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麗霞
(陽新縣規劃設計院,湖北 黃石 435200 )
城市內部系統的復雜性,決定了城市規劃工作會隨著城市的發展、運行狀況的不斷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完善更新,城市規劃也是一個不間斷完善、改進的復雜過程。而在現階段城市規劃工作開展過程中,生態邊界不均衡、規劃手段滯后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嚴重影響了城市規劃工作的開展,甚至導致城市內部環境規劃建設階段出現了較多的災害性破壞事故。因此,對城市規劃工作進行深入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城市規劃是研究城市合理布局、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探究城市未來發展、規范城市發展的綜合部署作業。其是城市管理的關鍵,也是城市建設、城市運行及一定時期城市發展的前提。在城市規劃工作開展階段,相關人員需要以科學的論證態度、發展的視野,對城市空間結構、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發展情況進行專業決策,以便在為城市片區規劃提供有效指導的同時,規范城市建設及綜合管理標準[1]。
本文以知網收錄的各種學術期刊在2008~2018年發表的全部文獻為統計源。通過搜索“城市規劃”“城市規劃建設”,得到共77 000條結果,篩除不相關文獻,得到65 000條結果[2]。以此為依據,探究了城市規劃工作開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2.2.1 生態規劃不均衡
在以往城市規劃過程中,大多以經濟建設為重點,沒有考慮城市空間形態生態邊界均衡運轉,也沒有考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影響因素。導致在城市規劃建設工作開展階段出現了多種于生態不利的因素,阻礙了城市空間與自然邊界的有效結合。
2.2.2 城市規劃工作手段滯后
在傳統城市規劃調研作業開展過程中,主要采用現狀踏勘的方式,進行紙質資料的收集。整體工作模式較粗放,無法滿足大數據時代城市精細化規劃及科學化空間需求分析的要求。
2.2.3 城市土地規劃利用率低
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城市規劃工作開展的主要目的,但是在現階段城市規劃建設中,土地利用率普遍較低。城市規模擴展仍然以土地使用面積增加及城市外延投入提升為重點,導致整體城市規劃工作陷入了蔓延式發展誤區。進而促使城市內部出現了一大批類似新區、新大學城的閑置土地,具有較大利用價值的土地沒有被有效開發。而土地資源的大量浪費,也影響了城市規劃工作效率[3]。
創造可持續生活區域是我國政府現階段城市化發展議程重要組成模塊。此時,明確以生態為導向的可持續城市區域工作內涵及劃分要點,就成為城市專業規劃人員面臨的重要任務。在這一背景下,城市規劃工作人員首先應主動更新自身知識體系,將專業城市規劃知識與嵌入式、多重性自然演變的生態經濟相結合,進一步豐富情景學習理論。同時依托社會背景,形成一個動態的、不斷更新的城市規劃工作系統[4]。隨后城市專業規劃人員可借鑒法國魯貝市的規劃經驗。利用自身專業能力,發掘城市傳統歷史文化資源。法國魯貝市在自然文化更新的基礎上,通過政治干預與公共參與相結合,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增加了文化規劃,推動了高碳損耗文化基礎設施更新投資。并對貧困群體產生了涓滴效應,提高了貧困群體就業機會,實現了城市規劃與自然經濟發展的雙贏。基于此,城市規劃工作人員可以高碳損耗及落后的文化基地、基礎設施改造為目標,同步開展城市文化復興及地方自然經濟規劃作業,增強城市規劃區域居民生態意識,為城市規劃工作提供一種新的模式。
