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燕靖
(南京藝術學院 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13)
時下,美育問題已成為教育界乃至整個學界熱議的話題,其重要原因就在于隨著世人對教育根本目的認知度的不斷提升,教育以培養全面而完整的人格為己任的宗旨被廣泛接受,進而清楚地表明,美育是實現教育宗旨極為重要的環節,是提升學生素質的關鍵。由之,便引出踐行教育社會功能價值觀的誠若,即“有美而文而誠若”(1)見《禮記·禮器》。,這是美育寓理于情,以情動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提高人的審美能力與完善人格的真實體現。誠如我國古代教育典籍《學記》所言:“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泵烙鳛閷W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承擔起中華傳播審美文化、啟迪學生情智、幫助學生形成完善世界觀和正確人生觀的重任??梢?,審美能力與人文素養缺一不可,更不能割裂。質言之,美育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有機整體,需要全面準確地認識美育,努力尋求實施美育的有效途徑。2019年盛夏,教育部在北京舉行“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一周年座談會”。會上對新時代學校美育改革發展規劃做出具體部署,提出應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到實處,要求各個地方、各個院校都要因地制宜,推行的美育改革發展規劃和政策細則,要符合各自的資源與特色,更加科學、系統地推動當地美育改革。這次座談會的主題,明確了學校美育改革發展的方向,重點是落實學校美育工作的開展和推進。(2)2019年8月30日,教育部召開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一周年座談會,會上提出貫徹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要求,總結交流一年來教育系統全面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情況,謀劃部署推進新時代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工作。見http://www.gov.cn/xinwen/2019-09/01/content_5426265.htm。
早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曾特別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要求(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戰略部署,在黨的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作出的重要決定,于2013年11月15日正式公布。見《光明日報》2019年11月30日。,并且明確美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塑造青少年美好心靈、培養合格公民多面性意識上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一點已成為全黨和全社會的共識。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藝術教育領域中對美育相關性的哲學思考也日益活躍起來。比如,優秀傳統文化藝術進課堂,以美育的形式突出藝術情感的教育,以美化生活,以詩化人生,尤其是通過中外古今縱觀比較,將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獨特性表現——禮樂文化,融入當代藝術審美教育之中,傳承創新“禮樂精神”,進而凝練成中華民族情感情操的文明熏陶。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美育工作的推進在客觀現實中對培養人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取代的正面價值及意義,是逾越普通意義上的教育功能而達至一種美好精神境界,真正體現美育養成的審美意識,是陶冶人的性情,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事實上,美育的這一重要功能作用,在中西方教育理念中均有著悠久的傳統。在我國古代教育思想中,可以說有許多與之不謀而合的思想和論述。諸如,孔子曰“君子不器”(4)“君子不器”語出《論語·為政》。解釋其意,突出君子作為,不應囿于一技之長,不能只求掌握一兩門手藝,而當“志”于“道”。孔子一貫注重“悟道”修身的作用,強調修到天道與本心為一,認為這是對信仰的修煉。故而,儒家教育思想主張,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列為道器不離,悟道盡在器之中。,即是強調通才培養。在元明清廣泛推動的“社學”設教中(5)“社學”,即為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學。元制五十戶人家為一社,每社設學校一所,擇通曉經書者為教師,施引教化,教授學童讀四書五經,并以教勸農桑為主要任務。明承元制,各府州縣皆立社學,以教化為主要任務,教育學童的內容更包括御制大誥、本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以及經史歷算之類。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縣置社學,社師擇“文義通曉,行宜謹厚”者充補。社學在晚近社會乃是我國鄉村公眾辦學的重要形式,帶有義學性質,多設于當地文廟之中。(參見來新夏、黃燕生編《中國地方志文獻·學??肌废嚓P卷冊內容,上海:學苑出版社,2012年。),也積極主張“明理致用”“治學論世”等具有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比如,朱熹的“格物之論”到王夫之的“誠學思兼致之實功。蓋格物者,即物以窮理,惟質測為得之”。(6)朱熹曰:“格物之論,伊川意雖謂眼前無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須有緩急先后之序,豈遽以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間而忽然懸悟也哉!且如今為此學而不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間,此是何學問!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飯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陳齊仲》)王夫之云:“誠學思兼致之實功。蓋格物者,即物以窮理,惟質測為得之。”(《船山全書》第12冊《搔首問》,長沙:岳麓書社,1992年,第637頁。)事實上,從東西方教育發展史來看,“全人教育”思想(7)“全人教育”思想的產生淵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時期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就教育宗旨而言,柏拉圖認為,受教育者要在德、智、體上和諧發展。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的終極目的在于發展人的理性,使人成為自由、文雅而理性的人。