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小超
近幾年,各地都加大了對農村電商的扶持力度,農村電商飛速發展成為了必然,那么農村電商應該怎樣做才能取得成功呢?希望通過解析以下農村電商的成功模式案例,讓大家對電商經營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
案例:山東博興
當2013年全國只有20個淘寶村的時候,山東博興縣就有兩個淘寶村,這是耐人尋味的現象,2013年兩個村電商交易4.17億元,一個做草編,一個做土布,博興縣將傳統藝術與實體經營和電子商務銷售平臺對接,讓草柳編、老粗布等特色富民產業插上互聯網翅膀,實現了農民淘寶網上二次創業。
作為全國草柳編工藝品出口基地,博興淘寶村的形成可謂自然長成,不僅貨源充足,而且質量和口碑一直不錯,電商門檻和成本都不高,更是易學和模仿。淘寶村的成功,進一步推動了本縣傳統企業的網上轉型,目前全縣擁有3000多家電商,從業人員超過2萬人,80%的工業企業開展了網上貿易。
啟示:一是傳統外貿的及時轉型;二是要發揮人才的關鍵作用;三是產業園區與線上的結合;四是政府的及時引導與提升。
案例:浙江海寧
海寧是全國有名的皮草城,也一直追隨網絡的步伐推動電商發展,到2012年年底,海寧網商已經超過1萬家,新增就業崗位4萬余個,網絡年銷量突破百億大關。
目前全市從事電子商務相關企業共有1500余家,網商2萬家以上,注冊天貓店鋪780家,占嘉興市天貓店鋪總數的40%以上;上半年,全市實現網絡零售額51.98億元、同比增長11%以上。
海寧電商進程中的問題:1.增長粗放,質量把控不嚴,主體小而散;2.受經濟大形勢影響,銷售總量急劇下滑,庫存積壓嚴重。
啟示:以電商推動轉型升級,一是引進人才,轉換思維;二是對接平臺,整體出擊(穩固國內,加強跨境);三是加強監管,保護品牌;四是園區承載,強化服務(六大園區先后投建);五是管理提升,升級企業(現代企業為主體)。
案例:陜西武功
陜西省武功縣是傳統農業縣,農產品“買難賣難”問題一直困擾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為破解這一難題,武功縣政府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探索“買西北、賣全國”的模式,立足武功,聯動陜西,輻射西北,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武功打造成為陜西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訓地、農村電子商務企業聚集地、農產品物流集散地。
目前,武功縣已經成為陜西省電商示范縣,先后吸引西域美農、趕集網等20多家電商企業進駐發展,300多個網店相繼上線,全縣電商日成交量超萬單,日交易額100多萬元;10余家快遞公司先后落地,農村電商試點在14個村全面啟動,讓電子商務真正走進農村、惠及百姓。
啟示:一套領導機構;兩個協會統籌協調;把握運營中心、物流體系、扶持機制三個關鍵;搭建電商孵化中心、產品檢測中心、數據保障中心、農產品健康指導實驗室四大平臺;免費注冊、免費提供辦公場所、免費提供貨源信息及個體網店免費上傳產品、免費培訓人員、在縣城免費提供wifi等五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