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雷潔
我國國民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質量日益提高,在農村,生活垃圾成指數型增長,垃圾種類也更加豐富,從前的腐爛堆肥等處理方法已經不再合適。長期以來垃圾不分類、不做無害處理、家禽排泄物直接排放導致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美麗鄉村”的建設被強力阻撓。
從2015年《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治理的指導意見》,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到2017年《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再到2018年、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突出了政府對農村垃圾處理的重視,提出“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政府、企業、公眾共治”、“垃圾分類”等重要舉措,并提出了“鄉村振興”、“生態扶貧”、“清潔村莊”的美好暢想。
(一)政府投入資金不夠。長久以來,農村的生活垃圾處理步伐落后于城市,處理方式簡單粗暴,無論是網點搜集還是分類處理都有明顯差距。一是由于農村垃圾分類的基礎設施不足,規劃不合理,定期地維修、更換沒有跟上;二是保潔人員相對缺乏;三是管理機制不夠健全,缺乏長效運行機制;四是忽略了村民的重要性,沒有建立村民參與的相關路徑,影響了他們的積極性。
(二)村民分類意識淡薄。在過去,因為農村生活垃圾多是廚余垃圾,一般可以通過堆肥、傾倒、填埋等方式處理,村民養成了隨意、無固定的粗放型處理垃圾的方式。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塑料、布料、玻璃等成為農村生活垃圾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多年來,一方面由于沒有對村民進行垃圾分類的有力宣傳和引導,另一方面村民對垃圾分類知識也很匱乏,介于村民長期的習慣養成,沒有形成垃圾分類的意識,因此垃圾分類處理一直沒有有效的實施。
(三)村民缺乏紀律意識。在農村,大部分的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小農思想嚴重,而容易接受新觀念年輕人多進城務工,因此長期留在村莊生活的基本是奶奶媽媽輩兒,讓他們改掉保持了幾十年的生活習慣無疑是困難的。在他們眼中,方便自我是最重要的,即使自己分類,別人也未必分類,結果是一樣的;即使自己不分類,也沒有任何影響。因此,一些村民即使有分類意識,也沒有堅持實施的動力,垃圾分類一直沒有在農村推行開來。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取決于一個多因素、多維度環境治理機制的建立,本文基于垃圾二次分類處理流程,提出政府、村民、企業三方共建的垃圾處理模式,如圖2所示:

圖2 多方共建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流程
首先,村民對各家的生活垃圾進行一次分類,分為可回收、干垃圾、濕垃圾和有害垃圾四類,其中可回收垃圾包括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和布料等,當前這部分村民處理較好,都直接或間接賣入廢品回收站。
從村委會領取三色垃圾桶進行干垃圾、濕垃圾、有害垃圾的分類放置,濕垃圾包括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果皮,主要是廚余垃圾,比較容易理解。干垃圾包括磚瓦陶瓷、渣土、衛生間廢紙、紙巾、果殼、塵土、食品袋(盒),有害垃圾包括電池、熒光燈管、燈泡、水銀溫度計、油漆桶、部分家電、過期藥品、過期化妝品,這兩部分對村民來說比較難掌握,但是對垃圾分類、生態保護來說意義重大,可以由村委會、婦女主任、黨員以及志愿者進行宣傳和講解,減少分類錯亂率。
然后由各村各組保潔員搜集各戶垃圾進行二次分類,避免村民因錯分錯放導致環境污染,同時對分類錯誤的進行指導。保潔員根據垃圾的最終處理方式,分為可腐爛、可回收、有毒有害、可燃燒和其他。
接著由在政府招標成功的承包企業負責對垃圾進行分類轉運,并聯合陽光堆肥房建設公司、可回收資源公司、再生利用處理公司、垃圾填埋處理公司、無機垃圾處理設備公司對垃圾做最終的分類處理。
(一)加大資金投入,保證基礎設施。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過程中,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通過財政支出供給三色垃圾桶、雇傭保潔人員、建立陽光堆肥房,采用競招標的形式協同企業加入,并鼓勵非營利組織和個體積極參與。同時,定期分派專業人員對垃圾分類設備進行檢查、維修和供給,保證村民在源頭持續地進行垃圾分類。
(二)加大宣傳教育,提高村民意識。由于習慣養成、知識水平受限等因素影響,村民普遍對垃圾分類的認識不夠,應通過村民樂于接受的方式,倡導環境保護、垃圾分類。為此,可以通過以下五個方面對村民進行垃圾分類的宣傳和指導:一是由村干部聯系的專業人員定期舉辦培訓,二是黨員、非營利性組織志愿者自發的宣傳指導,三是婦女主任通過舉辦文娛活動進行傳達,四是在保潔員二次分類時給村民示范,五是利用互聯網即時通訊例如微信群定期宣傳。
(三)完善法律體系,增加獎懲措施。在德、日、美、韓等發達國家,垃圾分類處理由市政統一運作,具備完善的法律和監管體系。我國可以借鑒他們的做法,把垃圾分類納入法律法規當中,明確村民的處理義務,由政府負責監管。同時,制定“以獎為主,以罰為輔”垃圾分類獎罰制度。介于村民對名譽和金錢的敏感性,一般不會做出違反村莊規范的垃圾處置行為,如果違反則保潔員可以拒絕收集、運輸其垃圾,并向村委會報告,進行罰款處罰,并把罰款金額和用途在微信群里公開。另外,還可以利用罰款等收入設立獎勵基金,獎勵給在垃圾分類中有突出表現的村民。
垃圾分類,是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必要途徑,是精準化管理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農村垃圾分類不理想的原因,政府投入資金不夠、村民分類意識淡薄、村民缺乏紀律意識;其次根據農村生活垃圾二次分類處理的流程,提出了政府主導、村民參與、企業聯合多方共建的垃圾分類處理模式;最后建議從三方面該模式能夠順利實施,加大資金投入、保證基礎設施,加大宣傳教育、提高村民意識,完善法律體系、增加獎懲措施。本文的研究有利于豐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理論,完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體系,并為政府實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提供理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