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三言兩語就道出父母的良苦用心,作為農村父母,誰都希望自己孩子長大后有出息,希望孩子朝暮之間就可以平步青云。
可是長大的孩子總有自己的想法。6 年前,有一個武漢大學畢業的廣西男孩張朝,便是放棄了自己的法律專業,不顧父母反對,回農村栽果園種柑橘。
據了解,他是2008 年從武漢大學法律系畢業,本有著大好前途,卻一頭扎進電商平臺。不難想象,當時他的父母是多么的生氣,好不容易供他讀完大學,卻不務正業,在網上倒騰。
通過幾年的努力,最好的時候,張朝的店鋪月成交額就能達幾百萬元。可到了2014 年,他突然扭轉方向,下農村流轉土地種起柑橘了。如今6 年過去了,他究竟做得如何?
張朝是一位80 后,出生在廣西桂林柑橘之鄉,父母是農民,除了種田,還有幾畝柑橘,節衣縮食,一家人日子勉強過下去。父母希望兒子努力讀書,將來不要再做農民。
張朝是個聽話的孩子,從小學習都不錯,2004 年高考,他不負眾望考上了武漢大學法律系。
當時,全家人都替他高興。按照職業發展方向,他畢業之后應該是從事與法律有關的工作,在城市里前途似錦。
可是這個貧窮出身的孩子,上了大學之后并不安分,張朝為了減輕家里負擔,從大二起就開始用課余時間創業,開了一間桂林米粉店,生意還不錯。嘗到了甜頭的他,在大三時,又與同學合作開網吧。
不曾想,一開始就不可收拾,2008 年畢業的張朝,都沒有考慮去找法律專業的工作,又瞄上了電商。在2009 年到2014 年,做得最好的時候,他的店鋪月成交額能達數百萬元。
不管如何,他也算是走出了農村,不再用種地了。所以父母還是比較欣慰的。
經過幾年打拼,張朝在武漢終于站穩了腳跟,可是他還是一個愛折騰的人,竟然對小時候的一個夢想念念不忘。他的家鄉廣西盛產柑橘,小時候就常常想,有一天也要擁有自己的果園。
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家人。當時父母是極力反對他,說家里好不容易出一個大學生,怎么又要回到農村。村里鄰居也都不太理解,紛紛惋惜,說:“人家都往外走,你卻放棄城里工作,跑去村里干啥?”
顯然,張朝不聽勸,經過一番考察,2014 年,他決定在武漢江夏試驗種植柑橘。他在山坡鄉光華村,流轉了20 畝地當試驗田,并說服父母,把他們接來武漢,一起實驗新品種。
直到2017 年,他們從5 個品種中,選定了早熟砂糖橘,主要是這個品種種出來的橘子個頭不大,甜度適中,入口即化,而且每年掛果時間長。當年,他就在江夏區山坡鄉光華村流轉了300 多畝土地開始了種植砂糖橘,打造他的果園。
2017 年,張朝風風火火地種下了300 多畝砂糖橘,沒想到在2018年初,橘園就遭遇了低溫凍害,受災面積90%以上,給他和團隊,當頭一棒,都曾想過要放棄了。
不過,這次最終讓張朝下定決心在種植技術和防災害措施上狠下功夫,他請來現代農業(柑橘)產業體系專家、華中農業大學果樹系的教授當顧問。兩類專家一起指導,種出來的果子品質更佳,并且把成熟時提前了兩個月。
經過3 年的發展,張朝的橘園已經擴大到近1000 畝土地,早熟砂糖橘已生長勢頭良好,而且還未到采摘期,今年的果子就已全部被訂購。
可以說,張朝已經實現了他小時候的夢想,但同時他也幫助了許多人,他雇用了20 幾個殘疾工,其中不少是貧困戶;并且他還帶領了許多種植戶一起致富。
如今,張朝的橘園,成為江夏區的農業科技示范點。他還計劃未來5~8 年,種植面積達到10000 畝地,并完善從種植、選果、冷藏到包裝、物流的一整條產業鏈。
張朝還給自己的砂糖橘打造了一個“漢橘”的品牌,他想讓江夏區的柑橘走向全國市場,把它打造成武漢的名片,希望以后只要別人一說到砂糖橘,就能想到武漢的“漢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