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紅
2020 年4 月7 日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后學生復課的第一天,七年級女生小雨(化名)遲遲沒有到校,班主任聯系其家長才得知小雨于當天早上從自家15樓墜樓自殺身亡。
因是在家中非正常死亡,加上疫情特殊時期,為避免擴大影響,無論是死者家長還是學校,都希望盡量縮小知曉范圍,所以學校上下對此事保持緘默。但是在自媒體時代,消息還是不脛而走,陸續有師生知道消息。這一事件對小雨所在班級的教師和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部分與小雨生前關系密切的師生陸續出現一些情緒和行為反應。班主任在痛心之余,不知道該如何向學生解釋小雨沒有來上學一事,對今后的學生工作也有了疑慮和恐慌。兩天后,班主任接到一個家長的請求,她的孩子是小雨的好朋友,得知此事后有強烈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在家躲在被窩里哭泣,自責不已。父母擔心其崩潰,希望教師給予幫助。
事發后第四天下午,在征求校領導意見后,學校學生發展指導中心的兩位心理健康教師來到教室,用兩節課的時間,對小雨所在班級的全體學生及班主任進行了團體心理輔導,從死亡視角進行生命教育,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危機進行干預,對心理創傷進行修復,引導學生善待自己、珍愛生命。
帶領者事先打印好一張A4 紙,運用“九宮格”形式(見下頁圖1)結構化整個團體輔導的過程。這個方式既簡單明了、便于操作,又能在輔導活動后,通過學生填寫的內容了解學生的真實心態,篩選出情緒反應過于強烈的學生,便于后期的個別輔導。
這次團體輔導主要包括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活動導入。首先,帶領者在自我介紹后,以莊重的口吻向大家介紹團體輔導的原因、目的,闡述團輔要求——尊重、真誠、投入、分享、信任和保密,使師生對這個活動有更清楚的了解,建立初步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同時,引導師生通過測量法自我評估與逝者的關系(按熟悉程度在1~10分之間打分),并以“完成句子”形式調查其何時通過何種途徑知道此事。
第二階段:回憶鏈接。引導師生通過文字、符號或繪畫等方式自由聯想,回憶與小雨同學相處的片斷,描繪她的音容笑貌,自然呈現以往與她共同生活、學習的畫面。這一環節最能自然呈現此時此刻所有參與者最真實的感受,使那些處于被阻抑狀態的情緒得到有效的宣泄。
第三階段:心理教育。帶領者先讓師生從行為、情緒、認知、身體4 個方面梳理事件發生以來每個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如情緒上——震驚、悲傷、自責、恐慌、無助等;認知上——不相信、困惑、沉迷于對輕生者的不解;行為上——傷心哭泣、不知所措、無法靜心學習、難以入睡或夢魘等;生理上——胸悶、胃疼、口干舌燥、缺乏精力等。在師生反饋后,告訴大家每個人在遭遇一些重大生活事件或突發事件之后可能出現復雜的情緒反應是正常的,但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強度過強,就有可能變成病態的心理及行為反應,要主動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接著,引導師生回顧這幾天做了些什么,是怎么度過的,接下來可以做些什么幫助自己或他人調整情緒。引導師生理解、接受自己的情緒與行為,同時交流分享今后遇到問題時的應對策略。
圖1 “九宮格”
第四階段:生命教育。首先表明:面對小雨放棄自己生命的做法,我們尊重她的選擇,但是我們絕不贊成這種做法。接著,從生命的起源與誕生過程談起,分享澳大利亞演講家尼克·胡哲與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的勵志故事,與師生一起探討對生命的看法,并要求師生寫下自己的啟示與心得。引導師生既了解人類的生命價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義,激發大家對生命的熱愛和敬畏。讓師生意識到,面對人生中可能遭遇的各種挫折和困難,逃避并非解決之道。
第五階段:告別祝福。讓每位師生在一張彩色卡片上寫下想對小雨同學說的話,并將寫好的卡片送到小雨生前坐的課桌上,作為送給小雨的一份特別的禮物。卡片將放在一個大信封里轉交給小雨的父母,讓他們以某種紀念的形式傳給另一個世界的小雨。然后當著師生的面將小雨的課桌從教室搬走,與死者分離,告訴師生小雨從此離開我們的生活。這種象征不僅能夠幫助師生進一步表達自己的情感,也表達了告別的意義。
在結束階段,讓大家齊誦一首富有能量的小詩,重新出發,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帶領者重申保密原則,提供資源(通過班級心理委員為有特別心理需求的學生預約個體輔導,提供心理熱線電話等),并對全體人員提出應對事件的“三不”原則——不渲染、不議論、不評判,每個人在“九宮格”最后一欄鄭重寫下“三不”承諾。
這次輔導約為一個半小時,較好地實現了本次團體輔導的目標:提供真實信息,澄清事實,避免謠言混淆視聽;表達情感反應,梳理情緒,正常化哀傷反應;建立正面聯結,回憶美好的過去,表露心語心愿,感受集體溫暖;植入積極信念,理解死亡,珍愛生命,正確看待挫折,積極面對人生。
近年來,青少年輕生事件時有發生。學生輕生事件發生后,受沖擊最大的群體是學生,尤其是事件目擊者、輕生者好友、有自殺傾向或較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對這一群體進行及時有效的危機干預,協助他們認識自殺并非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幫助其了解自身所擁有的社會支持資源,對早日恢復其心理平衡、防止模仿自殺行為至關重要。
小雨的意外離世令教師與同學倍感震驚,從師生的回憶中可以看出,小雨是一個深受大家喜愛的女孩。在團體輔導的“回憶鏈接”環節,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許多人都泣不成聲,大家都沉浸在對小雨離世的無限悲痛與思念之中,使自己淤積的悲傷、震驚、惋惜、焦慮等情緒得到了有效的宣泄。
這是一次從死亡角度進行生命教育的探索,能夠幫助師生了解死亡的本質,獲得有關死亡的知識,認識生與死的關系;引導師生思考死亡的意義,以正確的態度保護生命、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促使師生珍惜生命、勇于面對死亡,賦予生命以價值。
帶領者從生命的起源談起,讓學生了解生命來之不易,再通過身殘志堅的名人事例以及自然生物讓學生體驗生命成長的艱辛與苦難,鼓勵師生學會以積極正向的行動認真生活,活出尊嚴,發揮價值。
對于本次團體輔導是否有必要,最初是有爭議的,因為有教師覺得小雨的死亡消息最好不要讓學生知道,以免造成心理陰影,所以起初大家都在極力封鎖消息。
從現有的中小學生命教育教材和內容來看,多為討論如何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保護生命等,教科書中沒有關于死亡問題的分析、討論,教師和家長在教育學生時也有意回避死亡問題。但近年來青少年自殺或傷害事件日益增多,且年齡層日益低齡化,這說明死亡教育的缺失,不僅讓青少年漠視自己的生命,還會引起他們對他人或其他生物生命的漠視。
人們須意識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中小學校更應引起重視。盡管在學校開展死亡教育可能有難度,但是可以利用現實生活中已經存在的場景,或設置一定的生活情境,對學生進行體驗引導,以科學的態度教育學生正視死亡現象,讓他們知道什么是死亡,培養學生堅強的品質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從而更加珍惜生命,提升個體的生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