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國草莓第一縣”的遼寧省丹東市圣野漿果專業合作社,創立之初就秉承著“好水果從種植開始”的理念,堅持生產在家、服務在社的經營管理模式。從單一的草莓擴展到藍莓、板栗、黃菇娘、艷紅桃等極具丹東地域特色的各種水果,形成了集種苗、研發、種植、管理、包裝、銷售為一體的現代果業閉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永遠不會過時的話題。”合作社理事長馬廷東說。為了搶占上市時間,合作社專門成立了一支由7人組成的技術研發團隊,并與沈陽農業大學、遼寧草莓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公司合作,從種苗選育、土壤改良、投入品選擇著手,提升栽培管理技術,全方位研發升級產品包裝、產后處理、倉儲物流等各個環節。
努力沒有被辜負,丹東紅顏草莓的上市時間成功提早1個多月,成為全國紅顏草莓最早上市的地區,每斤零售價最高可達100元。
為了提升商品果率,合作社科學制定小漿果果品品質標準、包裝、采后處理和物流配送標準等生產管理標準,合作社成員按照相應標準實行統一管理,統一回收、分級、包裝銷售,并結合大棚內安裝的物聯網設備、溯源監管體系進一步提升成員的種植規范水平。
“我們合作社有一套完整的溫室種植標準體系,采用現代化物聯網模式,設定好草莓在不同生長時期所需要的最佳生長環境。只要將影響環境的環節采用數字化的形式輸入計算機管控系統,計算機就會根據空氣濕度、溫度、光照等環境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調節小漿果所需的最佳環境。”馬廷東娓娓道來。生產過程數字化,大大提升了丹東小漿果商品果的標準化。
合作社還綜合利用網絡技術、射線技術、條碼識別技術,建立起集網站、POS機、短信和電話號碼于一體的多終端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
“2008年,我們的銷售不是很理想,于是我就和理事會成員一起到全國主要的大型批發市場和大中城市調研草莓的銷售情況,最終決定選擇與生鮮連鎖超市直接對接的銷售模式。”回憶往事,馬廷東感慨萬千。
沈陽的地利生鮮連鎖超市第一個月拿出5家門店免費為合作社代銷,作為回報,合作社則把優質的草莓鮮果按成本價供應。短短一周時間,單店的草莓銷量從原來的50公斤激增到500公斤。
合作社積極參加全國各地的農產品展覽會和農交會,探索農超、農企、農校、農社等產銷對接的新思路。合作社的線下銷售渠道也拓展到百果園、果多美等其他生鮮連鎖超市,銷售的產品則從單一的草莓擴大到藍莓、黃菇娘等其他漿果產品。
銷售問題順利解決,品牌的打造便提上日程。為了發展高附加值農產品,合作社注冊了“圣野果源”商標,并從
2013年開始舉辦“圣野果源”杯草莓大賽,搭建了成員、種植戶之間交流、展示的平臺。合作社還積極開拓線上市場,進駐天貓、京東、拼多多等大型電商平臺。
十年的發展,合作社成員從最初的6戶發展到266戶,種植面積超過1.2萬畝,最高日銷售草莓5萬公斤,年銷售額突破1億元。
面對銷售能力持續提升、草莓供不應求的情況,合作社在東港吸納人品好、土地條件好、種植技術優的農戶加入合作社。這樣的舉措極大地激發了周邊草莓種植戶的入社熱情,同時有效解決了合作社貨源不足的問題。
“我們合作社先后招聘了10多名大學生從事生產技術、信息化管理、文案、銷售等工作。”馬廷東介紹,培育和發展人才隊伍是企業保持活力的秘訣,更是帶動廣大成員進一步發展壯大的保障。
與此同時,合作社還積極參與脫貧攻堅事業,帶動了東港、鳳城、寬甸、振安區、振興區及大連莊河地區的貧困戶,從種苗提供、技術指導、管理和銷售服務等方面幫助他們發展草莓種植,助力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