其次,面對現階段我國城市中私家車保有量直線增長趨勢,為緩解不斷增長的私家車對城市交通及大氣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城市規劃工作人員可在交通要道規劃時,結合相關區域人流量及建筑工業發展趨勢,合理拓展交通道路寬度,調整交通結構體系。同時設置專門的自行車道或電動車道,以便為人們低碳出行提供充足的支持。如河南省鄭州市以“一主三輔”為核心,將自身定位為國際航空運輸亞太中心。以新鄭國際機場為主體,以萬灘機場、登封機場、上街區為輔,實現了軌道與城際對接,高速路與快速路對接。同時其依據“米字型”發展框架及“十字加半圓”的交通網絡形式,構建了以自身為中心,以城際鐵路為骨干,東南、東北輻射,武漢、西南、北京3小時可達出行圈[5]。在這個基礎上,從生態空間管制視角入手,為整體交通系統配置了不同類型、規模的生態功能保護區,有效解決了城市化進程中交通擁堵及環境污染問題。
最后,針對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城市內部建筑物建設范圍不斷拓展導致的室內外環境惡化問題,城市規劃工作人員可對各社會居住空間內建筑物建設方案進行深度規劃。綜合考慮總人口規模、綜合交通、現代物流、金融經濟、科研教育、文化體育、醫療制造等因素,進行合理規劃。同時依托區域交通條件優越且發展基礎良好的中心產業集聚區域,與外圍周邊城鎮聯動,開展以綠色生態為主題的組團式規劃工作,保證城市空間布局、功能調整的協調性、一致性。如河南省鄭州市以生態為導向,在《鄭州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中將自身定位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國際航空大都市、國家中心城市、中原經濟核心增長區,以一主、三區、四組團(登封、新密、新鄭、鞏義)、26個新市鎮、若干新型農村社區為目標。優化布局、產城互動,以便捷交通為樞紐,以綠色生態為主題,對整體城市框架進行了進一步拓展,明確規劃了禁止建筑建設區域邊界。同時在邊界內劃定了2處濕地、32處森林公園、6處生態林地、15處水源保護地及風景名勝區、4處旅游休閑區,構建了集山、水、林、城、田為一體的生態田園城市,形成了萬頃黃河繞枕過、百里嵩山半入城的大都市格局,為宜居城市組團建設提供了充足的驅動力[6]。
一個成功的城市規劃工作需要在規劃過程中協調一段時間內甚至未來城市各方面發展,保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利用及空間布局作業自然、人工結合需求的充分滿足。因此,在大數據時代,為推動城市規劃工作的科學化、人本化發展,城市規劃工作人員可在調研手段創新的基礎上。從公眾協同參與規劃、可視化表達、城市動態仿真等方面入手,針對城市規劃空間研究、成果表達、方案編制及實施評估各個模塊,進行創新研究。依據研究成果,更深層次地剖析城市規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構建科學的城市規劃數據模型,為城市空間分析合理性及城市空間趨勢預測精準性提升提供依據。
在基于大數據的城市規劃工作開展過程中,城市規劃工作人員首先可依托智能可攜帶式移動設備,開發新型小模塊、精細化城市規劃信息調研系統,為城市資料收集準確、全面性需求的充分滿足提供依據。在新型小模塊、精細化城市規劃信息調研系統運行過程中,城市規劃工作人員可直接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借助平板電腦,或者其他智能可攜帶式電子設備[7],結合GPS定位系統定位功能,調取所需的規劃區域現場設計圖紙數據。并綜合利用視頻、錄音、照片、文字標記的方式,繪制電子化城市規劃信息圖案,以便在短時間內記錄城市規劃空間內土地利用現狀、基本建筑建設信息及地物景觀功能、用途、運行情況。在這個基礎上,城市規劃工作人員可進一步開發智能可攜帶式終端設備運行優勢,創設數據鏈接,促使其與空間數據庫實現全面匹配,為科學的城市規劃方案編制提供充足的數據資源支持;而在城市社會居民活動等信息調研過程中,城市規劃工作人員也可以摒棄以往實地調查的方式,直接通過傳感器、公交刷卡、視頻監控、社交網絡及遙感測繪等渠道,進行數據的全面收集整理。以實現對一定區域內居民時空行為數據信息的決策、挖掘、探究、論證,保證城市空間交通出行量的有效管制。
其次,在大數據時代,城市空間發展過程逐步取代空間發展結果成為城市規劃的要點。因此,在新的認識視角下,城市規劃工作人員應進一步深入開發社交網絡數據規劃功能。如通過微博、微信數據,從社交網絡視角入手,探究區域內城市網絡格局變化。結合居民互動數據,判別所規劃城市空間發展質量及增長邊界[8]。隨后綜合考慮空間彈性、流動性及建成環境變化因素,推測實體空間功能類型、土地混合使用程度及公共空間利用效率。同時為了解所規劃區域內城市生產、技術、資金等消費要素實際布局變化,可借助點評網站文本信息。結合居民對不同類型城市功能空間、基礎設施服務滿意程度,從積極、消極兩個方面入手,構建城市情緒及建成環境關聯模型。在關聯模型中,對城市空間進行精確核算,以明確后續規劃目標。
