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根鴻
【摘要】確立家國天下觀,厚植家國情懷,是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試以中秋節和國慶節為契機,通過歷史+地理+政治跨學科融合,圍繞什么是家、國、天下、中國人為什么要有家國天下觀、現代是否仍需厚植家國天下觀和如何厚植家國情懷四個層面,進行一次思政教育。
【關鍵詞】家國天下觀? ?家國情懷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學科教學中融入道德教育,應是教育工作者自覺的教學行為。2020年10月1日,既是國慶節,又是中秋節,是難得一遇的雙節日。試以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利用這個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相結合的雙節,將歷史、地理、政治跨學科融合為例,談談滲透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家國天下觀,涵養家國天下情懷的做法。
一、明確兩個節日的特點和意義,樹立家國天下觀
中秋節是傳統節日,國慶節是紅色節日。由于兩個節日分別強調“家”和“國”,讓人想起家、國、天下。什么是家、國、天下?古代和現代有不同的詮釋。什么是家?古代把五口稱之為戶,家則是指一個村莊或家族。而現代則把五口之戶稱之為家。什么是國?是指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權,古代是指受封諸侯國。中原的農耕地區最早建立國。什么是天下?古代是指與中原農耕關系比較密切和復雜的周邊少數民族,實指中國范圍內的全部土地(全國),而現代是指整個地球村。管子云: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意思是說,家就是家,國就是國,天下就是天下,這是三個不同的概念,三者之間的關系密切: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天下是國的總稱。
二、明確家國天下觀的形成原因,增強家國責任感
為什么自古以來中國人要樹立家國天下觀,并強調其責任和擔當?筆者運用跨學科融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明確家國天下情懷的形成原因。
1.特獨的地理條件,創造了農耕文明
中國的地理獨特:西高東低,山地丘陵多,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平原少,只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平原面積雖小,但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氣候宜居,適合人們聚居和開展農耕生活。中華民族經過世世代代的辛勤勞動,創造了農耕文明。
2.文明的農耕生活,涵養了家的責任
農耕文明,是由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部分組成,有三大特點:一家一戶,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石器時代的農耕生活,人們可以說是生活在倫理道德和自然風光之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夫唱婦隨,其樂融融,造就了人們對家的責任與擔當。如果沒有自然災害和外敵侵擾,根本不需要“國”。
3.黃河的泛濫成災,明確了國的擔當
正當先輩們沉醉在倫理道德和自然風光相結合的安逸生活時,各種災難不期而至。先是自然災害,黃河泛濫成災。黃河是一條懸空河,一旦沖垮堤壩,會造成巨大的自然災害。但要治理黃河,不是一家一戶所能完成得了,需要國家做堅強后盾,由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指揮。在治理黃河中,先輩既建立了國,也涵養了子孫們保家衛國的責任與擔當。
4.游牧的經常侵擾,培育了天下情懷
防御游牧民族的侵擾,更充分體現了國家的力量。生活在中原北邊的少數民族,他們基本在遼闊的草原上逐水草而生,但他們需要中原農耕地區生產出來的糧食、麻布等生活用品。尤其是遭遇氣候變化和災難時,游牧民族會闖入中原農耕地區搶奪生活物資。這時,無論是組織軍隊還是修筑長城,都需要強有力的政權組織,才能保證中原農耕民族生存下去。中華民族不僅通過國家組建軍隊有效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還修筑了萬里長城,甚至通過懷柔政策,促進民族融合,構建了家國同構的治理模式,形成了完整的家國天下觀。
家國天下觀,又催生了中國人獨特的生命觀,他們認為:每個生命必須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不應是過客、碎片。同時,還規劃了每個生命的成長路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彰顯出中國人特有的品質:強調修身,重視親情,心懷蒼生,仁愛天下,從愛己開始,到愛家、愛國,最后愛天下人。
三、明確現代傳承家國天下原因,增強家國緊迫感
對于現代中國人來說,家國情懷和家國天下觀,是否已經過時,有沒有傳承的必要?筆者認為,它不但沒有過時,而且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極需涵養和厚植的。
1.從近代百年的沉淪挨打,看家國情懷的重要性
近代中國的災難,不僅僅是帝國主義殺人無度和猖狂,而且是由于國人喪失了家國情懷以致精神的極度衰弱造成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三元里抗英很個別;多數民眾在遠處觀戰。民眾主動向英軍出售蔬菜、牲畜和糧食。他們認為,洋人與皇帝打仗,與我何干?皇帝割地賠款,與我何干?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很多中國人為聯軍后勤輜重做搬運;由于北京城池厚,一萬聯軍難攻不入,有民眾向聯軍提供消息:廣渠門下水道未曾設防;甚至有民眾幫聯軍填平壕溝、綁梯子、扶梯子。聯軍進入北京后,聯軍要殺誰,中國人綁中國人,中國人砍中國人的頭。喪失家國情懷,不僅會亡家,還會亡國,更會丟掉生命。
2.從改革開放的社會穩定,看家國情懷的生命力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就,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撐,離不開政府的宏觀調控。同時,四十年來,人們南來北往,出國留學或貿易,但社會秩序井然,國家穩定發展,秘密就是家。家對于中國人來說,就是總后方、根據地,是感情的樞紐和歸宿。無論成功、致富,還是失敗、潦倒,人們總是第一時間想到家,回去總結、調整,再重新出發。這就是家國情懷的生命力,它永不過時和褪色,總是在關鍵時刻成為人們的心靈棲息地。
3.從新冠抗疫的有序高效,看家國情懷的閃光點
在2020年的新冠抗疫中,無論是反應的速度、成果的效度,都是無與倫比,給世界留下深刻印象。新冠抗疫的組織實施,也離不開國家的統一調度、統一指揮。當上級部門一聲令下,要求待在家里不要亂跑,10多億人民就整齊劃一,行動一致,除非必要,絕不外出。正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有“守家有責、守土有責”的優良傳統,特別是家國同構的治理模式,結果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就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對比西方,我們再次看到家國情懷的閃光點。
