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濟良
2011 年江蘇省教育廳決定啟動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遴選。當時我所在的揚大附中語文、數學、體育等5 個學科組都想申報,在廣泛討論的基礎上,最后我提議:申報建設體育課程基地。
開始大家都不太理解,我的解釋很樸素。體育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健康,健康第一。目前學校體育課程組織形式單一,只是簡單地分男女授課,學生提不起興趣,學校體育物質條件一般,可借機改善辦學條件。
送到省里,經專家組審核材料后,體育課程基地項目獲答辯資格,得分排在全省20 名之前。在答辯環節,專家組對我的答辯總體是肯定的,但在答辯過程中,我跟專家組成員產生了爭辯。專家建議,這個項目應該增加一些人機互動設備,例如學生投籃命中,機器就會發出球進了的回應,以激發學生興趣。對這個建議,當時我就表態不認同。我認為,這太小兒科了,高中階段應該以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為主,不應用以感性刺激為主的方式。其實,這個爭論本質是“課程基地是重物化,還是重化人”。
答辯后,我校的項目得分排在全省第30 至40 名之間,并沒有被確立為首批江蘇省課程基地建設項目,而是叫培育項目。我的態度是不管什么項目,我們都用心建設。
歷經兩年的課程基地打造,學校建成了揚州市中小學首個網球場,建設了封閉式排球場。從高一到高三的體育課程均實施“合班分項”教學,既增強學生體能,又發展體育特長。傳統體育引入校園,建立舞獅、舞龍等社團,24 式太極拳成為校本必修課。
整個項目建設只用了350萬資金,并沒有達到項目規劃所要求的600萬,為此在項目結項驗收時,資金投入不足成為當年沒有被評上省優秀課程基地的重要原因。但是,我始終認為,在課程基地建設評估中,首先應該重視課程內涵建設所產生的辦學效益,不能片面追求投資規模,這樣方能將課程基地建設引到對資金使用精打細算、以少為榮的價值取向上。
揚州中學“基于三個對話的語文課程基地”是2012 年獲批項目。由于建設場地離高三教學樓太近,基礎建設進展十分緩慢,兩年下來進展不大。我到任時將課程基地建設整合到學校整體建設規劃中,以“高標準,重內涵”為原則,用18 個月時間完成全部建設。2018 年,我校的課程基地被評為江蘇省優秀課程基地。經過廣泛討論,課程基地的專用樓有一個很儒雅的名字,叫藏修樓,頗有以文化人的意味。
最讓我感動的還是這樓中的人。揚州中學語文組全體教師在下午第3至第4兩節課,自行組成志愿團隊參與學生圖書借閱與指導,既解決了學校圖書管理人力不足問題,又提升了學生借閱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