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陽
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學校,是教育聯盟辦學的根本宗旨。浙江省義烏市各教育聯盟以優質學校為牽頭學校,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實施城鄉聯動協作發展,形成以牽頭學校為核心,城區城郊學校為內圈,鎮街中心學校為基地,農村學校為延伸的“四圈輻射、扇形覆蓋”教育協作發展新格局。
義烏市繡湖小學教育聯盟(以下簡稱“教育聯盟”)由34 個學校(校區)組成,包括公辦、公建民營、民辦等多種辦學體制,其中有四所集團校(三種辦學體制)。聯盟學校間實現“四同三共享”,即“共同教研、共同科研、共同培訓、共同發展,共享前沿信息、共享教育資源、共享發展成果”,實施城鄉聯動協作發展,逐步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差異競爭、共生共長”的格局。
教育聯盟厘清“聯盟”與“成員校”之間的關系,做好從“一所學校”到“一群學?!钡墓芾硭季S轉型,構建了一“會”三“組”的聯盟組織架構。
一“會”是指聯盟校長聯席會議。牽頭學校校長任聯盟校長聯席會議主席,鎮街中心校校長任副主席,定期召開例會,對聯盟發展的重大事項或區域內的難點問題、重點事項進行深度討論,形成基本原則和操作框架,共享教育智慧,提升管理水平,引領教育聯盟的協同發展。聯盟校在學校管理、隊伍建設、教育科研、學生活動、學校文化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共贏。
三“組”是指教育聯盟秘書組、學科建設聯動組、教師成長指導組。教育聯盟秘書組由牽頭學校行政副校長(或辦公室主任)任組長,各聯盟成員校分管副校長(或辦公室主任)任組員,在專門的交流群里,溝通與協調聯盟各項事務,及時發布共享資源、組織聯盟活動。學科建設聯動組由牽頭學校教學副校長(或教導處主任)任組長,各聯盟成員校分管副校長(或教導處主任)任組員,擬定例會制度,負責協調溝通各校的學科建設規劃、課程教學進度、教學質量監測和師生考核評價等。教師成長指導組成員由聯盟內特級教師、名師名校長、學科帶頭人、教壇新秀等組成,聯盟內各校共同推薦學科指導組組長和副組長,負責組織聯盟校教師研訓、學科評比等工作。
教育聯盟在協商共建中探索運行方式,以四“化”四“聯”的方式推動發展。四“化”指的是師生交流常態化、基礎規章一體化、教育資源共享化、文化建設多元化。
一是師生交流常態化。這種方式促進各校師資均衡配置,鼓勵各校培育特色學科,形成優質教師團隊。學校積極發揮聯盟各校學科教師的優勢,選配學科骨干教師與專長教師到聯盟校參加全職或兼職工作,每學年都有數十位教師在聯盟校間流動。上百名青年教師與學科帶頭人、教壇新秀等教育教學骨干結成師徒,師徒間亦師亦徒亦友,利用QQ、微信、課堂教學等平臺進行交流互助,共同提高。聯盟學校開展城鄉學生“手拉手”、家庭結對等學生交流活動,促進城鄉學生相互了解、共同進步。
二是基礎規章一體化。教育聯盟內加強協同交流,做到常規制度、基礎管理、教學進度、作息時間、質量檢測等基本同步。教育聯盟制定了統一的教科研活動制度、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制度及教育聯盟質量診斷監控機制。
三是教育資源共享化。聯盟校間全面開放學校教育資源,建立專門的網絡交流平臺,充分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力量,整合牽頭學校和其他學校的優質資源,全面開放、全員共享、相互借鑒,將各項工作安排、規章制度、活動方案與教師的典型教案、課件、反思總結等及時發送到群里,實現區域教育聯盟內師德建設、課堂教學、校本教研、課題研究等資源共享,同時,定期發主題帖,對相關專題及時進行研討并互通資源成果,以此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四是文化建設多元化。教育聯盟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學校文化交流活動,加強區域校園文化建設內涵研究,探索各校文化建設路徑,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差異競爭、共生共長”的格局。尤其是牽頭學校,在辦學思想、管理理念等方面給聯盟內其他學校以引領。聯盟內各校立足地域文化和學校自身的教育資源,培育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打造有豐厚內涵的校園育人環境,針對學校發展的實際,實現錯位發展,形成多元化的學校文化。
四“聯”指的是聯培、聯研、聯評、聯賽。
一是聯培。教育聯盟制訂聯盟內教師培訓計劃,向外“借力”,邀請了各科專家到聯盟校進行指導,對內“搭臺”,建立了眾多學科工作室,充分利用骨干教師優質資源,積極開展聯盟內各學科教師的培訓活動,快速促進聯盟內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是聯研。教育聯盟充分發揮聯盟內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幫助區域內學校開展教科研活動。牽頭學校以課題共研或項目合作的形式,幫扶區域內其他學校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科研活動,研究學校發展策略,加強聯盟學校教育管理,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質量。
三是聯評。教育聯盟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進行聯評:一種是舉行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美術、音樂、信息技術、體育等學科的課堂教學評比活動;另一種是開展面向各級各類的考核評比推薦活動。
四是聯賽。教育聯盟開展聯合比賽制度,推進藝術節、“三獨”比賽(獨唱、獨奏、獨舞)、運動會、籃球賽、排球賽、中華經典詩文誦讀、現場攝影等各項賽事工作。
教育聯盟不是松散的“協會”,而是緊密的“集團”,是實實在在的發展平臺。其中牽頭學校發揮著引領作用,充分利用這個平臺探究協作策略,使聯盟各校工作互補,實現教育的均衡優質發展。
“互聯網+”時代,教研學習的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網絡將聯盟學校緊緊地凝聚在一起,實現了遠程互動、同步課堂,及時有效地輸送各種有效信息。教育聯盟建有平板教學系統、信息技術教學平臺、博客系統、繡湖論壇等多個互動平臺。教研互動由在錄播教室簡單地錄播資源走向利用同步設備開展異地線上教研。
一是“線上+線下”實現同步互動。比如:根據浙川東西扶貧協作工作要求,義烏市繡湖小學教育集團與四川省汶川縣映秀小學結成教育對口支援單位,學校師生通過開展“燦爛繡小,情系汶川”師生書畫作品義賣捐資活動,將善款資助給映秀小學,用來建設同步課堂,有效打破時空限制,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真正做到教學互聯、教師互動、信息互通。聯盟校內的同步教學、同步教研、同步培訓更成常態。
二是“錄播+直播”實現網上論壇。比如,在一期主題為“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主講者劉老師與聯盟內其他教師分享了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的經驗,劉老師從合作學習的流程說起,將表達、質疑、傾聽等要求落實到位。各聯盟校教師利用各校的錄播系統同步學習。
三是“智慧+平板”實現移動教學。網絡把聯盟內各校的課堂聯結在一起,聯盟學校依托教育云平臺,逐步以學??臻g取代學校門戶網站,推進資源集約化和服務標準化,消除信息孤島。各個學校積極參與省教育技術中心創建的優秀教學空間項目,探索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的有效模式,引領和推動網絡學習空間的規?;?、常態化和深度化應用。
為了切實落實新課程理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育聯盟轉變課堂教學觀念,深入了解課堂參與情況,促進教學研究向著縱深高效推進。聯盟學校定期開展讀書會暨學習理論研討活動,活動中,教師積極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狀態,深度落實教學目標。教育聯盟內多元化的讀書會活動營造了濃郁的書香氛圍,讓教師靜心感受課堂的魅力,真正做到“學書問道,以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