文藝復興時期,一大批人文主義教育家,如蒙田、維多利諾、伊拉斯謨、拉伯雷等從人本立場出發,以人道反神道,肯定了人的現實存在價值與意義,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人。(參見楊潔、涂文娣《論小原國芳全人教育思想及現實啟示》,載《教育文化論壇》2020年第1期。)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深受人文主義的影響,提出泛智教育思想,倡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使人接受盡可能多樣的知識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8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針對當時傳統教育無視兒童個性及身心發展特點的問題,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論,開創了將教育的中心回歸至兒童本身,對其后世全人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現代教育思想的主要引領者。(參見謝安邦、張東海編著《全人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全人教育”理念在康德哲學觀念中同樣有所涉及,他主張教育的使命在完成人之所以為人,道盡了個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任務。(參見《康德論教育》,李其龍、彭正梅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20世紀初,西方人文主義心理學興起,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主要創始人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l908—1970)和羅吉斯(Carl Rogers,1902—1987)大力倡導全人教育,以培養個人的綜合素質。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形成了一股“潛能開發”教育風潮,成為推動“全人教育”的重要動力。同樣,20世紀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教育思想家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1883—1969)在其撰寫的《大學之理念》和《什么是教育》書中提出,大學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努力培養“全人”,而愛是全人教育的原動力、交流是全人教育的重要方式、學術自由則是全人教育的重要保障,這些教育理念對西方推動的素質教育的實施產生重要的啟示意義。近現代以來,對我國接受“全人教育”理念影響至深的是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1887—1977),在他長達60年的教育生涯中,持續不斷地對教育本質、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師與學生的根本性問題進行系統思考,他主張的全人教育思想不僅在日本享有盛名,而且在世界的許多國家都有較大的影響。(參見魏清《全人教育視野下的有效教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源自古希臘,可謂歷史漫長,無論是教育思想內涵,還是教育教學的舉措主張,皆以通識教育為基礎,注重由此形成的博雅教育。簡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在這“通識”與“博雅”教育之中培養身心和諧的“全人”,并依照教育學理論的闡釋來貫徹其教育教學理念。進言之,“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主張借由教學過程來知曉每位學生的基本條件,同樣關心其個人的性格志趣培養。在此基礎上,通過相應的教學活動對學生因材施教,達到激發其學習愿望,調動其鉆研興趣的目的。換言之,“全人教育”重點考察,或者說施教對象是“學生這群人”,施教內容包含“知、情、意、行”四層面,這在我國傳統教育理念中,孔子明確提出的教育宗旨,即主張培養“君子”之道,乃是“全人教育”的具體實踐。具體言之,要求多種技能與才藝合于一身,擁有理想人格的教育,教育的重心體現在“文、行、忠、信”諸方面,落實到教育課程上,則是“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教育,可謂以課程教育的方式來塑造德才兼備、文武雙全的人才??梢姡叭私逃崩砟畹拿壬?,在中外教育史上均突出教育功能的整體性和全面性,并且注重考慮培養對象在心智、才能及體魄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這是自古至今一種理想的教育觀念,更是中外教育家注重踐行的教育理念的追求。
我國近現代教育家蔡元培曾說過:“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份子的責任。”(8)蔡元培于1922年3月在《新教育》第4卷第3期上發表《教育獨立論》(轉引自《蔡元培先生教育文集》,香港:中華書局,2018年),該文開篇即強調這一句話,旨在表達教育事業的獨立性?!敖逃毩ⅰ笔桥d盛于20世紀20年代的教育思潮,以蔡元培為代表人物。而在此之前,即1912年4月蔡元培還發表過《對于教育方針之我見》一文,在文中他竭力主張“五項教育”并舉,強調“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即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體現出完整人格的教育。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之精粹,對我國近代教育理論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突出特點在于,為實現對國民進行完全人格教育,強調將公民道德教育作為中心,且德智體美諸分項和諧發展,這一教育體系是對辛亥革命后資產階級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所做的根本性改革。從教育的長遠視角來看,更是對人類教育發展規律以及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正確預判。在此基礎上,蔡元培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以此來貫徹落實“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他甚至將美育與宗教說教進行比較,歸納差異,認為“美育自由,宗教強制”,“美育進步,宗教保守”,“美育普及,宗教因其范圍有限而具有狹隘性”,直至評判宗教與現代社會核心>價值中的自由、民主、博愛、平等、人權等之間存有矛盾。[1]相信蔡元培的這一教育思想理念對于我們今天重新認識和理解美育是有真切作用的,因為美育與德育、智育相統一,彼此相互促進。同時,德育也需要通過美育培育人的高尚的情感,“以美啟真”“以美儲善”。美育可以激發人的精神活力,培養和調動人的想象力,對引發人的靈感、創造力有莫大的幫助。