4.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看家國天下的緊迫性
目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面對“世界怎么了”“我們么辦”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深刻洞察人類前途命運和時代發展大勢,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對人類命運真誠關切的天下情懷。要成功構建命運共同體,厚植青年一代的家國天下情懷,是十分緊迫的事情。
四、明確厚植家國情懷之路徑,努力實現中國夢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歷時五千年,盡管近代沉睡百年之久,就是因為中華民族有優秀、歷久彌新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家國天下觀,才不致亡國滅種。如何涵養和厚植青少年的家國天下情懷,本人試從四個方面來引領本校學生:
1.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成長路徑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倡導“修齊治平”的責任與擔當。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身上,我們可以看看他充滿濃濃的家國情、民族情和天下情:他嚴以修身。他到農村插隊后,給自己定一個座右銘,從修身開始。他重視家風。多次在會上強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他勤政愛民。他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他實干興邦。他說,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他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他認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越來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正因為習近平總書記遵循了“修齊治平”之成長路徑,時時事事都流露出濃厚的國家天下情懷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我們倡導青少年遵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長路徑,認真落實如何愛己、愛家、愛國、愛天下人。
2.愛己——落實“自律、立志、勤奮、感恩”八字
什么是愛己?愛己就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和綻放自己的生命價值,具體落實好“立志、自律、勤奮、感恩”八字。立志是愛己的關鍵。因為立大志,養大德,方可成大業。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北師大勉勵學子說:要立大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自律就是愛己的根本。古圣賢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不為己”不是鼓勵人自私自利,而是強調每個人要注意修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否則很難生存。勤奮是愛己的保證。古語有云:天道酬勤。但勤奮包括三方面:精神勤奮、大腦勤奮和身體勤奮,三者缺一不可。只有當一個人的精神、大腦、身體都勤奮,并持之以恒,天道才會酬勤!感恩是愛己的前提。我們向學生明確:一個人只有懂得感恩,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關心和幫助!因為沒有人愿意去幫助一個與自己不相干的“白眼狼”!再具體引導學生學會感謝:天地、國家、父母、老師和同學。其中,立志成才,報效國家,是最高境界的感恩。
3.愛家——切實做到“敦倫盡份、力行孝道”八字
治國者,不一定會齊家。齊家,比治國難。自古有云,清官難斷家務事,因為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愛家就是齊家,齊家者,關鍵做好兩件事:敦倫盡份,力行孝道。什么是倫?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生俱來有五種關系:父子、長幼、夫妻、君臣、朋友,稱為五倫。五倫正常,天下大治;五倫反常,天下大亂。敦倫盡份,就是處理好五種關系。這五種關系,實質分為上下、平行兩種關系;上下關系用“孝”來處理;平行關系用“悌”來處理。五倫之中,孝道是人倫第一道。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孝養父母,是第一要務,不能等。孝養父母有四種境界:盡心侍奉,以物養親,是小孝;上體親心,以順怡親,是中孝;齊家治國,以榮耀親,是大孝;立德樹人,以德拔親,是至孝。古有周文王、文帝,今有習近平總書記,都是力行孝道的好榜樣。
4.愛國——最大限度地嚴格落實“四個不”要求
家是國家穩定的基礎;國是萬家平安的保障!習近平總書記說,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愛國是公民的本份。怎樣才是愛國的表現?筆者認為,愛國者應做到“四個不”:第一,不謗國主。宇宙有三才,人類有三綱。“綱”就是榜樣、責任。一個國家,國主是國民的榜樣,對國民負責;而國民要擁護領導,不能誹謗領導,或背叛和出賣領導。如果誹謗、背叛和出賣領導,那么離亡國的日子就不遠了,伊拉克就是最好的例證。薩達姆臨行刑前說:我死后,伊拉克人一文不值!果然如此。第二,不犯國法。第三,不偷國稅。不偷稅、不漏稅,是每個公民的責任。當國家有災難時,還要積極參加募捐。第四,不做國賊。抗戰初期,以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為首以下20個中央委員58個將軍因為精神極度衰弱和喪失了家國情懷而淪為國賊。楊靖宇之死,從發現情報、提供情報、最后殺死楊靖宇都是漢奸所為。楊靖宇臨死前,對第五個叛徒趙挺喜說:老鄉,我們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因為盛產漢奸,抗戰不到一年,中國半壁江山淪陷了。
自古有云:家有正子,不亡其家;國有忠臣,不亡其國。家國一體,命運與共,休戚相關。作為歷史教師,適時利用時機和各學科內容來幫助學生樹立家國天下觀,厚植家國天下情懷,明確安邦興家的責任與擔當,激發他們讀書立志,發奮圖強,報效國家,匡扶天下。以上教學內容,就是筆者靈活地、恰當地融合了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的內容開展思政教育的一次探索。我堅信,只要持之以恒,便會收到“人人有家國情懷,個個有報國之志”之教育效果,民族復興決不會是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1]出自《管子·牧民》,是《管子》的一段,是管仲所寫的一部論文集。
[2]2013年5月習近平五車青年節參加團日活動時的講話。
[3]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在山東考察時說的。
[4]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說的。
[5]初中的《中國地理》、高一歷史《必修二》、《習近平治國理政》第三卷