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艷
面對不斷變化、日益發展與復雜的教育,家校關系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學校和家庭如何密切合作以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并形成教育的最大合力,已然成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和家長不得不關注的重要問題。
3.0 時代的教育圖景已在我們面前徐徐打開,如何更好地開啟家校合作的深耕模式?家校學習共同體的建設成為應然之舉。什么是家校學習共同體呢?中國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單志艷指出,這是一種以學習為邏輯起點,學校和家庭中所有成員發展作為終極目標,以共同愿景、平等尊重、自主合作、共學共享為表現形態的學習型組織。
通過學習這個關鍵,學校和家庭成為同呼吸、共命運的共同體,學校和家庭中的每一個體,即不同身份、不同背景、不同角色的人們聚在一起,相互尊重與支持,懷著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向著共同的目標,在參與、反思、會話、協作、問題解決等形式構建的一個個具有獨特文化氛圍的活動中各自獲得不同成長。
達成共識。往大了說,即要回應教育的本質,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以及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往小處說,即學校的辦學理念、文化建設、課程實施、教學管理能夠被家長接受、認同和理解。為此,學校應主動承擔起學習共同體構建的整體規劃與運作,并及時向家長公開,以增進了解和信任。比如,學校可借助家委會運作實現漣漪式擴展。家校學習共同體的核心是校委會和家委會。家委會由班級家長推選,校委會成員從家委會中產生,猶如漣漪,由內而外一層一層壯大并全覆蓋。學校重大事項的商議與決策要邀請校委會成員以主體的姿態參與其中,然后由他們輻射到每一位家長。
學會共情。共情就是用我的心貼著你的心,就是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正所謂感同身受方能有感而發。當學校和家庭、教師和家長能夠表現出共情時,積極的能量就得以煥發。比如,學校開設教學開放日和家長考察日活動,讓更多的家長走進課堂、走進學校,家長們在考察中感受到了教師的辛勞與奉獻,就會更加尊重教師的勞動,從而發自內心地支持教師的工作,輔助學校的教學活動,還有些家長會對學校的建設與管理提出合理化的寶貴建議。說到底,就是彼此都有了存在感、獲得感乃至幸福感。再如,教師共情力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能否與家長建立積極的關系。不難發現,優秀的班主任總是能把家長團結在自己周圍,他們無一例外都有“我在努力讓孩子朝著更好的自己發展”“我可以為家長解決什么問題”的理念并體現在日常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當這種良好的相互信任的關系建立起來后,家校學習共同體就會健康和諧地發展。
家長進課堂。家長們雖然有一定的社會經驗,但并不一定精通對子女的教育,特別是面對棘手的問題時,常常是不知所措。成長和改變不是一日之功,所以家長的學習應建立在長效機制的基礎之上。學??梢酝ㄟ^系列專題講座的形式讓家長與教育專家面對面交流,不斷地更新教育理念,并就如何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審美教育、健康教育等進行指導與點撥,同時學校還可以利用網絡互動平臺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家長推送一些親子讀物,班級還可以自發組織主題沙龍交流,分享學習的感受,產生多元的思考,激發深層的反思。
家長上講堂。徐州A小學每學期都要請有能力而且熱心的家長根據自己行業的特點或是專長、興趣,錄制供學生學習的微視頻。學校根據情況梳理分類,放在網站上共享,大家隨時隨地可以點擊感興趣的視頻欣賞。有時,學校也會組織專題的微視頻比賽,如以國學經典《弟子規》的學習與踐行為主題,很多家長以家庭為切入點來詮釋,再現自己在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理解與行動。最后學校以微信的形式向家長和公眾推送優秀的作品,收到了很好的社會反響。為加強家長與班級情感的連接,蘇州B 小學開展了家庭伴讀師活動,組織家長就如何陪伴、指導、組織孩子閱讀進行定期交流研討。每次課堂結束,班主任都會將課件及現場的照片等上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念讓家長體會到服務學生、共同成長的價值所在。
好家風伴我成長。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家訓、家規和家教對家風的傳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教的作用至關重要。教育只有得到家庭的滋養,才能讓孩子身心更完整。怎樣讓好家風蔚然成風呢?如徐州C 小學圍繞尋找最美家庭開展傳承優秀家風家訓的評比活動,組織學生講、演、評、議家風家訓,傳播學生身邊的文明家風,讓優秀的家風家訓浸潤學生心田,融入學生生活,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好校風立德樹人。校風是學校文化的內核所在,好校風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成果,彰顯一所學校的價值取向、精神風貌和育人境界,具有強大的凝聚力、約束力、同化力和感染力。好校風引領著學生建構美好的自我,在這個過程中,學校要廣接地氣,將校風與家風的建設融為一體,由家庭的倫理道德演化出學校的倫理道德,教師愛生如子,學生尊敬師長。
家校學習共同體的建設,打開了教師和家長的眼界和格局,在共享理念的引領下,許多家長從最初的“只為自己孩子”慢慢地走向了“為更多孩子”“為班集體”甚至“為學校發展”的理想境地,用行動拼裝出了“小我與大我連接”的美好圖景。
大我匯聚小我。學校這個“大我”不僅由許多班級的“小我”組成,還由成百上千個家庭的“小我”構成。學校若能匯聚這些“小我”的力量,則會成就“大我”,并反推“小我”的成長。如蘇州D 小學基于學校師生及家長的現狀,以成長型思維培養打通課堂教學與課程開發建設之間的連接,教學與管理之間的連接,學校與家庭之間的連接,形成協同育人的文化格局與良好生態。
小我融入大我。隨著學習共同體運作的漸入佳境,家長已經不再被動地接受學校安排,而是會主動請纓,協助學校教師開展各類非課堂教學活動,比如親子聯誼活動。多個家庭在家委會的組織倡議下帶著孩子們走出校園開展社會實踐、研學踏青及社會公益活動等,促使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和親子關系在這個教育現場里呈現和交融,越來越多的家長在聯誼活動中汲取到成長的智慧。此外,有些家長志愿者做起了學校的圖書管理員,有些家長成為護送學生上下學的愛心使者?!靶∥摇迸c“大我”的融合,是共同理想與個人理想的高度契合,也是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