最后,為獲得更加真實、客觀、全面的城市規劃信息,城市規劃工作人員可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體系,對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工作模式進行適當更新。即借助電子政務、微信社交平臺或微博社交平臺,構建規劃師、政府、市民三位一體的實時、動態協同規劃體系。鼓勵基層民眾參與城市規劃工作的各個過程,實時收集基層民眾對城市規劃工作實施意見,進一步提高城市規劃工作成果可操作性。同時考慮到現階段我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生態景觀規劃多規融合壁壘,可在大數據平臺上,開發一張圖式的城市空間布局規劃決策支持系統。以打通不同層次空間結構,實現空間管制多情景、多方案的預先估測、模擬。隨后結合大數據空間流分析、規劃成果三維仿真及動態運動狀況展示等功能應用,可以為微觀尺度下城市規劃工作開展提供充足支撐。
針對現階段部分城市過分注重城市建設而忽視土地資源有效利用價值開發的問題,首先,相關政府部門應借鑒西方城市土地產權更新及城市更新政策,對土地利用方面的政策進行適當調整。如在20世紀初期,英國就構建了以公有、私有、社區三方伙伴關系為導向的多目標土地綜合性利用城市制度。在該制度中,英國政府以南威爾士地區為試點城市,在合理預估私人市場投資的基礎上,以多方伙伴關系為導向。以社區參與、社會公平為重點,對該區域土地利用規模、范圍、優勢、缺點進行了系統分析[9]。并在滿足絕大多數土地所有者利益的基礎上,以“大社會”“持續性社區”建設的方式,從少數對土地再開發存在排斥情緒的所有者手中,進行了土地置換。基于此,在我國土地管理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應明確自身主導權力,將土地開發規劃環境更新放在更加廣泛的經濟發展、社會融合背景下,以減少社會分化對弱勢群體的排斥為重點。綜合分析住房與環境、健康與就業、犯罪與教育等因素,制定統一的城市規劃指導規范。即以土地合理利用為核心,注重土地利用系統科學性,不斷改善城市規劃中土地規劃效能,最大程度改善人們生活條件。
其次,從根本上來說,城市規劃中土地規劃受城市發展目標的主導。因此,在土地規劃階段,城市規劃人員應結合本城市發展實際情況。從用地規劃、土地規劃目標、用地布局等視角入手,分析區域土地發展建設中存在的各種優勢、劣勢影響因素,對優勢資源進行適當整合,避免土地規劃盲區[10]。同時以高密度人群聚集區域為重點,合理利用地下空間,保證城市地下、地上空間得到充分應用。
最后,為了城市土地被更好、更長遠地應用開發,城市規劃工作人員應從宏觀入手,以城市土地利用、發展建設現狀為依據,對土地資源進行系統安排。即綜合利用土地儲備、土地流動、土地收購等方式,擴展城市內部土地存量。同時主動爭取自身在土地流動使用方面的管理權力,加速閑置土地流轉。促使其轉換成資金流,為國有土地增值保值提供充足機遇。
綜上所述,城市規劃工作是在一定時期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指導下,結合城市規模、性質及發展方向,恰當利用城市內部土地資源,協調城市區域內各個建設項目、空間布局的方案。因此,針對城市規劃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相關城市規劃工作人員應明確自身工作職責,綜合考慮城市內部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狀況、人文自然條件等因素,合理制定城市整體發展方案。并對城市內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利用、空間布局進行合理安排,保證城市規劃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的同步提升。
[ID:00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