綜上所述,在古今中外教育歷史長河中,“全人教育”思想始終居于教育的主流地位,針對這一教育思想的探索,能夠為推動美育積累豐富的思想源泉。在當今形勢下,加強學校美育工作對于塑造人格健全、道德高尚、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青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然而,在學校美育實施過程中,如何真正得到推進,卻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現實問題。如是而言,學校美育工作需要尋找抓手,以課程實施美育就是一項行之有效的舉措。
確如上述,美育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給予人的素質定位的基本準則,這一點大家耳熟能詳。習近平總書記于2018年8月30日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2]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提出的殷切期望,成為美育工作的指南。一年來,以中央美術學院為代表的藝術院校在“加強新時代美育體系研究,打造集國內外頂尖人才于一體的高水平學術團隊,力求把美的種子播撒在肩負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心中,使他們成為具有審美素養、高尚情操、美好心靈和創造活力的一代新人”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績。[3]自然,在全面推動和推進學校美育工作中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對此,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解釋說,在學校美育工作中“目前還存在著以藝術教育代替美育、以知識性和技能性的指標考核代替以美育人的陶冶過程等功利化、簡單化傾向”。(9)引自《北京日報》記者王廣燕《范迪安委員:加強“美育學”學科建設》專題報道(載《北京日報》2020年5月26日)。范迪安就美育師資問題接受訪談說,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美育專業人才培養尚處空白,美育專業教師極度缺乏。在現有美育工作隊伍中,除了“藝術學”專業人員外,主要是“美學”專業和“文藝學”專業人員。這幾個專業所涉及的美育理論和實踐方法,還不足以適應做好新時代美育工作的要求。所以,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加強“美育學”學科建設,成為一項十分迫切的戰略任務。范迪安認為,通過“美育學”學科建設,推動美育師資隊伍建設和美育理論研究十分重要。我國當下學校教育中美育師資尚有較大缺口,不僅因為新時代美育發展的形勢所需,同樣因為已有的師資數量不足。換言之,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學程階段多種類型的教育機構及其師資狀況分析來看,都顯示出美育師資從數量到結構上的短板。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繼承與發展問題上,借助美育加以弘揚是其必要措施,更是關鍵舉措,這對于我們樹立文化自信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展現我國現階段美育工作特有的貢獻與價值。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同樣離不開美育師資的支撐。
關于“美育學”學科設置與建設問題的討論,本文暫且擱置,這里僅就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實施問題提出探討。如專題報道《范迪安委員:加強“美育學”學科建設》中提及:“在加強新時代美育工作的新形勢下,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美育專業教師的需求量非常巨大,而已有的美育教師也急需美育專題培訓,才能補齊學科知識短板,提升美育專業素養。”[4]這道明了學校美育工作的實質——課程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眾所周知,學校教育教學的核心離不開課程,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理念,是體現教育教學方針和實現教育教學意圖的根本。那么,作為美育教學的場所,如何貫徹美育思想及實施美育課程呢?這就涉及課程結構與課程內容的設計問題。對這方面的舉措,在教育部召開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座談會”上,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明確提出,要切實推動學校美育工作再上新臺階,強調學校美育的五個“要”,其中就強調要改進美育教學,探索構建基本人文素養為基礎、審美能力與創新能力并重的美育課程體系及培養機制。同時,要健全評價體系,對標新時代對全面發展人才培養的要求,突出問題導向,抓住關鍵環節,深入研究學校美育工作評價標準。(10)五個“要”具體來說,一要提高思想認識,把握正確政治方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美育各方面、各環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道路。二要改進美育教學,探索構建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的美育課程體系,通過美育促進德育、智育,進而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和身心健康成長。三要建強教師隊伍,著力破解美育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問題,引導高校教師把主要精力用在人才培養上,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美育教師隊伍。四要加強藝術院校建設,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引導藝術院校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發揚愛國為民、崇德尚藝的優良傳統,以大愛之心育莘莘學子,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五要健全評價體系,對標新時代對全面發展人才培養的要求,對標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對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突出問題導向,抓住關鍵環節,深入研究學校美育工作評價標準。見http://www.gov.cn/xinwen/2019-09/01/content_5426265.htm。應該說,這是至今關于學校美育工作最為明確且具權威性的闡述,表明學校美育的課程問題業已成為教育界、藝術界乃至整個學術界關注的重心,并逐步形成共識。況且,面對學校教育核心環節的這種認識,還將有助于美育課程建設。進言之,要落實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工作重點,非有相應的課程設置不可。這是因為課程是學生學習科目及學習進程安排的制度規約,課程更是實現教育目標最為關鍵的環節和渠道,課程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以及教學評估等,作為課程設置規劃,需要明確和落實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以及教材和輔導材料等諸多方面的實施規程,以此來完成教育教學的全部過程和主張。