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彥俊,王立新
(蘭州交通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文化遺產保護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項緊迫的任務。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發展方向是以政府制定的法律為基礎,并對非政府組織指定的文化遺產進行自愿的保護、宣傳等,以提高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同時,借鑒國外的保護經驗,建立和完善文化遺產管理體制,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目標。
1.1.1 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
國外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發展方向是非政府組織指定的非盈利性質的民間組織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更加注重文化遺產的非經濟價值,秉承一種公正、客觀、公平的態度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由于國外許多發達國家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較早,尤其是像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的保護相對完備,進而對文化遺產保護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以下是對英國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模式的經驗和歷史分析。
1.1.2 英國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
英國是一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遺存的國家。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較強,各種保護活動的重點與管理的方式略有不同(遺產教育、國家信托、英國遺產會員、公益節日、志愿者、法律法定節日),使得公眾不僅獲得參與城市文化生活的機會,也為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奉獻一份微薄之力。英國最具有代表意義的文化遺產保護組織是成立于1877年“古建筑保護協會”,該組織的重點是保護古代建筑[1],并以開展宣傳活動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因而,發達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是在立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喚起人們的自發保護意識。同時,國家還根據地域特色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不僅有監督管理的權利,而且還將利用法律的武器打擊破壞文化遺產的不法行為。
1.1.3 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啟示——以英國為例
文化遺產保護離不開管理部門的政策指導和制度保障,離不開專家學者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總結,更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公眾的廣泛參與是城市形象內在的精神支柱,可以進一步培育和發展全民文化素質,并在活動中提升城市的形象。
1)英國遺產教育的“青年根基”。青少年為核心開展遺產教育,13-23歲處于思想成長期的英國青少年被鎖定為遺產活動的重點扶持對象,定名為“青年根莖”,讓更多的青少年認識到文化遺產的價值,提高青少年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使兒童有更多的機會親身領略輝煌文化遺產的魅力,主動保護、傳承文明的火種。
2)“我們的歷史我的遺產”——大型遺產教育保護。英國遺產和國家信托是公眾參與程度最高的兩大團體,英國遺產一年有大小活動500項,在整個英國幾乎天天都有歷史故事。“我們的歷史我的遺產”大型保護項目是英國遺產與媒體組織,以叩問每個公民保護遺產、尊重遺產的良知,并為保護我們共同的財富而努力。
1.2.1 國內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融入世界經濟文明發展進程,越來越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2]。2003年,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底,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明確提出加強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它將中國的“文物保護”進程推向了“文化遺產保護”[2]。截至目前,中國已公布2至6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348件,其中35件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共宣布了1028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147個合并項目[3]。
1.2.2 國內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
中國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重要成果[4]。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增強了民族團結凝聚力[5];進一步加強了人們的責任感,喚醒了全社會對保護文化遺產的自覺行為。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了積極作用[6]。因此,借鑒國外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的經驗,將利于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文化遺產的管理不僅關系到群眾的個人利益,而且關系到社會的利益。提及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時,以確保人民群眾可以履行自身所具有的權利,如監督、知情權等。確保遺產信息的透明度和公開性,逐步制定公眾參與文化遺產管理的方法和途徑。為了使群眾能夠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必要完善法律法規,使政府對文化遺產的管理公開透明。
在文化遺產保護的制度下,公眾積極參與充分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必須落到實處,應該建立公眾參與模式和道路管理。比如,遺產地的居民是區域資源的使用者,政府應該保障其所具有的權利,讓居民文化遺產的管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提出相關相關的建議。
教育不僅是加強文化素養的主要手段,也是加強文化傳承意識的有效途徑。長期以來,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薄弱,缺乏認知,主要原因是缺乏文化遺產教育的工作。加強文物保護教育,不僅可以使人們的意識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他們對文化遺產的感情,了解遺產的重要性,而且可以提高人們參與保護工作的效果,進而保護更多的文化遺產。同時,實施遺產教育,可以為文化遺產事業培養大量可用之人,也能夠加強文物保護隊伍,提高科技、知識等水平。
人們積極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從教育單方面入手,也應該保證人們獲得利益的遺產管理,尤其是遺產周邊的居民[7],首先保障居住空間的使用權使其不受限制,其次以實現保持遺產地原有風貌為主要工作目標,最終將發揮它所具有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如今面臨著諸多問題,我們需要加強研究,努力創新。在國家和政府的主導下,利用民間社會組織或個人進行文化遺產的展示、宣傳等保護手段,從而提高群眾對公眾參與保護文化遺產的認知。同時,借鑒國外的經驗和教訓,建立一個完整的文化遺產管理制度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目標。讓我們的文化遺產徹底“活”起來。
[ID:009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