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芬
初中階段是個體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家庭步入社會的重要轉折時期。這一時期,青少年的身體發育基本成熟,而認知發展、情緒管理、社會經驗等方面尚在發展中。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沉重的學習壓力、緊張的人際關系等一系列問題都會引發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導致心理危機的產生。如何積極預防和快速有效地應對可能發生或已發生的校園危機事件,維護師生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使危機損害降到最低,是學校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我校積極踐行上海市徐匯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的危機預防與干預的“HELP”模式,整合區域資源,拓展宣傳普及途徑,全方位構筑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的第一道防護墻。
新生是危機預防關注的重點人群。進入初中,新生不僅需要適應新老師、新同學、新班級、新的環境,還需要適應新的學習內容、新的考核評價方式、新的成績排位等。因此,新生很容易產生心理壓力。
為了幫助學生更快、更順利、更健康地適應初中生活,學校每年為新生建立心理檔案。通過心理檔案了解、梳理每位新生的成長經歷、家庭情況、自我評價、個人對初中學習生活的期待、目前存在的困惑與需求等,及時排摸學生的基本情況與潛在的危機,對家庭結構不完整、自我評價過低、家族中有心理病史等情況的新生分類歸檔、重點關注。同時,借助心理測評系統開展新生心理篩查,依據不同危機預警程度,結合學生心理檔案情況,開展相應的危機預防宣傳普及活動。
學校為每位新生制作貼心卡,卡片的一面印有學校心理輔導室的功能、地點、開放時間、預約方式、聯系方式以及校外心理咨詢機構的聯系信息,讓學生知曉心理援助的校內外途徑與聯系方式。心理健康教師指導學生在卡片的另外一面填寫個人調整情緒、處理心理困惑的方法以及身邊的心理支持者等信息,引導學生關愛心理健康從構筑自我的支持系統開始。
同伴具有相同的成長經歷、成長背景,有較為接近的價值觀念、經驗、生活理念,更容易達成心理輔導中的“共感”。當“擁有和別人一樣”的體驗時,便會產生“我們”的感覺,這種經驗感受的分享,可增加彼此的理解與支持。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成熟,中學生更多地關注自我在同伴群體中的形象,同伴影響力也逐漸增強。基于此,學校建立了高年級學生心理志愿者隊伍。新生同伴輔導活動中,學生志愿者以過來人的經驗幫助新生解決如何融入新的班級、如何提升成績、不喜歡現在的老師、初中校規太嚴格、食堂飯菜太難吃、看不慣班里的某位同學等困惑。在學生志愿者的幫助下,新生慢慢調整心態,逐步適應初中生活。
中考和高考是學生生涯的關鍵事件,也是誘發學生心理危機的重要因素。為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與考試焦慮,為家長提供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與理念,學校每年都會與中心合作開展“心理助力·從容應考”——徐匯區大型考前公益心理輔導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名師講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個別心理輔導、心理健康中心各功能室放松體驗等多項內容,為畢業班學生構建強有力的心理危機預防生態系統。
中高考是每個家庭的大事,父母緊張、焦慮在所難免。名師講座主要面向家長,內容聚焦新中高考政策解讀及應對策略、畢業班學生心理特點與需求、特殊時期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等,在緩解家長壓力的同時,幫助他們學習如何助力學生從容迎考。每次活動都是采取自愿報名的方式,名額基本都會被“秒殺”,甚至吸引了八年級和高二年級學生家長的參與,他們希望提前了解、及早預防,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與心理支持工作。
團體心理輔導面向學生,采取自愿報名、自主參加的方式。學校根據學生報名時填寫的心理困惑的類型分別設置了不同的團體,由中心邀請上海知名心理專家擔任團體心理輔導的主持人。活動形式包括心理游戲、戲劇創編、角色扮演、涂鴉繪畫等。在同伴共鳴以及心理專家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充分表達、釋放自我、相互理解、彼此支持,增強應考的信心。
學生心理問題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個性的一面。針對學生的個性化具體問題,個別輔導一方面幫助學生疏解困惑、健康成長;另一方面更新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激發學生求助的意識。畢業班學生的壓力不言而喻,無論成績高低,各有各的困惑,如成績不佳的學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產生全心投入但成效不佳的抑郁苦惱;成績優秀的學生,憂患意識強烈,容易出現過度焦慮情緒。同時,源于家長、老師的期望與不理解的壓力也會誘發學生的不良情緒。中心積極整合資源,邀請滬上經驗豐富的一線心理專家、心理醫生,通過“醫教結合”的方式,更全方位、更有效地為學生與家長提供一對一的專業支持與幫助。活動中,為每位專家安排獨立的輔導空間,營造安全氛圍,保護學生和家長的隱私。
每年的心理活動月都是全校師生期盼的節日,也是呼吁師生關愛心理健康的重要時機。活動中,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心理健康普及、宣傳和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輔導和心理素質訓練活動,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營造良好的校園心理氛圍,提升學生自助互助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如,2019年心理活動月的主題是“享·心‘晴’故事,聚·成長能量”,指導學生根據自我成長中的某件事,讓學生在寫故事、講故事、編演心理劇、心理采訪等系列活動中自我探索,積聚成長能量,提升抗逆力。再如,2018 年心理活動月主題為“危·機,我們的成長”,心理社團成員以“解憂雜貨鋪”的形式,收集學生的成長困惑,邀請各年級的心理健康教師、朋輩心理輔導員為學生答疑解惑。之后,心理社社長匯總、梳理學生的心理困惑,提煉有效應對的理念、策略,作為雜貨鋪的“商品”宣傳分享給全校學生。
心理課與微講座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宣傳普及的重要途徑。學校六七年級每周開設一節心理輔導課,八九年級每月開設一次心理微講座,內容圍繞學生的發展性問題,通過心理游戲、活動體驗、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的生活理念,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學會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尊重生命,關愛自己和他人,培養學生承受挫折和應對危機的能力,啟發學生建立尋求心理援助的現代健康意識。
學校依托中心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宣傳體系,長期開展線上心理健康宣傳普及活動,為學生構筑全面、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統。如,中心“匯心”公眾號以板塊化的形式推送心理書單、經典案例分析、心理健康宣傳繪畫作品、微視頻、心情故事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開設“幫助”專欄。學生、家長、教師可通過公眾號一鍵呼叫中心24 小時心理咨詢熱線,預約線下面對面的心理咨詢。中心的線上宣傳和求助是學生喜歡的方式,幫助學生隨時處理成長困惑,減少心理危機的發生。
學校定期邀請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相關專家,開展以“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為主題的培訓,指導教師學習學生心理危機的知識,了解誘發心理危機的因素,掌握危機識別技術。心理健康教師定期與班主任會商,為班主任的談心工作提供咨詢與指導。
家長作為監護人,需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了解什么情況下需要進行心理輔導,能夠識別孩子的某些問題是不是心理危機。為了更好地指導家長,向家長宣傳普及心理危機知識,學校開展了多種活動,如小型家校共同體活動,依據學生共同的問題類型(如,電子產品依賴、拒學等),通過案例研討、讀書交流、專家講座等方式,指導家長了解孩子遇到的問題,掌握應對的方法策略;家長沙龍活動邀請心理健康教師、優秀家長、班主任,就中學生的共性問題、危機現象進行討論、分享,指導家長了解校園危機類型及其對孩子的影響,增強家長幫助孩子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