然而,在過往較長時間里,美育在學校教育教學實施環節上,卻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也就是說,在教育方針層面上,美育作為“四育”內容之一被廣泛提倡,可謂呼聲極高,但在學校課程編制中,具體到學程學制上,則沒有美育課程相應的組織形式存在。這就顯現出問題,學校美育實施如果沒有一個有計劃的學程安排,或者說于美育沒有相應的課程配套,那么,其教育教學活動如何進行?直接反映出的主要矛盾,便是“教什么”和“怎么教”,以至教師、教材、教法如何選擇等一系列教育教學問題都被擱置。再有一個認識問題,在討論學校美育工作實施時,從師資方面考慮的較多,而從學生角度考慮得較少,過往工作推進中只是一味強調教師在美育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希望教學達到何種目的。相對來說,現在則需要同時考慮學生有可能接受的效應與目標。故而,美育課程設計,或者說美育課程大綱的編制,應具有鮮明的時代目的性。比如,課程的知識起點及覆蓋面的設計就需要深入探討,這在當代教育理念目標預設中,也同樣是突出針對接受者的考慮,即教育行為主體變了,從學習者的角度考慮問題顯得尤為重要,而所有這些教育問題的考慮,均離不開以課程為前提的思考。試想,如果學校美育工作中沒有課程的位置,哪怕是隱性課程的真實存在,是難以推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的。由之,問題便凸顯出來。目前,學校教育中真正將美育作為課程列入的為數不多,即便是從事藝術教育的專業院校也很少有相應的專題課程配套開設,更不要說普通高校和中小學校,(11)根據筆者考察有關學校實際情況來看,學校美育課程設置,目前主要還是以藝術課程為主體,大部分藝術課程重視的是技藝基礎的傳授。中小學美育課程多為籠統概念,主要也是藝術課程,比如手工勞作、繪畫,以及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等相應素質教育類的輔助課程等,各級各類學校的課程設置方案和課程標準,乃至教學指導綱要均是藝術課程的指標,并未有美育實施的明確指標。同時,美育課程化管理也比較薄弱,美育課程的開設多為自發性,甚至常常被實踐活動所取代,這暴露出美育在“四育”中的短板問題。這多少帶來推進美育教學的難處。質言之,如若沒有課程作支撐,也就沒有教育教學真正價值的體現,美育教學便是被懸置的空想問題。
事實上,美育并非“不教而教”,而是有實質性的教學內容,尤其是關涉養成教育的過程,其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大到“德知行”合一,小到趣味及思維習慣的養成。因而,就美育而言其實也是養成教育的一部分,這里有兩項任務十分明確:一是從內心孕育良好的品質與道德,以美育來健全人格,建立自我意識,培養和善和平的心理狀態;二是通過養成教育促使自身美育修養的不斷更新與提升,實現美育的終極理念,培養積極向上的審美觀。由此,學校美育工作不可能漫無目的,必定要根據教育教學規律以及美育自身的邏輯系統來設置課程,并按照課程要求實施培養,使學生得到真正的美育熏陶,最終完成美育各個階段性的教學與培養工作。進言之,為保證美育課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其課程目標和具體課程內容都應當有具體的分類層級,即按照學程階段來考慮,而作為學校美育更應該強調有一個比較適用的教學規程,并制定比較明確的美育課程教學計劃和課程實施方案,以及針對課程實施的評估標準等。與此同時,美育課程的教學還必須納入學校課程管理體系當中,作為學校教育整體課程建設和教學評估的重要環節,這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務求,也是對教育科學性進行保障的必要措施。諸如,要求教師的講授內容要符合美育的科學性論斷,切忌我行我素地隨意發揮,而應由課程設計入手,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從認知美的情操、美的素養、美的品格、美的理想等諸方面開始,通過課程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作出闡釋,最終完成關于如何認識美、感受美、欣賞美、體驗美和創造美的完整引導。而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在課程設計與教學中應立足于本土,完整而充分地體現出中華美育思想的品行與特性,傳導經典,講授精要,提倡以中國哲學的、歷史的、文化的、藝術的和審美的養心境界,通過教育涵養出美育的人文性。如德國古典美學家席勒極力主張的那樣,“通過美育來培養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12)德國古典美學家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以書信體形式撰寫的《審美教育書簡》(又譯《美育書簡》,中文版,譯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一次在美學史上提出了系統而全面的美育理論,被后人稱之為“第一部美育宣言書”。在《審美教育書簡》中,席勒極力主張通過審美教育來克服人性的分裂,席勒認為,人身上有兩種相反的要求,可以叫做“沖動”:一個是感性需要支配的“感性沖動”;另一個是受客觀規律限制的“理性沖動”。這兩種沖動都是人的天性,完美的人性應當是二者的和諧統一。只不過在近代工業社會中,人性被分裂開了。因此,席勒指出,需要有第三種沖動,即“游戲沖動”來作為橋梁,將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因為“游戲沖動”是人的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它既可以克服“感性沖動”,從自然的必要性方面強加給人的限制;又可以克服“理性沖動”,從道德的必要性方面強加給人的限制,使人具有真正完美的人性。參見樊澤民:《張揚美育的價值》,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5/1223/c40531-27966276.html。
自然,學校美育還有育人環境的考量,這也是強化學校美育育人功能的關鍵,即以美育“顯性”與“隱性”課程交互作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使每一位學生能夠全面且有個性地發展,將美育滲透到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鋪路。具體來說,校園環境本身就具有相對集中性,是培育良好人格的重要環境因素,不僅提供學生更多接受美育的機會,而且能推動學生情感活動的自由擴展,使之在審美感受中引起強烈的情感體驗。比如,在具體教學教程中很容易產生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而雙向交流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在校園環境中獲得實現。換言之,校園環境能夠幫助課堂之外的教育教學修正,因為一個真實的課堂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師的計劃與設計進行,它有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情境性、突發性。再者,學生是學校教育過程中的主角,如何有效地推動課程計劃的實施,也絕不是教師一味地單方面輸出,學生全盤接收即可實現的,而是根據課堂當下的現實情境彼此互動,相互調整,不斷調適,而達到理想效應。