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長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現代農業主要特征是廣泛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由自然經濟變為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成為商品化、社會化的農業。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小規模且高度分散的經營方式必然要被適度規模經營所替代,而適度規模經營的前提是土地的流轉和適度集中。土地的流轉和集中要以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為前提。這兩個前提,解決了土地制度中最關鍵的農民權益問題,有利于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的進程。本研究基于吉林省實際情況,對吉林省發展現代農業的方式和路徑進行了謀劃,對于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的若干關鍵問題進行了分析。本研究的結論對于吉林省進一步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圖1 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比較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土地使用權的集中。基于一些復雜因素,農村土地流轉必須選取漸進式的制度變遷方式。吉林省遵循土地流轉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制度變遷漸進性的規律,鼓勵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權,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2017 年全省實現流轉的農地有41.2 萬公頃,占全部農地的7.4%。近幾年來一些地方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經驗:在產糧大縣榆樹市探索的以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的“合同托管”,從種到收一包到底的經營方式,比較受農民的歡迎;延邊地區率先發展家庭農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梨樹縣以高產技術推廣為引導的農業專業合作社也在積極推進。這些方式能夠實現“農業成本降低,第一產業收益提升,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減少,二、三產業收益提升”的良好效果。
從組織基礎來看,吉林省發展現代農業的現代農業建設初見成效。截止至2019 年吉林省較為知名的現代農業示范帶動產業園、基地有:迎新產業園、石人綠色生態示范園、陶家高新技術設施農業綜合示范園、恒昌農業產業園、吉林吉農高新種業基地、種子銷售一條街、玉米深加工產業園、高金食品園、稻田養蟹示范基地、生物防治基地、農業測土施肥科技示范基地、響水新區設施農業示范基地、高效玉米示范基地、富硒綠色水稻示范基地、海南育種實驗示范基地共15 個。
目前,影響吉林省土地流轉和集約經營的問題是三個方面的不足,一是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動力需求越來越成為關鍵,呈現出機械、資金和人力不足的問題;二是隨著規模經營的擴展,各種形式的規模經營主體,在數量上、水平上都呈現出不足的問題;三是與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相關的支撐、服務體系也呈現出不足的問題。這也是現階段必須認真研究和超前解決的重要問題。
未來,吉林省將多渠道增加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采取財政投入、金融支持、社會融資等措施,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力度,提高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從國家層面看,一是建議設立專項發展基金,對糧食產業發展給予重點扶持;二是加大農業增量投資,主要對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土地整理、農業機械化、農業技術研發等方面,繼續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傾斜;三是進一步總結和完善財政補貼制度,擴大補貼覆蓋范圍,不斷改進補貼方法,進一步歸并補貼項目,探索按照耕地面積、商品量等給予綜合性補貼的措施,提高補貼標準,簡化補貼發放程序,提高補貼效率。從地方層面看,吉林省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要突出重點、加強管理,有效利用有限財政支農資金。在規模上,切實保證財政對農業投入的總量逐年增加,財政支持“三農”的支出占當年財政支出的比重不降低;在投向上,突出重點,包括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研與科技推廣、環保型生態農業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農村信息網絡服務體系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及市場體系建設等等
第一,發展訂單農業,提高玉米訂單履約率,加快優質玉米基地建設,積極發展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的訂單生產。建立綠色無公害蔬菜、油料等農產品基地,壯大高品質綠色畜牧產業,建設一批冷藏保鮮、檢疫檢測、蔬菜加工、連鎖配送等流動服務設施。發展現代中藥產業,以發展現代中藥制造業為龍頭,采用中藥材GAP 種植標準,培育區域性大宗綠色中藥材種植基地。
第二,依托龍頭企業,帶動農民致富。為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對農民科技創業的帶動作用,積極引導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協會+農戶”的模式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通過舉辦技術培訓、技術咨詢、基地觀摩等方式,提高科技管理與農民業務能力。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集成整合科研院校專業項目的研發能力,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科研成果展示平臺、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平臺,構建完善現代農業、科研院校、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科技特派員等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模式,積極參與全國農業科技現代農業聯盟建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全鏈條的科技支撐和技術保障。形成產業鏈條,實現企業與農民互利共贏。
第三,以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的管理活力和經濟效益為目標,加強組織領導,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確保現代農業建設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積極優化現代農業發展工作環境,設立專利、技術轉移、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引進基金,建立后補助機制,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專利技術及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培育創新主體,完善現代農業發展的技術孵化和轉化體系建設,圍繞現代農業發展主導產業開展科技創新,加大科技創新型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為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提供技術支撐。加強科技服務,激勵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建設好現代農業發展特色產業示范基地,積極發揮現代農業發展科技農業、文化農業、特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等優勢,拓展現代農業發展功能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