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保平
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金融的支持,農村金融已經成為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保證[1]。近年來我國在農村金融及農村財政支出方面退出了一系列系統的重要政策,推動了農村金融的改革及完善,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催化作用。但是現有農村金融體系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我們注意。
農村不健全的金融體制體現在農村金融機構合作的產權不合理、金融支持的政策范圍有限及農村金融不健全的服務體系三個方面。一方面,因為農村合作金融的載體為農村信用社,在農村經濟的大發展背景下,農村金融的需求加速了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和擴張,也進而將農村信用社的產權制度催化轉變。現今的農村信用社股權包含了集體股、法人股、國家股等,這樣的股權結構不利于其向商業化運行的轉變。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在自身機制的建設方面有很大的滯后性,尤其是在服務方向轉變及基礎機構設置放賣弄尤為明顯。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的改革,生態鏈的完善也遇到很大阻礙。現代的科技發展改變了社會,也促進產業向多元化發展[2]。但是很多農村地區的生活依然傳統而單一,農村金融的服務方式也是繼承了傳統,沒有引入新型的科技發展成果。還有很多農村地區不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更加大了農村金融發展的難度。現在在農村地區開設網點進行金融服務的商業金融機構有很多,但是大多是以每個個體各自開展,沒有形成統一的整體,這使得農村金融發展的政策傳導難度有所加大。
農村金融的風險化解機制發展與城市金融的發展形成鮮明的對比,相對滯后。這主要體現在農村金融的機構投入風險大及信用體系建設不足兩個方面。農業生產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高風險性,生產周期長,市場不夠明確,不容易對市場的變化及時作出相應反應。這使得金融機構在農村的設立有很大的風險性,造成了農村金融機構的不足現狀。另一方面農村的信用體制建設依然薄弱,很多地區不僅缺乏信用的良性引導,甚至違約現象嚴重。政府一味重視招商引資,但是沒有對金融活動中的信用建設投入應有的關注。在發生借貸主體的信用違約行為后,對其的懲戒力度也有待加強,并不能對違約者產生足夠的威懾作用,更無法對其余主體起警示作用。進一步說農村信用建設中收集的信息內容不全面,沒有規范的管理制度也成為農村信用建設的一大阻礙。
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在改革開放中有了巨大變化,但是現在的農村金融依然面臨著福改變不夠廣、供給規模小、服務質量不足的問題[3],主要表現在金融服務供給、農民投資理財滿足度低這兩方面。農村中農民的基本金融需求是存款、結款等,可是現在不平橫的區域差距導致諸多地區現在的基本金融服務也沒有解決,截止2016年底全國仍有很多鄉鎮存在金融機構的空白情況。農民群體整體對投資理財的滿足度低由導致大量農村資金導入了基金及國債等穩定收益的金融渠道,對于證券期貨等多種投資方式沒有關注,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金融的發展。
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服務提供需要著眼于農村農業自身的特點,在未來的發展改革中,應該注重于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制、規范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建立健全農村金融的風險控制及信用體系三個方面進行。
(一)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制時需要強化農村金融的政策導向,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村新型高效產業的支持,促進農業領域的供給側改革,對農業生產中社會效益高的產業進行一定扶持,發揮對產業結構的彌補引導功能,進一步發揮農村金融在產業支持中的引導職能,加大對現代化的農村產業的支持,并產生一定的指引職能,在農村的發展中對資金的導向予以引導[4]。
(二)建立規范的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及組織,遵循農村自身經濟特點及市場經濟規律并建立合法的新興金融機構,遵循“低門檻、嚴監管”的原則,大力促進在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覆蓋發展,結合惠農便民取款點的建設將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形成點、線、面三層次,金融機構、農村金融需求、各個農戶三位一體的農村金融網絡體系[5]。引導規范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市場,對農村的金融借貸市場要逐級改造加強監管,促進其轉為正規合法的借貸體系,繼而促進當地的農村金融建設。
(三)構建農村金融風險分擔機制與補償機制,充分發揮政府推進及市場監管,打通金融機構與農村金融的通道,了解熟悉農村金融的需求,構建農村的多元信用體系,完善農村信貸擔保基金的建設[6]。建立創新型農村抵押標準,解決農村中缺乏抵押導致的融資難問題,以土地流轉抵押為落腳點,推進經營權質押貸款制度的建設,為鄉村金融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金融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