故而,只有互動才能使師生雙方都獲得最大的交流效能,并激發彼此的創造性,這也是“課程創生”(13)課程創生取向(curriculum enactment orientation),針對學校美育而言,即指育人環境的因素。作為課程“創生”,其釋義可以是創造產生,生而成長,這是伴隨著新課程改革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新型課程觀。在這一課程觀中,教師不只是課程知識的傳授者,同時還是課程的建構者、闡釋者,甚至是創造者,而成為課程的“創生者”。正因為如此,教師面臨許多課程創生的問題。教師在課程創生中扮演的角色,即如何圍繞課程創生展開一系列教研工作?!罢n程創生取向”概念,最早由美國教育學者辛德爾(Snyderl)、波林(Bolin.F)和扎姆沃特(Zuma)等人提出,強調課程創生的實施取向,是教師和學生聯合創造的一種教育經驗,尤其是在課程實施上具有教育情境中的創生教育的過程。教師與學生共同分享在課程實施中進行的再創造,不必拘泥于課程規定的課程目標、任務、方案等,而是根據教學需要對課程進行主動建構與實施等。事實上,“課程創生”對于每一位教師而言都是一項相當復雜的教學實踐活動。美育課程選擇適合創生取向的課程觀非常必要,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以各種課程資源為參照,和學生一起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形成共同參與,從藝術和審美角度指導學生完成課程教學,這是美育與藝術課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項嘗試。取向的一種嘗試。有研究者歸納總結:這類課程有別于“按圖索驥”照本宣科的教育教學方式,而突出“教師與學生聯合創造的教育經驗,課程實施本質是在具體教育情境中創生新的教育經驗的過程”,(14)鐘啟泉,張華:《課程與教學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第274-280頁,轉引自:黃偉,謝利民:《教學機智:跳蕩在教學情境中的燧火》,載《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第1期。進而顯示出鮮明的課程創生取向的價值。誠如,教育學家鐘啟泉以生動比喻來解釋此類課程之于創生過程的重要性:“教師的知識創生主要是在學?,F場中通過復雜的教學實踐問題的解決來實現的。正如醫生律師從病例和判例的案例中得到學習一樣,教師也必須借助課程與教學、教育活動、學生的學習,從案例中學習?!盵5]
據此,美育課程問題便被呈現出來,即我們倡導美育的重要性,其實也正是突出“全人教育”理念在學校教育中的主體地位,而美育課程正是落實這樣的主體地位的重要性,試想一個沒有課程的教育教學,其目標何以堪任!這就是美育在當下學校教育中仍然落此短板的緣由。況且,美育課程實施久拖不決,從不同的側面也反映出美育工作在推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自然,在倡導學校美育過程中,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美育不等于藝術教育,而應該成為一種以審美能力為基礎,展現出個人綜合質素,并且關聯著精神世界豐富性的教養培育,此等言論可以說是一點問題都沒有。長期以來有一種觀點,認為“美育”并不是一門具體的課程,而是教育中一項基本的“育人”目標,使所有受教育者都能獲得審美以及提升個人素養。當然,我們也可以把“美育”看作是一個范圍更加廣闊的學科架構,這其中有融合德智體等其他學科的契機,也有學校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相互合作的發展趨勢,甚至包含著科研和社會發展實踐彼此影響的可能性。由之,可以看作是審美的開放教育,以形成全社會關注,并對學校美育工作起到促進的作用。然而,這樣的說法,聽上去很有道理,卻經不起深入推敲,其根本問題就在于抽掉了一項教育的根本——沒有課程的組織形式,如何真正實施?也就是說,美育失去了一個關鍵的教育抓手。
綜上所述,學校是開展美育工作的重要場所,沒有課程的美育如何實施?這樣的設問并不奇怪,畢竟學校教育要通過課程來完成其教育的根本目標,更需要有實施的途徑,即通過學科教學,或輔助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美育。誠如,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發表的署名文章指出:“發揮教育教學在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下大力氣改進美育教育教學工作,將其作為推動學校美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環節。堅持以培根鑄魂、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核心,以強化美育育人實效為導向,以大中小幼美育相互銜接為重點,將美育貫穿到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各方面,實現以美育德,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边@是導向性的要求,可以看作是對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以美育德”的生動闡釋。文章進一步論述道:“科學定位各級各類美育課程目標和內容,既開設好音樂、美術、書法、戲劇、戲曲、舞蹈、影視等各類美育藝術課程,又注重充分挖掘不同課程所蘊涵的美育價值,更廣泛、更深層實現美育的教化作用。抓住‘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契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創新學校美育教學方式,加強美育網絡資源和平臺建設,擴大優質美育資源的覆蓋面。”關于美育課程實施方略或推進計劃,文章給出的參考建議是:“以特色工作和品牌提升學校美育活動的影響力和感染力。統籌組織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全國大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高雅藝術進校園等品牌項目和活動,充分發揮這些項目和活動的輻射帶動功能,使其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觀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厚植民族精神的生動載體。同時,在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把握學生個性特點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創造具有區域特征、校園特色和學生特點的美育活動形式??梢赃\用戲曲、書法、篆刻以及傳統手工技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載體,形成本地本校的美育特色,構建豐富多彩的美育格局?!盵6]一個時期以來,探討學校美育工作的各類文章集中面世,這是一件特別重要的好事,為打開認識問題的思路提供了積極而有效的途徑,值得深入研習,從中獲得可資參考、參證和參議的合理化建議。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15)1990年費孝通先生在80壽辰聚會上講述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轉引自馬憲泉:《破解全民焦慮的“五和”智慧》,見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3/0329/c112851-20962541-2.html。,在學校課程理念下推動的美育工作,其實施的主要途徑自然是依據美育的內涵建構起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美育課程目標,進而合理地規劃并以多維度的視角來開發美育課程,行之有效地推進學校美育工作,以此改變長期以來學校美育停留在學校教育教學的邊緣位置的狀況,讓其回歸到美育工作應有的位置上來。
