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淼



摘 要:本文以S304余杭小林至塘棲段改擴建工程道路綠化景觀設計項目為例,闡述道路綠化在城市綠地系統中的重要地位,鄉土特色樹種的運用營造穩定的植物群落;城市文化的恰當融入使得道路景觀更能展現城市精神與地方特色,論述了海綿城市理論、道路綠化動態和綠化配置理念在此項目中的應用。
關鍵詞: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綠化配置
1工程概況
S304余杭小林至塘棲段改擴建工程位于杭州市余杭區。本項目起點順接望梅路高架,與臨平副城“三路一環”快速路及余杭區東西向快速通道無縫銜接,從而將塘棲鎮、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與余杭區其他區域及杭州主城區之間快速溝通,路線全長5.88km。本項目的建設有利于杭州市及余杭區快速路網的完善,拉近沿線與主城區的時空距離,對促進當地經濟、文化和旅游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 項目背景
本項目現狀為地面道路,改建為高架+地面道路的型式,項目高架、地面道路均按《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14)中一級公路兼顧城市道路標準設計,高架設計速度80km/h,地面道路設計速度60km/h。其中高架標準斷面寬25.5m,雙向六車道;地面道路標準斷面寬度39m,雙向六車道。
本項目位于余杭區,東望上海、南接杭州、北連湖州、西靠臨安,區位優勢明顯。余杭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魚米之鄉、文化之邦”的美譽,作為三面拱衛杭州中心城區的重要門戶,因此業主對道路綠化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道路景觀設計應充分考慮沿線建筑、規劃杭州中環及相關規劃, 注重道路本身及兩側城市景觀的設計和創意,達到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味的目的。
3環保、景觀設計理念與總體構思
(1)景觀設計緊緊圍繞建設“智慧、生態、健康”高速公路的總設計理念,以安全、生態、實用、美觀為目標,充分發揮植物在防眩、造景、柔化硬質構造物等方面的功能。全線規劃,對中分帶、上下邊坡以及樞紐互通區等景觀進行全面設計,以動態景觀和靜態景觀結合起來,抓住重點景觀(如中分帶、上下邊坡綠化設計等),突破難點景觀(如樞紐互通區綠化設計等),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達統一,營造“生態美觀、自然”的道路景觀。
(2)環境保護設計應貫穿工程建設各個階段,圍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落實 “四高”方針,走資源節約、生態優美、安全保障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尤其要公路與城市道路的有機銜接,更好發揮交通工程的交通功能、經濟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
(3)做好道路綠化、美化設計,結合道路兩側區塊規劃及發展情況,充分考慮兼顧城市道路需求,堅持可持續發展,最大限度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結合沿線地形、地物等不同情況,種植各種不同類型的灌木、喬木和花卉;疏密適當,高低錯落,形成一定的層次感;色彩豐富,垂直綠化,不同灌木和草本類花卉星星點點,達到四季美麗如春。
(4)發揮路網整體運行效率,有利于地區的開發和發展;因地制宜并適當安置園林小品,小品設計力求在造型、顏色、做法上豐富多彩,使適用性和經濟性達到最佳結合點。周圍的綠地花壇草坪,不僅可以對小品起到延伸和襯托,又可以獨立成一道美麗的風景。
(5)橋梁景觀方面,對高架橋、互通立交橋的上部結構和橋墩方案多方面比較,并充分考慮其對景觀的影響。在經濟跨徑的范圍內,橋梁跨徑適當加大,減少橋墩,使橋下有較大的視覺通透性。在方案設計中,同時滿足誘導視線、減少水土流失、綠化美化環境、豐富道路景觀的要求。結構形式和外觀應與其所處的環境、建筑群相協調,相互輝映,襯托景觀。
4景觀方案設計內容
4.1設計范圍
景觀設計的范圍主要包括高架橋下綠化帶和高架橋綠化設計、道路的分隔帶(含中央分隔帶和機非分隔帶)綠化設計、人行道綠化設計、互通區匝道之間綠化設計。
4.2綠化布置方案
布置形式力求簡潔明快、經濟實用。應從使用者的視覺、心里出發,使道路具有功能、美觀及經濟的一致性。道路景觀造型,道路平面造型與環境協調,植樹。道路立面造型與地面坡度一致,道路橫斷面造型即邊坡綠化,植物配置變化而統一,以一組組、一團團的形式間隔布置,“春、夏、秋、冬”不同季節變換的景觀,呈現出春季百花爭艷,夏季綠蔭濃濃,秋季秋色盡染、丹桂飄香,冬季踏雪尋梅的景象,詳見圖1。
4.3綠化設計方案
4.3.1主干道
