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都市圈建設成了全國各地經濟發展的熱搜詞。繼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之后,中西部地區的鄭州、南昌等城市也紛紛加入到都市圈規劃建設的行列中來。
我國政府從2014年開始正式明確打造通勤高效、一體發展的都市圈。新華社于當年3月16日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中提到,特大城市要推進中心城區功能向1小時交通圈地區擴散,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體發展的都市圈。
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和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于今年年初發布的《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2018》,對都市圈的概念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都市圈是以一個或多個中心城市為核心,通過發達的交通系統吸引和輻射周邊城市和區域,是大型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才會出現的空間現象。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都市圈是從城市集群角度做出的細化布局,所以它可以形成優勢互補和產業集群。
“比如粵港澳大灣區,這個城市集群有著非常好的制造業、完整的科技研發產業鏈,會形成資源共享,也能夠形成相互輻射、優勢互補的效應。”董登新進一步表示,單個城市如果不能形成周邊的輻射效應、沒有城市集群的格局,往往比較吃虧,比如在研發成本、產業配套、人才資源等方面。所以在我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城市發展是依托于城市集群來布局,這樣更有發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