有關這方面的教育宗旨,其實早在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就已明確,其中強調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盵7]然而,這樣的科學教育理念,要讓教育界、藝術學界乃至社會各界取得共識仍然需要有一個接受與認識的過程,需要從美育的根本特性上先解決認知問題,再提升認識。這就需要美育工作者以及更大范圍的教育工作者“要有做好美育工作的教育定力,敢于和善于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不被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觀念流俗所左右”[8]。由之,筆者以為在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進程中,可以考慮針對美育課程實施提出有所作為的教改嘗試。也就是說,以藝術學理論學科為基點,突出其“綜合性”“跨界性”和“通識性”的理論與實踐融合教學的特點,來建構學校美育課程。進而形成美育課程多樣性的相互銜接、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互結合、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促進、學校美育和社會乃至家庭美育相互聯系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育課程結構體系。這是推動美育課程實施,使之成為推進學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更是我們探索美育工作,做好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特色思路。當然,也可以理解為是藝術學理論學科應當予以重視并開發的新的學科發展方向,以及教育教學“課程創生”的科目。若從長遠學科規劃目標來講,這也應該是為“美育學”學科所作的奠基性工作嘗試。
進而言之,以課程實施美育這項提議或方略是合理的,其理由是美育工作的實施在學校教育中仍以課程為主體是比較適合的。因為在學校環境中開展美育,抑或是審美教育都與課程建設有著直接的關系,是以課程形式,遵循相應的課程標準來培養人的情感和素質。一般說來,學校課程可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究竟屬于哪一類課程,不能一概而論,需要實事求是,依據學校層級、性質,特別是各級各類學校培養對象的特殊性而定。相對來說,落實到課程實施則是跟進步驟,按照新時代教育的要求,學校美育則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融入新文科理念重塑教育教學新思維,以此實施美育課程的建設,即體現“新導向”“新融合”“新課標”及聯系學生實際,架構出涵蓋知識、方法及情感的三維立體教育目標系統。這不僅是課程本身的問題,還體現出學校依據自身教育教學屬性、特色和條件,以優勢資源進行校本課程開發之意圖。換言之,以時代審美觀念為依據,以時代審美導向為指針,以時代審美對象為選擇,以時代情感為基點,強化新時代美育以培育人的全面素質,提升人的審美氣質為其主旨,不斷深化和落實到美育課程教學之中。況且,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美育也有著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形成保證。正因為“審美的培養和情感的陶養,可以使人以審美的態度對待社會和生活,以情感升華道德操守和行為,以藝術想象拓展心智和創新思維”[9],這就要求美育工作不能脫離實際,盡量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例如,在中小學校美育課程內容設計上,就離不開藝術教育的大背景(包括文學、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和電影等),應該組織學生觀摩和欣賞藝術美,引導學生體驗社會生活的豐富美,以至帶領學生參與各種藝術創作活動,體驗藝術的活躍性、豐富性及內涵性。誠如美國現代教育學家杜威在其經驗自然主義美學理論代表作《藝術即體驗》(ArtasExperience)中所討論的審美教育思想,以“活的生物”為基礎建立一元論的美學體系,力圖恢復藝術與非藝術間的連續性,以及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間的連續性,最終試圖建立一種美的藝術與實用技術與藝術間的連續性。杜威真誠地希望藝術應為所有人接受,藝術的審美教育要建立一種回到日常生活的藝術理論。(16)轉述自[美]杜威《藝術即體驗:我要讓藝術從文明的美容院變成文明本身》第一章“活的生物”相關內容,程穎譯,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年。以此,激發學生藝術實踐的才能和興趣,尤其是發現、培育和發展學生的藝術才能,這些都與美育課程教學不可分割。而在高校設置美育課程則有更多方面的因素需要考慮。諸如,是通識性美育課程還是研究性美育課程,二者有著不同的講究,不僅涉及課程內容的設計,還涉及師資層次及團隊以及課程結構等綜合因素。
當然,我們也應當承認,既然美育不是純粹的藝術教育課程科目,而有著審美體驗的情感教育諸多跨界域學識,需要將“美的哲學”與各學科互相滲透融合成一個課程目標和教學體系,這項課程計劃應該說以藝術學理論學科為基礎開發,有其有利的條件:一方面藝術學理論學科已經具備史論評基礎理論的扎根奠定,并且在交叉理論與應用理論上開枝散葉,拓展得非常之快;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是藝術學理論學科強化的跨門類和跨學科的意識已成為學界的共識,且學科既有人員的學識及學術背景構成,都具備大文科及藝科的廣泛性,以此拓展美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其有利因素。綜上所言,學校美育課程的開發主旨,即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認知,做到與美育之中融合更多的藝術素質的養成教育,這是極為重要的課程宗旨。寓美育于教學引導之中,重點在于體現對審美綜合能力的提升,概括來說應予三方面的考慮:一是構建美育交流互通的平臺,以審美與藝術教育為主要問題導向,通過跨學科教學交流,以及相關研究項目,尤其是課程設計為等主線,整合美育課程需要的多學科資源;二是優化與提升美育課程教學與課程管理方法,注重實效,明晰美育是滲透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具有豐厚的記憶深度,這是美育感受力之所在,故而由具體向多面體轉變,擴大美育課程教學的自主性和靈活性;三是認識美育課程的定位,基礎在于藝術哲學,而對其施行教育則離不開藝術學所屬各門類的廣泛藝術領域,以及文學、文藝學、歷史學、社會學,乃至當今的技術科學等,因此將美育課程列到文科大類之中,以體現開放、創新和包容,這樣對其課程評價及人才培養的機制創新,深化改革將帶來便利。如此可言,依照藝術學理論學科為基礎來增設美育通識類課程,既有條件,又有必要。如藝術學理論學科在課程結構的序列中有上位課程,如藝術哲學(或美學)、藝術原理和藝術史論與藝術批評等“元”理論性課程;中位課程列有各個藝術門類的專門化史論研究專題,以及為豐富的藝術實踐作支撐的交叉理論課程和技藝性實踐類課程;下位課程列有極其龐大的藝術學應用理論拓展類課程,如藝術管理、藝術文化與創意產業、藝術考古與非遺保護,以及藝術鑒賞、藝術市場和藝術經濟等應用性課程。這些領域的相互融通,一方面可以是構成美育課程的堅實基礎;另一方面也對改進美育工作,促進藝術教育由技能技藝型為主轉而發展成為具有審美感知力的教育教學新定位和新目標有重要作用。借此而論,提議美育通識類課程的建構與建設非常必要。
