代對服裝色彩的應用,有著濃厚社會階層性氣息,規定不同階層穿著不同的色彩服飾,不得隨意打破規矩,任憑自己的喜好或心情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色彩。從中我們可以領悟到許多中華祖先的思維方式,在《周書·宣帝紀》當中提到:詔天臺侍衛之官,皆著五色及紅紫綠衣,以雜色為緣,名曰品色衣,可見品色衣就是官員所穿規定了色彩的衣服。否則,輕者殺身,重者株連九族。西方人的服飾色彩心理與中方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西方人對服裝色彩的選擇,是非常重視與穿著者的關系的,要考慮與年齡、膚色、身材、性別等等不同因素的密切配合,西方人士可能因為黑白人種的不同,在顏色選擇上會有差異。色彩的選擇還強調與穿著用途、穿著環境的相互協調。但不管社會如何變化,西方人對于傳統活動的社會認同卻始終有著自己內心的信仰的。
蘭麻是作為我國特有的植物,也就是歐洲人稱之為的“中國草”,別具慧眼中國人很早就發現了它,并利用葛、麻等植物以及鹿等動物纖維來織布。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絲、蠶等字樣,證明在那時中國人就已經開始養蠶織絲,并且在距今6000年前還出土了紡輪等簡易的紡織機械部件。絲綢是中國人對世界紡織服裝發展做出的一大重要貢獻,在古時,《帝王世紀》中記載:“妹好喜聞裂繒之聲而笑,桀為發繒裂之,以順適其意”,大致說美人喜歡聽絲綢的撕裂聲,于是夏桀就供大量絲綢讓其開心,由此得出我國的紡織技術可見一斑。
中國擁有的是發達的絲綢布料文化,而西方長期以來以裘皮和厚重的動物皮毛等保暖材料為主。古埃及由于天氣炎熱,所以衣物主要用亞麻布制作,主要是亞麻文化。巴洛克以及后來的新古典主義時期,出現了蕾絲等面料。到了后來,中世紀西方也有了其它許多的面料,天鵝絨、燈芯絨、牛仔、北歐的珍貴裘皮等。
服裝并不決定歷史,但能反映歷史;歷史并不決定服裝,但能影響服裝。中國服裝遮羞文化下的含蓄性和寫意性與西方服裝裸露文化下的寫實性,表現出兩種完全不同面貌,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哲學觀和審美價值體系,都在積極地發揮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