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山和寶相寺均位于濟寧市汶上縣,兩地間距離20 公里左右,均與佛教文化有很深的淵源。
水牛山位于汶上縣東北,因水牛山清涼寺而知名。水牛山清涼寺原為文殊菩薩道場,與五臺山清涼寺屬同一時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后來,因為唐武宗的滅佛運動,寺內佛像、碑刻等文物遭到毀壞,現僅存有水牛山摩崖石刻和《文殊般若碑》。水牛山摩崖石刻仍存在原地,內容為一段佛經文字,共52字。水牛山摩崖石刻無明確紀年,其風格與《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相類,已被當地政府保護起來。原立于水牛山峰頂的《文殊般若碑》先后被移至汶上縣文化館、寶相寺以及附近的中都博物館,現與《章仇氏造像碑》存放在一起。
寶相寺位于山東省汶上縣境內,是我國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從汶上現存北魏銅鎏金佛造像、東魏石刻彌勒造像、北齊《文殊般若碑》和水牛山摩崖斗字刻石等大量佛教遺存資料記載,寶相寺原名昭空寺,初建應在南北朝時期,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在北宋時期是著名的皇家寺院,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禪泰山,歸途經曲阜、過中都時,御賜昭空寺為寶相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