與之相應,借鑒國外通識教育主張與方略來認識美育課程的設計又有極其契合的針對性。有學者認為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譯‘普通教育’、‘一般教育’)在19 世紀以前一般指中小學教育的總稱?!?9世紀以前的美國學院課程幾乎全部都是規定必修的,所有學生學習的課程基本相同”。[10]而通識教育之于整體教育而言,突出特點就在于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融合貫穿,這種教育思想強調人的全面與均衡發展,并主張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逐步熏陶,塑造其思想觀念,繼而影響其行為方式而形成一定的社會審美規約,這是基于對人與社會本質的認識而提出的,是一種非專業性、非功利性的基本認知。相應說來,這類課程設計有一項基本原則,就是“通識為本,專識為末”,它突出了教育教學的廣泛性和適用性。事實上,美育本身包括的范圍就非常廣泛,如審美形態、美感認知和審美情操等教育。設想美育通識類課程所涉及的領域,如詩詞、小說、繪畫、雕塑、書法、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等文學與藝術門類的實踐活動,可謂比比皆是。此外,鑒賞性的科目還有許多。目前,在普通高校開設的類似課程有:文學鑒賞與創作、電視電影賞析、當代美學思潮等,且多以公共選修課的形式出現,吸引有興趣的同學學習與研究。而針對美育通識類課程的探討,不僅應該研究其設置的問題,還應將其列為校本課程體系結構當中,成為整個人文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來加以研究。尤其是在普通高校中開設相關美育課程,這能夠促進“全人教育”的發展,因為美育基本目標就是對于健康人格的培養以及審美情操的陶冶。當下,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美育課程越來越受到各階段、各類型教育組織的關注,為此,應該將審美滲透至美育通識課程的設計理念當中,使其更好地為塑造學生人格、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促進社會全面和諧發展服務。
質言之,從教育科學構建美育體系進程來看,提及美育課程的說法,應該是有道理的,因為沒有課程的美育是空談。設立一個完整的新美育工作系統,前提就是要明確課程的科學定位,根據實際的教學目標,探討可能性的組織實施,以及具體的教學活動,這些都離不開實施的抓手——美育課程。那么,如何形成真正有效的抓手呢?顯然,過往帶有局限性的認識,只是將音樂、美術、戲劇、電影與舞蹈等藝術課程作為主體,裝進建設美育課程體系的“大筐子”中,顯然是不合適的,不僅破解了學校既有的藝術課程體系,而且對于推動美育也是加劇了其局限性。所以說,以綜合藝術的情感提升與“藝術哲學”知識的灌輸,加之對藝術體驗的認知是必要的條件選擇??傊?,具有一攬子解決學校美育沒有“著落”、可有可無的窘境,應該是我們思考問題的出發點。
同樣,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與此前教育部制訂印發的文件都是關于藝術教育方面的,區別于此次是關于美育工作的文件。對此,有關負責人進行了解釋,認為:“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夠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對于立德樹人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但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則是:“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最主要的內容和最基本的途徑,要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標,要提高學生審美與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僅靠藝術教育還不夠……”(17)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實施《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答記者問,其中有回答道: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要求,這是黨的文件第一次對美育作出重要部署?!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加強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見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509/t20150924_210328.html。事實上,無論是美學、美育,還是藝術教育,其實都涵蓋大的教育與藝術哲學的問題,更屬于公民精神世界的塑造范疇,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弘揚的關鍵。我們應該重視、把握好這些資源,真正發掘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藝術精神財富,善用基于民族共鳴的藝術倫理以及文化藝術智慧,這樣才能在新時代中繼承和發揚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藝術的內涵之美,對于美育工作的開展也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6月教育部辦公廳頒布的《關于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已經明確推動美育教育的課程實施方案。《通知》指導思想明確“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培養學生強健體魄和審美人文素養為核心,充分發揮高校人才資源優勢,為中小學體育美育均衡發展提供優質教育資源,引導高校師生強化服務社會意識,提升服務社會能力,以公益之心哺人育人”。針對課程實施提出的具體意見是“堅持特色發展。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加強分類指導,依托高校和中小學校自身資源優勢,鼓勵內涵發展,因地因校制宜,打造特色體育美育課程和實踐品牌,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新局面”[11]。
