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敏 馮永升 陳 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我國傳統文化的沃土,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是國家、社會、公民遵循的基本價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思想內核和精神動力。但是,對于小學生這樣的年齡層次,相對單一的宣傳教育方式和缺乏鮮活的教育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迫切需要有適應其年齡特征的教育策略。而學科教學的課堂,理所當然地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把小學學科教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開展多學科、多途徑互相融合、互相滲透、互相補充的“互構”學習,科學建構,統籌布局,有計劃、有目的地在學科教學與實踐的多彩畫卷上,調配更均衡、更統一的核心價值觀的底色。同時,學校充分有效地開發各個學科、各個校本特色課程中的教育亮點,為小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點綴更加鮮明的亮色,啟迪心靈,激發情懷,照亮人生。
學校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三進”工作。在進行價值觀文本知識學習時,學生領悟的往往只是核心價值觀的24 個字、12 個范疇,可能并沒有在內心深處激起價值觀認知和認同的沖突,也沒有改變他們原有的行為模式。接下來,學校就從學生的生活出發,結合教學課堂,結合現實生活場景和身邊可感的“故事”,先感知后體悟再升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文本體系”轉變為“認知體系”,再轉變為“認同體系”,最后升華為“信仰體系”,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最終指向。
在語文、道德與法治等學科,學校利用課程中語言文字、傳統文化、歷史地理常識等豐富的德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所謂“文以載道”。語文教師結合小學生的素質能力及興趣點,挖掘適合學生需求的德育資源,如學習歷史名人經歷,傳承古人的勤奮刻苦、自強不息的精神。學習包含勞動人民智慧與歷史文化精華的文學作品和歷史故事,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口語交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交往行為;通過學習寫作,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認識事物的能力。
在數學、科學等學科,學校加強對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形成勇于創新、求真求實的價值取向,為今后的成長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學科教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互構”過程中,教師熟悉了課程和標準,并能深度挖掘課程和標準中所蘊含的“紅色基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的“紅色基因”在很多學科中都有涉及。以“愛國”主題為例,語文、美術、音樂、科學等學科的很多內容都涉及這個范疇。據此,學科課堂將發揮出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學習與研究張力。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將核心價值觀與學生已有經驗建立內在聯系,形成“學研共同體”,幫助學生搭建學習的腳手架,引導學生在自主研究和探索中樹立價值意識,師生共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培養學生“紅色基因”,有效實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踐行。
為了更加全面合理地進行“互構”教育布局,學校對學科新教材進行了“互構點”的存量分析,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元素在各個學科中的存量進行了梳理,便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全面“互構”,有機整合。梳理和找準小學各學科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之間的“互構點”,會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高山流水遇知音”,變得更加通俗易懂,更為喜聞樂見。學生更容易接受,能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學科教學成為有機的整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學校重構了基于兒童立場的小伙伴德育學習課程體系,包括“紅豆莢”“小南獅劇場”等,構建學習伙伴團隊,更好地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豆莢”志愿者課程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校園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具體的服務行動。通過探究、服務、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和奉獻精神?!靶∧溪{劇場”活動課程是一門著眼于立德樹人視野下學生品格培養的體驗式德育課程。課程打破了學科壁壘,成為“學科整合”的一個重要創新。
學校建立發展性評價體系,激勵學生積極參與“互構”學習研究,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效的形成與豐富。在評價體系中,充分體現了多元結合的理念,如評價內容和項目多元,評價標準、評價方法多元,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定性和定量相結合。這樣的評價體系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課程標準執行情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不斷發展和完善自我。
以學科學習和項目實踐相結合為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踐行的感受、對知識的感知、對伙伴的感恩等,都成為評價學生的主體內容。譬如,由教師組織迭代主體閱讀,志愿者課程學習,會對學生的理論知識進行考核;在社區、學校或家庭等場所開展的活動,針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學生自評或者他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