綠化設計主要以喬木群與灌木群互印群列為主,形成郁郁蔥蔥、生機盎然的森林廊道。綠化植物種類及布置類型應當與公路自身結構環境相協調,起到“車在路上走,人在畫中行”的效果。中央綠化帶在不同地區將采用不同的植物布置形式,形成如花壇,公園里韻律感的生態綠帶;在立交入口段,布置盛開花卉,形成長短不一的花帶,花團,花海,給人以熱烈的歡迎氣氛,樹形高大優美的銀杏和繁華燦爛的黃山欒樹相搭配,樹下滿鋪紅葉石楠,深秋季節酷似串串燈籠的紅色蒴果與鮮黃色秋葉交相暉映,不同的空間層次對比強烈, 大氣; 在中間生態段,自然式植物組團,與周邊坡地和綠化景區相適應,采用落葉與常綠相搭配,四處散置景石和小品,以及不同類型的雕塑藝術作品,形成四季有景,步移景異;在市區小區段,地形做微坡處理形成 “生態廊道”,修建小游步道和風景小路供市民休閑游玩,野花落葉散落在小徑旁,形成風景優美花溪漫道。
4.3.2兩側綠化景觀帶
道路兩側在種植寬度滿足的前提下,加強沿線綠化的設計,充分體現綠化景觀與道路等級的相匹配、把沿線兩側建設成景觀環境優美、生態功能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綠化風景線。
上邊坡綠化遵循上垂下爬的種植模式,邊溝外側種植常綠開花灌木夾竹桃及爬藤植物,二級平臺位置種植垂掛植物云南黃馨,以盡量彌補道路開挖對景觀造成的損害,詳見圖2,圖3。
4.3.3人行道
為改變行道樹樹種單一的現象,在兩側人行道每隔約40米設置一組長20米、寬1.8米的人行道綠帶,對道路的園路及人行道景觀進行建設時,人行道鋪裝及休閑小徑將采用以透水磚、卵石、青石、花崗石等具有親和力的天然石材鋪裝,除了在中央綠帶中設置標志性景觀小品外,道路兩側景觀帶中還將放置部分小型情景雕塑或景觀石,形成公園式休閑別致景觀,詳見圖4,圖5。
4.3.4樞紐互通區綠化景觀設計
樞紐互通區綠化景觀設計擬以中心組團式和島嶼式兩種栽植模式為主,結合中分帶、房建區、隧道洞門漸變段等綠化場地的用苗情況,設計適當道路用苗的苗圃,既能美化改善環境又可作為道路后期苗木養護的供給處。
4.3.5立交高架綠化
高架綠化采用內嵌式花箱,花箱內苗木采用紅從容和黃從容相隔種植。綠化設計首先要服從道路的交通功能,使立交造型美觀、視認性好、引導視線、保證行車安全。坡面修飾-匝道邊坡修飾成規則、圓滑和接近自然地形形狀。其次,立交綠化,綠化栽植動景觀、靜景觀相結合,大面積草坪為底色,通過花草、樹木、水景、石景、曲橋、亭廊等設計布局,豐富園林景觀內容,詳見圖6,圖7。
4.3.6 房建場地綠化景觀設計
服務區綠化設計最大限度地擴綠、造綠,并盡可能地利用清潔能源。同時因地制宜地減少污染物排放,在節能的前提下,達到高速公路服務區對外界環境的零排放、零污染。通過節能建筑、清潔能源利用、污廢水循環利用、人文景觀設計、生態文明展示等方面,對整個服務區進行綠色生態系統的開發和設計。
停車場采用林蔭式停車,選擇冠幅大的落葉喬木為主,搭配點綴常綠喬木,夏日可為車輛遮陰,冬日又不會遮擋陽光。
收費站等房建區的主要服務對象為工作人員,整體上營造一種綠色大環境,形成濃郁的綠化氣氛。
5綠化植物種類選擇
本次綠化設計盡可能采用項目所在區域杭州地區的植物進行搭配,選用苗木結合周邊實際情況,應用高低不同的植物進行搭配,避免夜間行車燈光相互間干擾。
香樟能吸煙滯塵、涵養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環境,是城市綠化的優良樹種,常用于園林觀賞,廣泛作為道路綠化樹種。
銀杏高大挺拔,無病蟲害,不污染環境,樹干光潔,是傳統中國城市綠化樹種。
樂昌含笑樹干通直,樹冠為圓錐狀塔形,四季深綠,花期長,花白色,既多又芳香,可作為道路綠化樹種推廣應用。
櫸樹樹姿端莊,高大雄偉,秋葉變成銹紅色,是觀賞秋葉的優良樹種,列植公路旁作行道樹,降噪防塵。
紫薇生長速度快,開花時正當夏秋少花季節,花期長,故有“百日紅”之稱,被廣泛用于道路綠化等。
紅楓春、秋季葉紅色,夏季葉紫紅色。嫩葉紅色,老葉終年紫紅色,如美國改良紅楓是發達國家道路綠化的優選樹種,該樹種是道路綠化美化的最佳選擇。
日本早櫻為著名的早春觀賞樹種,花期早,先葉開放,著花繁密,花色粉紅,在開花時滿樹燦爛,遠觀似一片云霞,絢麗多彩,可以列植或和其他花灌木合理配置于道路兩旁。
垂絲海棠樹姿優美,3~4月盛花期,紅花滿枝,紛披婉垂,是最佳的觀賞期,對二氧化硫有較強的抗性,故適用于道路綠化。
紅葉石楠枝繁葉茂,樹冠圓球形,早春嫩葉絳紅,初夏白花點點,秋末累累赤實,冬季老葉常綠,園林觀賞價值高。因其耐修剪且四季色彩豐富,適合在園林景觀中做高檔色帶。也可培育成主干不明顯、叢生形的大灌木,在公路綠化隔離帶應用,當樹籬或幕墻一片火紅之際,非常艷麗,極具生機盎然之美。它對二氧化硫,氯氣有較強的抗性,具有隔音功能,適用于公路綠化,詳見圖8~圖13。
從以上植物特性可以看出,本次選用的植物品種均非常適合公路綠化,是當地公路綠化的常用特色樹種。
6 結論
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已成為一個景觀、規劃、建筑、交通、園林綠化等多專業協作的綜合性問題,設計人必須堅持共性與個性共存、景觀規劃設計與道路規劃設計同步進行的設計理念。良好的道路景觀設計不僅僅是綜合交通資源的載體,亦是人們休憩交流欣賞的場所。
參考文獻:
[1]史重潔.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要素分析——以邳州銀杏大道為例[J].海峽科技與產業,2018, No.225(03):37-40.
[2]姜洋.從古城隍走向新摩登——淺談開封市復興大道道路景觀設計項目[J].城市道橋與防洪,2018(07):352-3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