我們欣喜地看到,教育改革培養目標的調整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已經出現在新一輪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中。這給學生們提供了更豐富的學習方式、更新的課程內容,直接關聯著學生經驗多樣化的發展。況且,特別強調“藝術、人文、科技”于一體的創新教育理論,如今已漸漸成為大家的共識。盡管還沒有系統性的美育教材或是專門的課程設置,但美育課程設想表現出的學科綜合性,以及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影響力都值得關注,這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更是把守著素質教育陣地的門戶。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了,對生活、工作和對社會、人、事、物的看法自然也會發生轉變,這其中必然包含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促進作用,所以說,提升學生的美育,其課程教育是特別需要重視的一件大事。
如今,無論是從認識觀念還是推動實施諸方面來看,美育工作可以說是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尤其是美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這表明開展美育工作由多方面的通力合作非常必要,而堅守學校美育的主陣地,依然是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之拓展藝術學理論學科在美育實施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正是藝術教育作為“輔德、啟智、怡情”價值的集中體現。比如,中國美術學院一直強調以“讀書養心、勞作上手”,“像哲人一樣思考,如匠人般勞作”的理念和精神,引導學生立定志向、明確發展規劃,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做美育工作的踐行者。特別強化將藝術創作和藝術實踐融入美育工作當中,讓藝術知識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能力,闡明這是藝術院校責無旁貸的時代擔當。[12]又如,山東濰坊高新雙語學校提出“全天生活皆教育”的理念,樹立起人人、時時、處處、事事皆美育的“大美育”觀,構建起更加人性化、廣普性的美育一體化課程體系,以“一縱四橫”為主要課程呈現形式,縱向以學生身心發展為基準,目標指向對美的發現到藝術創作等一系列實踐活動,橫向創設音樂美育課程、藝術美育課程、學科美育課程、生活美育課程四位一體的課程板塊。(18)專題報道:《“樂化”育人——濰坊高新雙語學?!懊烙惑w化”研究與實踐紀實》,http://www.360doc.cn/article/179462_742800238.html。這兩例將美育定位于建構“美的認知”,培育“審美意識”,以藝術課程與各科課程相互滲透融合,形成縫合性美育課程的舉措,乃是強化學校美育的主體地位,值得關注和肯定。由之可言,實現學校美育工作的普及與提升,乃是整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教育追求“真、善、美”,培養學生感受美、創造美的重要途徑。為此,學校美育的育人工作尤顯重要,讓學生于美育中養成身心和諧;讓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比翼齊飛;讓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萌芽發育,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實事求是地說,美育工作如若沒有藝術教育做必要的支撐,就不可能有整個美育事業獲得快速發展,也不可能有整個民族或國民審美素質的提高。當然,讓美育生根發芽、落地開花,仍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而要真正實現美育工作的上臺階,還需要解決“抓手”的問題。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19)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對于美育工作提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币娦氯A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10/c_1123406247.htm。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讓我們認識到,做好學校美育工作,是事關怎樣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的大事,更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使命。我們要以此為方向,“繼續探索建立更完備的學校美育評價制度、美育質量監測和督導制度,真正把學校美育工作開展情況,如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發展情況,作為考核學校、考核教育、考核地方政府工作績效的一個重要指標,為學校做好美育工作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更好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20)《中國教育報》記者鐘焦平在《學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重要工作》(《中國教育報》2019年4月20日第1版)報道中寫道:教育部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美育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為學校美育政策體系構建了“四梁八柱”,積極推進學校美育工作再上新臺階。近日舉行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提出,學校美育不僅要求從配齊、配強師資上做起,還要在改革學校教育評價體系、藝術場館建設等方面有大的突破,同時把學生審美的發展情況作為考核學校的重要指標。并特別強調,做好學校美育工作,對于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意義重大。。
的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而美育作為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指向,更是對黨的教育方針的貫徹和落實。從這層意義上說,猶如席勒提出的通過美育來培養理想、完美、協調發展的人,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等也充分意識到美育的重要并大力提倡和踐行美育,所有這一切都是我們做好學校美育工作,提升美育教學質量的應有之責。本文就此提出,以課程實施美育的諸種構想,圍繞美育課程問題展開探討。相應來說,藝術學理論學科對于美育而言,是以美育和藝術教育乃至多學科教育的融合發展,拓展了學校美育工作的途徑,為美育課程的開發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視域。歸納而言,推進學校美育課程的實施,是增強課程服務于教育,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學生的意識。尤其是遵循美育工作的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21)轉引自陳寶生:《營造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社會環境》,載《光明日報》2019年5月7日。,更是促進學校美育工作邁上新臺階,培養和造就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