佴中琪
對學生而言,學校和家庭是最重要的兩個環境,缺失任何一方,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涵育個體人性的主要場所,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升華。對家長和教師而言,大家在做的是同一件事——教育,也有共同目標——教育好。既然在做同一件事情,就得擰成一根繩,構建家校共同體。聚成更大的力量,共同為學生的成長而努力!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師這個職業在人們的眼中不再那么高高在上,同時由于家長與教師的觀念不合、理解度不高、聯系不緊密等問題極易造成家校關系的緊張局面。當家庭教育方向與學校的教學目標相左甚至發生矛盾時,“家校共同體”就會面臨障礙甚至分崩離析,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于是,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結合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要求,大膽更新了家校合作理念,視家長為學校的合作伙伴和重要的教育資源,提出建設“合作互動式家校教育共同體”的總體思路,即家庭與學校共同決策、共同尋路、共謀成長。
在這個思路的指引下,學校“家長講壇”“家長開放日”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家長講壇”由每位班主任在本班深入挖掘家長教育資源,每學期從班里邀請4 至5 位家長走進課堂。利用自己的專業或特長,給學生開講座,向學生普及各方面的知識,使家長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參與者和實施者。“家長開放日”讓每位家長都有機會走進校園、走進課堂,直接了解學校的教育教學和管理情況。
家校合作的起點就是讓學生成為最后的受益人。家長們為自己能給孩子上課感到高興,一個個精美的PPT、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與學生的親密互動、播放的圖片視頻能看出他們的用心。學校轉化家長的資源為教育服務,家長在參與學校活動中體現自身的價值。教師們也轉換了身份,從施教者變成了傾聽者。
學校指定行政人員對校長信箱進行查看,對信箱中關于群眾對學校發展的意見進行整理并整改,做讓群眾滿意的教育。如遇到班級事務,會提前與家長進行商議。每學年班級教師調整,如學期中途遇教師病休、女教師生育等特殊情況,學校及時告知家長并與家長共同商議班級工作。
新增家長座談會,教師提前邀請部分家長來校座談,聽取家長對學校發展和學生發展的建議,宣傳學校在端正行風、強化師德教育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以及教育管理學生的系列舉措,交流學生在校、在家的學習生活,促進教師和家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共同完成對孩子施教的任務。每周三下午放學后,教師走出學校,走入學生家庭。了解學生家庭基本狀況和在家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學習情況及表現,聽取家長意見和建議。對生活困難、學習困難、留守兒童、思想及學業上有重大變化、進城務工子女、隨班就讀殘疾學生等六類學生家庭進行重點關注,根據每個學生情況,建立跟蹤回訪制度,使學校與家庭的教育教學信息快速傳遞以達到教師與家長積極互動的目的,實現對學生實施教育以學校為主、以家庭教育為輔的教育戰略。
學校增設護導崗位,加強早晨學生上學安全意識,形成特別護導小組。每天早晨7:25 在校門口維持學生上學交通秩序,管制機動與非機動車輛,禁止家長隨意停車,保持上學高峰道路暢通。護導小組的教師風雨無阻,幫助學生拉車門、背書包,護送學生過馬路、進校園,兩個校區的護導有條不紊。教師們從家長手中接過孩子的一瞬間,就保證了安全。
“家校共同體”需時時更新,步步邁進,更深層次地優化學校教育服務。“家校共同體”的建構使家校關系由學校的“單向作用”轉化為“互動合作”,家長從被動地按照學校要求參加活動,上升到學校組織活動時,比較主動地參與到學校非課堂教學活動中來。為了展開多樣化的“家校共同體”,我們下一步有著這樣的構思。
“家長開放日”的操作要避免單一化,學校要不斷創新載體,拓展渠道。由家長單純地聽課、座談轉變為家校一起合力組織一場活動,家長、學生、教師都參與其中,共同度過愉快的“家校共同體”時光,給學生多樣的實踐體驗。
“家長講壇”形式需多樣,現如今的“家長講壇”大多數都是以講座為主,形式比較單一,為此,學校提倡“家長講壇”由教師與家長、學生共同協商討論,可以多種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實踐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